李鸿章传

第50章


是 年 8 月,由曾国藩立稿、李鸿章会衔上疏清廷,申述选派“聪颖子弟”赴欧
①  《光绪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醇亲王奕等奏》,《洋务运动》(二),第 209—210 页。
②  李鸿章:《学堂人员请一体乡试片》,《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60,第 19 页。
美各国学习技艺的必要和可能,并酌拟章程 12 条,“恭呈御览”。他们指出:
“凡西人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归即延入书院,分科传授,精益求精,其于 军政、船政,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今中国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 
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住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 图自强之至意。”他们认为派人出国留学,主要难题是选材和筹饷。为了解 
决选材问题,“拟派员在沪设局,访选沿海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 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分年搭船赴洋,在外国肄习十五年后,接年分起挨 
次回华。”通计费用,首尾 20 年,需银 120 万两,请饬下江海关于洋税项下, 按年指拨,勿使缺乏①。1872 年 2 
月曾、李再次恭折会陈,请饬派陈兰彬、 客闳为正副委员,“常以驻扎美国经理一切事宜”,并建议“挑选幼童,不 
分满汉子弟,俱以十二岁至二十岁为率”,幼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 讲中学”,“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②。5 月总理各国事务奕 
譞等奉旨议复,表示支持曾、李倡议,但主张选派 12 岁至 16 岁的幼童出洋 留学。
计划的提出本非易事,而计划的实施就更加艰难。1872 年 3 月曾国藩撒 手人寰。孪鸿章独力支撑。在 1872—1875 
年间,经过容闳等人的奔走呼号, 不仅 120 名幼童终于分批横渡大洋到达美国,开始潜心攻读,而且在美国啥 
德福特城购地盖楼,建起留学事务所。然而,正当留美学生“终日饱吸自由 空气”,学识随着年龄而俱长的时候,厄运却悄悄地向他们逼来。具有顽固 
守旧思想的官僚士大夫,对于挑选幼童出洋留学这样的“古来未有之事”, 极尽攻击和破坏之能事。首先发难的是陈兰彬。这位虽有洋务思想但封建意 
识根深蒂固的翰林,与容闳共事“时有龃龉”,并“与学生常生冲突”。他 与容闳分歧的实质,是把留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容闳主张全面学 
习西方,偏重西学,支持学生接受西方文明和习俗。陈兰彬则坚持“中休西 用”的方针,企图引导学生掌握西方科学技术而不超越封建专制主义轨道, 
反对学生“言行举止受美人之同化而渐改其故态”。1875 年情政府任命陈、 容为驻美正副公使,相继改派区谔良、容增祥、吴子登为留学生监督。吴、 
区与陈兰彬串通一气,攻击容闳纵容学生,任其放荡淫佚;诬蔑学生适异忘 本,“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要求从速 
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留美学生。当年支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的奕譞,由于 听信谗言,担心留美学生沾染洋习,危害大清社稷,也倾向陈、吴等,主张 
撤还。面对“议者纷纷”的局面,李鸿章虽因“相隔数万里,局务利弊究难 悉其底蕴”,但仍然试图顶住压力,设法挽救濒临绝境的留学事业。他确信 
容闳“偏重西学,致幼童中学荒疏”,曾经写信“诫勉,不啻至再至三”①; 同时饬令吴子登”设法整顿,以一事权,庶他日该童等学成回华,尚有可以 
驱遣之处,无负出洋学习初意也。”②他还多次指示陈、吴会同容闳“妥筹应 留应撤或半留半裁之法”。但是陈、吴却我行我素,拒不执行。容闳也因缺 
乏官场经验,没有写信给李鸿章说明留学真相并提出处理意见,致使李鸿章 发出“无从捉摸”的慨叹。1881 年 3 月内外交追的手鸿章致函奕等说:“平
①  《曾丈正公全集》,奏稿,卷 4,第 945 页。
②  李鸿章:《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19,第 7—10 页。
①  《李文忠公全》,译署函稿,卷 12,第 7—9 页。
②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 19,第 21 页。
心察之,学生大半粤产,早岁出洋,其沾染洋习或所难免,子登绳之过严, 致滋蘻枘,遂以为悉数可撤,未免近于固执”。他还转述美国前总统格兰德 
和驻华公使安吉立关于留美学生“颇有长进,半途中掇殊属可惜,且于美国 颜面有损”的来信内容,并表示“今无端全撤”,美国政府“必滋疑骇”, 
影响两国关系,而且“十年以来用费已数十万,一旦付之东流,亦非政体”。 他认为不宜全撤,倘若决意裁撤,可以考虑“半撤半留之法”,“既不尽弃 
前功,虚糜帑项,亦可出之以渐,免贻口实。”所谓“半撤半留之法”,就 是“将已人大书院者留美卒业,其余或选聪颖端悫可成材者酌留若干,此外 
逐渐撤回。”当然,“孰撤孰留”,非由陈、容、吴等“就近察办不可”。 李鸿章恳请奕等致函陈、容, “属其和衷商榷,会同子登经理”。奕等 
拒绝采纳李鸿章的建议,以留美学生“见异思迁”、洋化甚深为由,奏准全 部撤回。除因中途掇学和在美病故的 26 人外,剩下的 94 名留美学生,分三 
批“凄然回国”。李鸿章的心情当然不会平静。几年以后,当容闳出使任满, 去美返国,循例入都,路过天津时,李鸿章忽然质问容闳:“汝何亦任学生 归国乎?”
容闳听后,觉得莫名其妙,便答道:“此乃由公使陈兰彬奉上谕而行, 鄙意以为总督及陈兰彬与吴子登,皆赞成此举也。予纵欲挽回此事,亦何能 
为役?且违抗谕旨,则人且目为叛逆,捕而戮之。”
李鸿章摇着头说:“否,予当日亦甚愿学生勿归,仍留美以求学,故颇 属望于汝,谓汝当能阻止学生勿使归也。”
容闳争辩道:“当日此举,总督既未有反对之表示,身居四万五千里外, 安能遥度总督心事?设总督能以一函示予,令勿解散,自当谨遵意旨,惜当 
日未奉此训示耳。”
李鸿章“怒形于色”,愤愤地说:“予已知此事之戎首为谁矣。”① 第一次选派幼童赴美留学,虽然半途而废,但却具有重大意义。它打击 了当时
漫全国的顽固守旧的风气,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创了中
国近代选派留学生的先河。 孪鸿章除了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外,还相继选派了一些官弁和学生赴欧洲
分别学习“陆军技艺”、制造与驾驶轮船技术、水师兵法以及矿学、化学、 交涉公法等。他对清廷说:从此中国“风气渐开,虽未必人人能成,亦可拔 
十得五,实于海防自强之基,不无裨益。”①留欧生由于目的明确、基础扎实、 年龄合适、规定严格,所以成绩较好,贡献也较大。
①  容闳:《西学东渐记》,第 145 页。
①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28,敏 20—22 页。
五早期—和戎—外交 议结天津教案
19 世纪最后 30 年间,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的过渡时期。在 此期间,世界资本主义“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 
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①当时远东地区特别是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 激烈争夺的重要场所,在这个地区进行角逐的,除了原有的英、俄、美、法 
四国之外,又有两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崭露头角:一个是通过 1868 年明治 维新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的日本;一 个是在 
70 年代初击败法国,完成日耳曼各邦统一,拥有较强的军事和经济实 力的德国。新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 加紧侵略中国。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外交权力重心趋向双元化,逐渐形成了北京总理 衙门和天津北洋大臣并存的局面。坐镇天津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成 
了清政府的首席外交顾问和主要外交代表,参与外交的决策和执行。
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后,首先遇到的外交难题,是议结天津教案。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基督教以列强的大炮为前导,以不平等条约为护
符,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以致出现“教堂几遍天下,传教洋人相望于道” 的景象。西方基督教会在中国的活动,不仅在于传播基督教,而且渗人了侵 
略的性质,成为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迥然而异的特殊力量,既与一般民众 又与自视为社会领袖和精英的封建官绅分庭抗礼,从而激发了交织着中西文 
化冲突和侵略反侵略双重内涵的反洋教斗争。1870 年 6 月天津望海楼天主教 育婴堂因传染病有数十名幼童死亡,同时天津不断发生幼童被迷拐事件,而 
拐犯的供词大都牵涉到望海楼教堂。天津绅民无比义愤,自动聚集到望海楼 教堂门前表示抗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