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拐角处

第33章


有一次开项目庆功会,有个下属敬酒,感慨地说,项目实施期间,张山毫无保留地全程陪伴、共同攻关、寻找资源,没有他,技术难题是不可能克服的。有人说这是领导力,但他从不觉得是要领导别人,而是内心自发地希望看到别人的成长。
我看到了,支持他人,助人成长,这既是他的天赋,又是他可以构建的愿景。
咨询在推进,我在张山的经历中,看到了更多这样的事情。于是,我问他:“你的生涯发展中蕴藏着一条‘助人成长’的主线,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这个问题一下唤醒了让他怦然心动的愿景:“嗯嗯!”他有点兴奋了,“我希望成为一名技术培训师,未来有机会能够办一所学校,影响和帮助更多人就业,特别是穷困地区的孩子们。”同时,他也说出了自己之前的犹豫:之前总觉得这样的事情要到退休才会做,与主流发展似乎不一致。我鼓励他说:“不妨试试看。”
这就是愿景,深藏内心,像小火苗一样,一旦被激发,就会按捺不住。和之前的路径选择不同的是,愿景中蕴藏了自我实现。
所有资源为愿景而来
愿景不止于构建,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愿景实现。如果说构建愿景本身一定不要考虑资源导向的话,那么实现愿景,就一定离不开资源整合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想有多高远,手段就要有多现实”。一旦愿景出现,就需要把资源梳理出来,为愿景所用。追求愿景的人不缺资源,只需要整合与梳理。
梳理资源,有三层考虑:直接资源、链接资源、发展资源。直接资源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显而易见,直接资源最容易拿来使用。我和张山一起分析,既然希望助人,那么自己的IT技术和之前的管理经验就可以直接作为资源,还有他对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周围的人脉,这些都是直接的资源。
第二层是链接资源,看到所有资源之间的链接,也就是隐形资源的显性化。我给张山咨询的时候发现,他在带团队的时候和下属的沟通比较顺畅,进而发现这种沟通源于他的表达能力比较强,总能以对方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出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在比喻上,能够用最平实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技术问题,即便是刚入行的人都能听得懂。于是,这样的资源就可以和培训助人结合在一起了。
第三层是发展资源,也就是现在尚不具备,但是愿景需要发展出来的资源。有人会奇怪,尚不具备的怎么也是资源呢?那是因为有愿景,愿景之所以称之为愿景,就是因为“看得到,达不到,心向往之”,达不到的这个空隙需要发展出来新的资源支持。张山就发现,自己需要有相关的技术认证,需要了解教育培训行业,需要通过讲课历练,需要做未来创业的准备,需要……当愿景出现的时候,这些准备就变得清晰起来了。
在愿景面前,每个人都是资源利用和整合的高手。每个人最大的资源就是自己,愿景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一个人,让天赋自由了。
看到这个愿景之后,张山变得兴奋了,他知道如何将现在的工作做得更加开心和有声有色了:他会在平时工作的时候更多地和新员工分享技术,会更多地带领团队攻坚,而且写技术文档,总结经验。他会把这些经验梳理出来,理论化、系统化,同时利用互联网分享出去。他还会寻找一些有价值的公益项目,或者找到资金自己成立项目,定点支持贫困学生就业,他都想好了要和团队成员说的话:“到时候,你们可都得做我的业余老师啊!”。
有时候,愿景就是这么奇妙,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它永远不会出现,以愿景之名追寻的只是那个狂躁不安的内心,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自己挖好的美丽陷阱。而一旦你靠双脚和臂膀走出丛林,走过沙漠,涉过河溪,准备了一身力量与平和心境的时候,忽然抬头,天际竟会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它不仅美,重要的是扣印了你的内心。
这时候,远方就不再是远方,它是迈开腿的向往。
转弯看见
天赋是上天的恩赐: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部分,比如我们身上可以工作的各个器官;也有自然超出常人的部分,比如我们看到的“天才”;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经历中通过不断练习逐渐磨出光彩的部分。天赋已经够用,尽量发挥出来,不要再要求更多了。
不拿别人的梦想装点自己的人生
梦想是需要探索的,探索也需要准备。浑浑噩噩中,猛地被揪起来,冷不丁问出的梦想,多数是别人的。
拿别人的梦想装点自己的人生,并非有意为之,只是无力发现。别人的梦想太响了,响得听不到自己心里的声音。
安逸也不开心
一个夏日的午后,窗外是一阵阵聒噪的蝉鸣。
茶馆音响里传出悠扬低回的古筝乐曲,洋洋洒洒地飘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和茶的味道弥散在空气里,沁人心脾。波斯猫慵懒地趴在窗台上打着哈欠,客人并不多,三三两两地,窃窃私语,似乎也在维护着这份雅致。
“赵昂老师,您好!”一个身穿中式旗袍的女士出现在面前。我起身,微笑着问:“您是冯女士吧?”“我是冯莹。”暗号对上了,这是我的咨询客户。
简单的对话,我感觉到了对面这个来询者的优雅和从容。
冯女士,30岁出头的年纪,出了校门一直在外企做人力资源。从招聘做到培训,后来又在人力资源经理的位置上做了几年。职业的发展顺风顺水,家庭生活平衡得也不错。30岁之前,冯莹就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事情,现在孩子不到3岁,有自己妈妈帮忙带着,年后就准备去幼儿园了。
在别人羡慕的眼光里,冯莹却有自己的烦恼:职业能力虽有提升空间,但是职位提升已经很难了。一般业务比较熟悉,每天都在重复,找不到让自己兴奋的地方,甚至还会感到厌倦,特别是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应付。
做点什么事情能让自己开心呢?冯莹开始在业余时间寻找各种放松的可能了:国内外旅游,朋友聚会,学习舞蹈,学习糕点烘焙,学习形象设计,学习积极心理学。
玩着玩着,忽然有点失落了,冯莹说,“好像忽然失重了一样,每天似乎都很快乐,每天又似乎没着没落。”
这是她来咨询的原因:如何让生活变得充实?
冯莹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赵昂老师,我不是来捣乱的啊,我是真的想咨询这个问题。虽然这和我目前的职业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也是属于生涯的问题吧?”她撇了撇嘴,“我可不想提前进入退休节奏。”
我点了点头说:“这当然是可以咨询的生涯问题了。职业发展、自我成长、人际关系、生涯平衡、愿景探索,这些都是生涯咨询可以解决的问题。生涯是一种对生命有意识的安排,咨询就是助人生涯更加充实、有趣、有意义。”
不充实的生活开心不起来
“你有什么考虑呢?”我想,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一定有安排,有安排达不到才会有纠结。
“我有一些发展的可能性。”冯莹先看到的是资源:近十年的人力资源工作经验,职场上广泛的人脉关系,灵活的时间,积累的资金。
她有这么两个想法:1.希望找到一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比如利用自己的HR背景和培训经验给大学生做讲座;2.凭着自己丰富的培训经验和研发课程的能力,给企业员工做内训。这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似乎在于服务的对象不同,收益不同,方式不同。但不管哪种,似乎都不很明确。
我问冯女士自己怎么看。她说:“还有一个让自己不能深入考虑工作方式的原因:自己的先生。先生不支持她太折腾,希望她多照顾家庭,职业嘛,现在的状态就很好:没压力,投入产出比不错,按部就班来。”
“他的意见很重要。”冯女士强调了一下,“所以,我在想要不要先照顾家庭,然后找点好玩的事。”
“好玩的事”,冯莹其实尝试了不少,但这些事情虽然好玩,只是限于兴趣,没有持续的激励和产出,也没有固定的圈子,玩一玩,也就厌倦了。
“你尝试了一些好玩的事情,有什么特别想做的吗?”我一直在找那个让冯莹兴奋的事情,由心而发的。
冯莹说:“我有时候想,可不可以开家咖啡馆或者茶馆?”她的初衷很简单:自己喜欢交友和聚会,与其出去租场地,不如自己开一个好了。“这里的环境就蛮好的”,冯莹指着这家茶馆说。
开咖啡馆,这似乎成了很多人的一种童话愿望。
一些选项,未加思索就塞给了我们,环球旅行,面朝大海,后海的一方小院,还有,开一家咖啡馆。如此霸道而悄无声息地塞给我们的,只是别人的羡慕而不可得,恰好又可以填充我们内心空虚的部分。只是,这真的是你想要吗?
真正想要的价值
“这些选项似乎你感觉都不错,那么我们分析分析看,或许,我们会有新发现。”洗尽铅华,去除云翳,这是咨询师要做的事情。
我们开始逐项分析。
给大学生做培训,或者做职业规划,冯女士的期待是把之前的能力和资源积累运用出来,不要脱离职场,不一味依赖先生,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自主性。资源、自主、成就感,是关键词。
在企业给员工做培训,也有类似的期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