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45章


他在《筹议海防折》中说:“现计 闽厂造成轮船十五号,内有二号已在台湾遭风损坏。沪厂造成轮船六号,内 
有二号马力五百匹,配炮二十六尊,与外国大兵船相等。其余各船,皆仅与 外国小兵船根拨相等,然已费银数百万有奇,物料匠工多自外洋购致,是以 
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 而中国船厂仍量加开拓,以备修船地步。”①由此可见,李鸿章所以主张向外 
国买船,一是“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二是“急欲成军,须 在外国定造为省便”。1880 年内阁学士梅启照奏请饬令闽沪二厂仿造铁甲 
船,李鸿章复奏说:“中国制造之法宜渐扩充,果使所造,行驶之速、锋棱 之利不逊于洋厂,虽需费稍多亦可免洋人之居奇,开华匠之风气。拟请饬下 
船政大臣详查该厂仿照铁甲,究须添备机器若干,??约需造价若干,详细 酌估具复。如能合算,即以应购铁甲之费附入该厂,勉期造办。”②这表明李 
鸿章在买船和造船问题上,主要是从船只性能、造船费用方面考虑的。
李鸿章向外国买船,是先从依靠洋人购买炮船入手,尔后发展为自主的 购买新式铁甲船的。
他向外国购买的第一批炮船,是通过赫德在英国定造的蚊子船,又称蚊
③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24,第 1 页。
①  《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宜隶总督李鸿章奏折》,《洋务运动》(二),第 421 页。
②  李鸿章:《复郭筠仙星使》,《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 17,第 12 页。
③  《张哲溁呈文》,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第 397 页。
④  《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奏》,《洋务运动》(三),第 17、18 页。
①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24.第 17 页。
②  《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洋务运动》(二),第 496 页。
船。1875 年李鸿章与赫德议定向英国阿摩土庄订购 4 艘蚊船。这 4 艘蚊船于
1876 年间先后驶到中国,被李鸿章分别命名为“龙骧”、“虎威”、“飞霆”、
“策电”。李鸿章由于缺乏近代船舰知识,被赫德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盲目 吹嘘蚊船“精致灵捷”,“堪为海口战守利器”。1878 年李鸿章通过赫德代 
南洋订购蚊船 4 艘,沈葆桢为其拟名为“镇东”、“镇西”、“镇南”、“镇 北”。翌年,这 4 艘蚊船驶抵天津,李鸿章将其留驻北洋,而于 1880 
年将原 购之“龙骧”等 4 艘蚊船调拨给南洋。不久,他又为山东代购 2 艘蚊船,分 别命名为“镇中”、“镇边”,在北洋“合队操练”。实践很快就证明,赫 
德经手购买的 8 艘蚊船,根本不是什么“战守利器”。1879 年李鸿章开始认 识到蚊船炮重船小,行驶迟缓,只能在海口及沿岸浅水处驰逐,若持为洋面 
制敌之具,未必确有把握。翌年,李鸿章在与路过天津的刘坤一论及蚊船时,
“闭目摇头,似有悔意”。及至 1886 年初,李鸿章不得不公开承认,这些蚊 船“均系钢片镶做”,“岁需两修”,几乎成为废品。
关于购铁甲船的问题,虽然李鸿章早在 1874 年就已提出,但是由于“经 费太继”、“议论不齐”、“将才太少”而迟迟未能购成。1879 年日本武力 
吞并琉球,清朝上下大受冲击,购置铁甲船之议又起。李鸿章说:“今欲整 备海防,力图自强,非有铁甲船数只,认真操练,不足以控制重洋”,“为 
北洋捍门户,为京师固根本”。1880 年李鸿章遵照清廷意旨,函令驻德公使 李凤苞会同科学家徐建寅等考察欧洲各国军事装备,根据中国国情择优选 
购,最后决定向德国伏尔铿厂订造两艘铁甲船,并派出洋学习海军学生驻厂 监造,以便保证质量。1885 年这两艘铁甲船驶抵中国,由李鸿享分别命名为
“定远”和“镇远”。这两艘铁甲船系妹妹舰,每艘吨位(7 千余吨)、马 力(6 千匹)、航速(14.5 节)《装备(大小炮 20 余门,鱼雷发射管 3 
具、 舰载鱼雷艇两艘)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别是“定远”水线下全系钢面铁甲,
“镇远”水线下则参用铁甲,“因当时外洋钢价陡涨,故为此变通之计。” 这两艘铁甲船是北洋海军中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舰只。当然,就马力、航 
速来说,这两艘铁甲船在同时代军舰中还不能算作是最先进的。李鸿章曾亲 自大沽“登舟复勘”,乘坐“定远”“并督同‘镇远’、‘济远’各船,展 
轮出洋,试验速率。是日北风甚劲,海涛汹涌,船行平稳如常,略无颠簸。” 往返大沽、旅顺一次,核计水程,“与原订合同里数不甚差谬。而三船经过 
印度洋面,风浪险恶,轮轴屡经挫损,尚就照常迅驶,则其机器之精坚可知。” 因而他得意地声称:“中国自创办师船以来,实惟此为攻坚御敌之利器。?① 在 80 
年代,李鸿章除了购买铁甲船外,还分别从英德购进巡洋舰“济 远”、“经远”、“来远”、“靖远”、“超勇”、“扬威”和鱼雷艇“福 
龙”、“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等。
李鸿章在向英德买船的同时,将闽沪两厂制造的一些轮船调至北洋,编 入北洋海军,计有巡洋舰“平远”、“广甲”,鱼雷巡洋舰“广乙”、“广 
丙”,练船“康济”、“威远”、“海镜”,以及通报、运输船各两只。当 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平远”号巡洋舰驶抵大沽后, 李鸿章亲自前往查验,称 
赞该船不但“钢甲、锅炉等项均系新式, 洵属精坚合用”,而且“制价实较 节省”。当然,他并未忽视该船的缺点,指出该船“吃水过深,行驶稍缓”, 
需要改进。他援引丁日昌的话说:“初次试造铁甲兵舰有此规模,已属难得,
①  《光绪十一年十月十八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洋务运动》(三),第 7、8 页。
若遽绳以万全无弊,是阻其要好之心,人才何由奋兴,制造何由精进?”② 这表明李鸿章并没有排斥中国自造轮船之意。他承认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落 
后于西方国家,鼓励福州船政局迎头赶上。
要创建近代化海军,除了船舰之外,还必须有基地,即屯泊船舰的港口、 检修船舰的船坞,以及相应的炮台。李鸿章指出:
“西国无不于海外另立口岸为水师根本,有炮台、陆军依护,其船坞、 学堂、煤粮、军械均于是屯储焉。”③港口是海军进退战守的依托,船坞是检 修船舰之所。从 
1880 年起,李鸿章先在大沽建造船坞,继而把精力集中到旅 顺口和威海卫海军基地的建设上。当时西方国家选择海军基地的条件是:水 
深不冻,往来无间;山列屏幛,以避飓风;路连腹地,便运糗粮;土无厚淤, 可濬 澳;口接大洋,以勤操作;地出海中,控制要害。李鸿章认为“北洋 
海滨欲觅如此地势,甚不易得。胶州澳形势甚阔,但僻在山东之南,嫌其太 远。大连湾口门过宽,难于布置。惟威海卫、旅顺口两处较宜,与以上六层 
相合”,进可以战,退可以守,“而为保守畿疆计,尤宜先从旅顺下手。” 因而,李鸿章决定在旅顺口“浚澳筑坞”。1890 年旅顺船坞峻工,“其规模 
宏阔,实为中国坞澳之冠。”“船坞既为水师根本,自不得不设炮台卫护”。 旅顺口修建了口西、口东海岸炮台、陆路炮台:为了巩固旅顺后路,并兼防 
金州,还修建了大连湾炮台。在威海卫岸上要隘建台置炮,水面建筑铁码头, 各炮台“相为犄角,锁钥极谨严”。从此,威海卫获得“东海屏藩”的美誉。 
时人赋诗赞颂威海卫的海防工程说:
意匠经营世无敌,人工巧极堪夺天。 有此已足固吾圉,况是众志如城坚。 当然,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嫌。作者只看到了威海卫台坚炮利海防巩固的
一面,却忽略了威海卫后路空虚而无保障的一面。更有甚者,当时中国“沿 海沿江各炮台,向为陆军所管辖”,由于畛域攸分,海陆军难于协同作战, 
极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尽管如此。经过李鸿章的苦心营建,旅顺口和威海卫 相继成为北洋海军基地,两地遥遥对峙,实为渤海之锁钥,天津之门户。
“水师为海防急务,人才为水师根本”。李鸿章认为要建立近代化海军, 船舰、基地等物资条件固然重要,但“有器尤须有人”,“用人最是急务, 
储才尤为远图”。因此,他一手抓器,一手抓人。鉴于新式船舰需要“文武 兼资,素习风涛驾驭轮船操法者”,而“中国驾驶兵轮船学堂,创自福建船 
政”,所以北洋船舰“所需管驾、大副、二副、管理轮机炮位人员,皆借村 于闽省”,致使福建船政学堂学生成了北洋海军的中坚。福建船政学堂学生 
几乎囊括了北洋海军中所有铁甲船、巡洋舰管带的位置,著名的有“定远” 管带刘步蟾,“镇远”管带林泰曾,“致远”管带邓世昌,“靖远”管带叶 
祖珪,“经远”管带林永升,“济远”管带方伯谦,“来远”管带邱宝仁,
“超勇”管带黄建勋,“扬威”管带林履中,“平远”管带李和,“广乙” 管带林国祥,“广丙”管带程壁光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