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不倒的李鸿章

第42章


就文化本身来说,数千年的农业文明,遭逢西方机器文明,以卵击石。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李鸿章除了面对顽固派的攻击和阻挠之外,最大的阻碍就是整个知识体系所面临的人才匮乏,李鸿章认识到,要办好洋务,必须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李鸿章解决人才瓶颈的办法就是开办新式学堂和派留学生出洋。在当时,李鸿章几乎是孤身作战、单骑突进。谭嗣同曾经引用过袁世凯的评价说:“香帅尝叹曰:无怪乎合肥之得志也!遍观中外(指朝廷内外),大小臣工,学问非不好,品行非不好,即心术亦未必都不好……以及水雷旱雷炮台地营一切攻守之具,无一人能知,且并其名亦不能辨,又况西人政事法度之美备,有十倍精于此者。某国当与,某国当拒,某国善良,某国凶狡,吾之联之而备之者,其道何在,宜更无一人知之矣。稍知之者,唯一合肥。国家不用之而谁用乎?”
  李鸿章主持下的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中十分重要的一步,也是这场运动影响最深远的举措。
  派留学生,是容闳建议的。容闳,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是耶鲁的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宏闳向李鸿章建议派遣赴美留学生,李鸿章采纳了容闳的建议,派容闳主持此项工作,与留学生一起赴美,担任留学生副总监督一职。
  李鸿章高瞻远瞩的计划,并没有受到欢迎,相反地几乎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子弟送去美国。首批学生,只好由那些热衷洋务的干将安排了自己的子弟。留学生到了美国后,很快就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容闳本人甚至在美国娶了一个白人女子为妻,这在清国的官员看来,无疑是妖逆之举了。消息传回国内之后,在朝廷引起了很大恐慌,很多人纷纷支持召回留学生。李鸿章虽多次据理力争,但在恭亲王奕的坚持下,留学生还是回到了国内。
  这次时间不长的留学举措,还是为清廷培养了不少人才。在那些归国的留学生当中,从事矿山、电报、铁路等行业的有三十多人,包括六名工程师、三名铁路局长;从事外交、行政行业的也有二十多人。在他们当中,后来比较有名的有开平煤矿采矿工程师邝荣光、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唐绍仪,以及外交总长梁敦彦等。
  李鸿章苦心孤诣办洋务的目的是实现清朝的中兴,从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被剿灭,到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失败,清朝有三十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个王朝看上去还能维持,甚至在一些地区和某些领域还有些新气象。这自然归功于中流砥柱李鸿章,梁启超评价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虽然1895年李鸿章的“中兴梦”“强国魂”,在黄海之战中灰飞烟灭;但李鸿章通过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启蒙,以及对后世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都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可谓用心良苦,面对所有的困难,他努力地想办法,创造机会,创造空间,苦心经营,试图让这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的坚强与良苦用心虽不足以支撑整个民族的自立,但让他在晚清政坛上立住了。
(完)
【由www.sjwx.info整理,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