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拐角处

第25章


我问了她几个问题:
你是怎么看待这次尝试的?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未来,如果有一个你期待的、满意的会议形式,那会是什么?
我一个一个地问出来,说着说着,毛迪的眼睛发亮了,越来越兴奋。
我们都知道,在陌生领域里,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可能,但我们要看到的不是结果的失败,而是尝试的成功。一次伟大的实践,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成长,是别处不可能有的新眼光和新想法。为什么一定要求你把实践的意义绑定在一个确定的皆大欢喜的结果上呢?或许别人会要求,或许内心的那个闹鬼一样的声音会要求,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被这样要求着。但是,你要学会说不,不要把拒绝别人的期待看作是叛逆,这是对成长中自我的呵护和对现在勇敢自我的欣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尝试,在自我突破中获得勇气,在面向未来中学会积极。
没人比自己更重要
毛迪开心地说:“这么说,我就轻松了。其实,老板和同事对我的评价也都还挺高的,总会夸奖我。不过,夸奖多了,交代给我的任务也多了。我总会加班,有时候任务太多,做到最后就做不完了,就又开始焦虑了。”
“这是第三类事件了吧?”毛迪点了点头,眉头已经展开,脸上有了微笑。看得出来,被托付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被托付挺好,托付的做不完,就不好了。被托付挺好,总做别人托付的,自己就慢慢没了头脑。
我说了两个雷人的比喻,一下子,毛迪就从微笑变成了瞠目结舌。
别给自己身上泼粪。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的自我感觉好的时候,就会揽一些明知自己做不来的事情,然后再焦虑死。这不是说让你学会拒绝这么简单,如果只是因为忙碌或者焦虑而拒绝,那只能说明你的职业能力有待提升,但是有更可怕的是你忙着忙着,就忘记了自己是干什么的了,一旦幡然醒悟,只有自己买单。给自己泼粪,焦虑、拧巴,捂着鼻子清洗,还没处理干净,下一瓢又来了。
别让自己跪着活,因为你也不愿意。对于领导、权威或者是一些你希望讨好的人,他们交付的任务总是希望接下来,而且要接好,甚至是毫无保留地答应下来。然后,发现自己可能做不了,这怎能不焦虑呢?这中间作祟的就是“讨好”心态。这自然会让你得到些什么,比如嘉许,比如信任,但是也会因此让你无法承受任务之重。同时,你也并不愿意这样,并在心里打着算盘,做这件事会不会得到认可,做那件事呢?如此,焦虑只会加重。
你总是没错的,这是你的活法,是保护自己的活法。但是,毕竟焦虑了,毕竟因为焦虑要舍掉一些别人艳羡、自己可惜的机会。这就需要一味药,顺着焦虑作用下去,拔出那个让你不能安心的毒瘤。
这是我开的方子:
把自我期待写出来,一条一条的。每写一条都问问自己,是这样的吗?我有多渴望它的实现?
在所有的期待中,把期待他人认可的挑出来,问问自己,有多大程度的期待认可?这样的认可对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一定要这样吗?有没有别的方式?
把剩余的对自我的期待列出来,你希望在里面获得些什么?这些期待和期待别人认可的项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最后,把所有这些期待中最重要的三件先挑选出来,不要想太多了,就是这些,先做下去。
这个过程我和毛迪咨询了半个多小时,我知道,浮于表面的思考是没有效果的。
面对焦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能力不足,而能力反倒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不是吗?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只要不纠结,怎么都好办。
一轮轮叩问内心的咨询让毛迪彻底放松了,她告诉我,感觉自己开始有力量了。至于跳槽,“还是不跳的好,现在的工作平台还不错,有很多可以成长的空间,等我上升到能力瓶颈了,再考虑换工作。”毛迪很淡定地说。
我知道,几次咨询可以解决她暂时的焦虑,也会增长她处理焦虑的能力,但是回到原来的环境,各种影响重又出现,焦虑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但是我并不会为此焦虑,我知道,每个人都会在焦虑中学会和自己相处。我告诉毛迪:
如果焦虑了,先问问那个淡然的自己在哪里。接纳自己,相信时间的力量。
接纳是为了专注,尝试是为了成长,拒绝是为了聚焦。
转弯看见
焦虑这味药有微毒,适度焦虑可保持精进节奏,过量不宜。如何避免过度焦虑:允许自己出错,允许自己学不会,学会接纳自己的无能,学会拒绝不能承担之重。说到最后,还是源于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使得自己能与焦虑和平相处。
职场越狱三步走
职场中经常有这样的困境:我们能做的不多,我们可以改变的很少,能力的成长缺乏导引,成就的实现缺乏机会,工作不是一无是处,却又似鸡肋让人为难。
这样的困境让很多人如坐针毡,如处牢狱,总在想着,如何能够“越狱”呢?这样的情况在一些职业中比较集中,比如医生、军人、警察、海员、演员、地质勘探等,这些职业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技术的追求,也满足了持续稳定的诉求,但另一方面,却又因为辛苦、压力、难以平衡家庭等原因,使得一些人难以持续多年,特别是在职业发展的前五年。
这不,医生来了。
医生的困境
医生护士是来找我做咨询的一类典型职业。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恐怕很多家长都没有想到,看上去不错的白衣天使,或许不是孩子喜欢的行当。学医的人都有这样的尴尬:拼命学了好多年,继续做医生十分艰难,转行做别的?又没什么可能。
刘正光就是这样的情况,医学博士,医生三年,男生。学历高、职业好,别人很羡慕。但我听到的,都是他的抱怨:太辛苦了,医疗力量不足,总是各种加班,有时候有危急病人就要连轴转。原来以为可以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做做研究,现在看来,坐诊看病的时间都不够用。职业的回馈也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好,单纯看收入也还可以,与付出的劳动比起来,又像是廉价劳动力。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压力,面临尴尬的医患关系,还要在医疗潜规则与内心良知之间接受拷问。
“赵昂老师,我不要你告诉我如何适应现在的工作环境。”刘正光推了推眼镜,“在来找您咨询之前,我已经反复思考过了,只要能有一点办法,我就不会再做医生了。我自学了一些职业规划的知识,我自己清楚我的兴趣并不在做医生上,而且从这个职业里,也拿不到让我满意的回馈。”
顿了顿,刘正光像是非常坚决地说:“我来找您咨询,就是希望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顺利地切换出去。有没有可能性?如果真的不行,我就死心了。”
看上去,他似乎已经做了很多功课,那么,他此时的想法是什么呢?
“正光,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打算?希望我怎么帮你?”我探询道。
他果然有想法,马上回答道:“赵昂老师,我对职业的不满已经很久了,之前我做了很多测评,也访谈了很多人,大致上有了几个方向:比如做管理咨询,比如做医疗销售,或者做互联网医疗的创业。每种方向都是若隐若现,有希望,有前景,又有风险。而且,我好歹学医学了这么多年,如果完全放弃又觉得弃之可惜。我知道,与我能做到的总有差距,一落实到行动上,就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了。这可怎么办?”
陷入职业困境的人如入监狱。我们暂且不去分析原因,原因很复杂,教育、制度、社会,各方面的原因都有,我们只说现状和应对方案。现状是:对职业发展清晰而不满意,感觉有更大的能量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更多可能,同时又对工作之外的环境情况知之甚少,没能力、没胆量出去。工作,对他们来说就像是监狱。
如何越狱呢?
适应还是第一步
“你为什么对适应现在的工作环境这么反感呢?”我并没有直接支招,而是问了一个触碰“雷区”的问题。
“没有意义嘛,我如果还能适应的话,也不会来咨询了。医生的业务,还有职场的那一套,我做得并不差。事实上,我做得很好,同事、领导、患者都是交口称赞的。”刘正光显得很自信。
“不喜欢这份工作了,你为什么还要做得这么好?”我继续挑战他的“雷区”。
“骑驴找马呗,我记得谁说过,骑驴找马,但是不要虐待驴。好歹这也是自己的职业经历啊,怎么也得对得起自己。”刘正光的回答似乎这是天经地义。
看来优秀的人自有道理。
“嗯,除了认真工作,这份职业还有什么价值?”我继续询问。
“积累人脉,积累能力,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没准儿这份职业中积累的东西可以带到下一份职业中呢。”刘正光回答道。
“不是没准儿,是一定会。你不可能裸奔向下一个职业,那对你的损失就太大了。”我开始和刘正光一起分析这越狱的第一步:练好本领。
几乎所有的职场老鸟都会告诉那些心浮气躁的年轻人,一份工作你再不喜欢,也要先把它做好了再说。这样的调调让很多年轻人十分不屑,现在都是什么年代了,变换工作如此频繁,干吗要委屈自己做不喜欢的工作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