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拐角处

第32章


这一次,梁瑞不再是没有期待了,而是有很强的期待。我试着把她的期待说了出来:“似乎你是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状态?”
“是的,我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掌控。”
“那么,纠结在哪里呢?”我知道,此时的梁瑞就像是在一口井底忽然看到了光亮,她一定有自己的策略。
梁瑞最先想到的,就是把工作的分量降下来,也就是那个“新”发现,她会把这一半时间留出来陪家人,还会拿出来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她希望发展自己的朋友圈,让自己变得不再闭塞。
她只有一个纠结:“怎么降低工作的分量?”其实,这个她也有想法:学会拒绝。
我和她一起制定拒绝的方案,中间的障碍主要是亲戚和领导的双重关系,这也是导致她的生活和工作不分的主要原因。梁瑞似乎是下了决心的,而且很有策略,她说:“要提前对每件事进行难度评估,并要求资源支持,不再大包大揽,根据实际情况接受任务。而且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时间资源,不再接受超过自己限度的事情了。”
学会拒绝,这是一个关键点,也是梁瑞最有感觉的部分。
我又做了些提醒:降低职业部分,同时也要保护“弱者”的角色,就是保护那些最容易压缩和取消的角色时间,优先排序。
梁瑞很有感触地说:“是啊,说好了和孩子去游乐场,和老公看电影,陪妈妈去医院,这些事情都在一再的拖延中加深了自己的愧疚。当把这些认为重要的角色安排出来,自然就会有拒绝了。”
安心之下的突破
我知道,这是权宜之计,是临时的平衡,根本的解决方法一定是釜底抽薪。我试探着了解梁瑞对新可能的态度:“从前面的咨询来看,你似乎厌倦了现在的工作,而且有能力谋求新职业。你有没有想过离开现在的职业环境?”
“这不可能,”梁瑞很坚决地说,“家族企业,不可能。”停了停,又补充了一句,“我没想过这样的问题。”
看来家族关系对梁瑞来说很重要。
我提出了另外一个方案:转变梁瑞在职业中的职业角色,从打工者角色转变为合伙人。我知道这样的转变意味着什么:合伙人比打工者有着更为直接的利益交换,也更为松散,会让人有更多的自由,也少了更多的羁绊。这是完全自由的一个折中,对复杂关系剥离的折中。
梁瑞接受了,而且看得出她很欣喜。
她说,现在公司业务中正有一个部分是别人做不来的,她愿意承包下来,并且和领导说明独立的关系。这样,她就只需为独立领域的业绩负责。
我提醒她,如果希望更自由,那就要抛弃一些可能的利益,比如基本薪水之类。飞出笼子的鸟,如果还是停在主人的肩头等着喂食,那么这只是笼子大了些而已。
这些都是些具体的策略,一切看似踏实落地,其实还不够。人们需要为自己的愿景活着,那个愿景深藏心底,等待唤醒。
我和她说起了如果能够自由一些,她会做些什么,说起了曾经做过什么最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梁瑞想助人,想做培训,想为别人服务,张罗、组织活动,遗憾的是,并未有太多职业方面的经历让她心潮澎湃过。她只是和很多小女生一样有过粉红色的梦想,去丽江开个旅馆,在家乡开个花店。然而,继续说下去,连她自己都不相信了。
一个人如果从未有过一个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那只能是因为她未曾体验过。这需要尝试,也需要寻找。这就是突破。
一个忙忙碌碌的,被别人指挥的角色占据了自己大部分生命的人,一定会不适应突然自由的变化。虽然安排了平衡的节目,但只有“矫枉过正”了,才能逐渐弹回平衡。于是,我就又开始帮她安排更多关于“突破”的节目。
“当你真的可以以合伙人身份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如果没有自己希望追求的事情,慢慢地你又会给自由填充更多的事情,让自己忙起来。你是有自己希望追求的事情的,那就是理想的自由状态,发挥自己的天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事情现在还不存在,需要你找,寻找本身就是实现的一部分。这就是突破,但是我们要实现安心之下的突破。”
安心之下的突破,就是问自己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为什么不安心?做些什么能让自己安心?注意,仅止于安心,多一分都不要做;另一方面,为探索突破制订计划。会给自己留出什么资源?时间、精力、资金,在哪些目标上进行探索?
“这样看来,未来,也真有可能离开这个企业了。”梁瑞似有所思。
我看了看桌上的计划,心想,这下有的忙了。
人甘愿和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待在一起,有时候并不是悦纳,而只是对无力离开的接纳。我不喜欢接纳,其中有一种无奈,这样的无奈是对生命的亵渎。如果有追求,那就让自己有力量去追吧!
转弯看见
有一种不自由是被关系束缚,特别是多种关系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对一个人的关系处理能力会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感到束缚的时候,不妨逐一分析关系和关系中自己的角色,然后按照自己的期待,主动做出调整和改变。一个系统的调整,往往就是由主动的个体发起的。
愿景让天赋自由
人们期待天赋,却又不信任天赋。一边想,我辈只是凡夫俗子,泯然众人而已,同时,却又特别期待能有一个“算命先生”般的神人,算出自己未知的某种天赋。殊不知,这种对天赋的误解,只能让自己远离天赋。
天赋就是上天赋予的,本不需要和什么人比较,只是一些真实的存在罢了。天赋不是处囊之锥,而是通过一个愿景来成就的,就像是一束光透过墙的缝隙照进了黑暗一样,有了光,周围都亮了。光,就是愿景,那个可以发挥天赋实现自我的目标。
既非高尚,又必须高尚
我经常遇到来咨询的人,并不是职业发展遇到了什么困难,而是出现了倦怠。张山就是其中一位,30岁出头,在IT行业工作,职业发展不错,任职一个部门的总监,对技术领域已经是轻车熟路。
和所有做技术的人一样,他可以继续做技术,做到大牛,甚至通过跨公司的方式建立自己在业内的知名度;他还可以从技术转做管理,现在虽然做部门总监,但主要的工作还是以业务为主,如果下一步希望向管理层发展,就会争取调整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这在目前的公司里也有发展的可能。
技术线,还是管理线?如果只是这两项之间的选择,估计他也不会来做咨询了。张山找我的期待是:想做一些自己感觉特别有意义、有激情的事情,但是具体是什么,还不知道。有没有新的可能?
这个可能,就是愿景了。
在张山看来,技术或是管理,都与愿景无关,只是目前发展的继续罢了。愿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不以资源为导向。愿景不会在意现在的资源是否充足,更多的是在意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愿景要能够运用天赋,而且还能够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悖论:自我实现既非高尚,又必须高尚。说到愿景,很多人就会想到做公益、做慈善、做改变世界的事情,或者干脆回到自我,做让自己自由的事情。很多时候,这些都不是愿景,而是被社会挤压出来的目标,是一个“不高尚不成愿景”的诅咒。
但同时为什么又必须“高尚”呢?这是因为在生存满足了,发展实现了,精神自由了之后,就需要追求一些让自我这个生命个体发挥更大价值的可能。这个价值,一定是与更大的群体、更永恒的时间相关的话题,从这一点来看,愿景又是高尚的。
自由唤醒愿景
说到愿景规划,其实包括两步:第一步是愿景构建;第二步是愿景实现。愿景构建靠自由,愿景实现靠资源,一放一收,相得益彰。
先说愿景构建,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期待,这个期待或是美好的,或是怦然心动的,或是不做不行的。有人可能觉得正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感觉才会迷茫,才会觉得满腹才华、满脑子想法而无处发挥。那是因为我们活得过于匆忙,而没有听到内心的声音。
愿景的构建之所以困难,主要原因就在于多数人生活在一种并不自由的状态,有恐惧、有限制、有束缚,以至于我们忽略了那些曾经让我们兴奋的事情,以至于我们不敢直视自己的天赋,以至于我们被种种噪声吵得迷失了自我。构建愿景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通过摆脱束缚,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唤醒一个人内在的渴望。听一位老师讲叙事趋向的咨询技术时,问过学员一个问题:告诉我,你狂野而宝贵的一生,准备拿来做什么?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愿景构建的方式。
我在给张山做咨询的时候,首先帮他看到,原来他自己总是把眼光放在自己有什么资源上,比如,我有什么技术,我有什么人脉,我还能做些什么。这时候,不仅会被资源限制,还会迷失于物质回报和地位提升。对他来说,没什么新鲜的可能,自己的状态也不够兴奋。
我和张山一起,好奇地探索他过去的经历,希望发现他的天赋,发现属于他自己的愿景。我听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张山带团队有几年时间了,和下属的关系特别好,他不仅能够和员工共进退,同加班,而且能给出员工真正的技术支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