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拐角处

第24章


这一点在小婧身上也有体现。
小婧有很多想法:开美容店,开一家餐吧,做服装生意,做旅行家。她感觉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强,适应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人建议她应该出国,应该进外企,应该做事务性的工作,应该搞搞研发。
听到这里,我的汗都下来了。一个中专生,一直在简单谋生的底层职业中徘徊,没有一个自己热爱或者特别擅长的领域,这个时候让她应聘外企,去做研发,这无异于把她推到火坑里。前途会有无尽的失败和挫折,得有多大的毅力和多强的热爱才会坚持下去啊?!
但是,我很好奇:小婧本人并没表现出什么诧异。我就问她:“你是怎么看这些可能性的?”
“没有一条路是容易的,我的起点低,会比别人更难。但是,我想试试看,去改变命运。”小婧的回答让我肃然起敬:“你这样努力,是为了什么?”
“为了过上好生活,为了让自己幸福,为了活得有意义,能对得起我妈。”小婧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我默然了,芸芸众生中,总有一类人是选择自我放弃的,或者说,他们逐渐地放弃了自我。有人随大流地参加各种考试,有人整日工作只为混个衣食富足,有人忍受着无意义的工作而不做任何挣扎,他们把自我放弃了,从不会想自己活着的意义。
和他们比,小婧是个另类。我也明白她为什么要来做咨询了。
蜗牛的进化
“那么,就不要再换来换去了,也不要被打鸡血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找一个你最熟悉、最想做的工作,踏踏实实地开始,完成你的最初积累。”
资源受限之苦,对自己认识的迷茫之苦,自己尚未确信之前各种洗脑和主张影响的纠结之苦,这三种痛苦总会让人无所适从,又身心疲惫。
资源受限之苦很好解,就是认命。命运没有写好的天书,但是我们既有出生的基因,又有很多无法改变的环境和客观条件,那么,认领就是了,就着这些食材,看能够炒出一盘什么菜。上不了学,上不起学,上不成学,没人指点,没人培养,没人资助,如果有改变的意识,那就在自己的圈子里,稍稍扩大一点,挪动挪动,再扩大一点。不急不躁,不必和别人比,乌龟跑不过兔子,蜗牛连乌龟都跑不过。但蜗牛中也有最棒的,神奇的是,人在一生中可以完成多次“进化”,昔日的蜗牛也能变成兔子。
进化就需要定位了。定位的前提是有体验的基础,硬要你闭着眼睛从一堆糖果里找出最好吃的,那只能瞎摸。只有做了一些尝试之后,才能真的明白自己想要的,就是体验之后才会有自己的主张。即便是有一些纠结还不够确定,通过别人的帮助,自己的思考,也自然会水落石出。随风摇摆,都是因为自己的重心不稳。
我和小婧制订了她的下一步计划,她准备先去应聘美容院,把自己的美容技术重新捡起来,同时加强学习和深造,不仅学习技术,也学习管理,通过两三年的积累,能自己独立运营一家美容店时,再找机会自己创业。
对于这个计划,小婧很开心,因为开美容院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既然有愿望,那为什么之前总是纠结呢?”“因为我之前总觉得是不是还有更适合我的?发展更快的?看了一些畅销书,越看越迷茫。现在总算安心了。”小婧有些不好意思。
“你有远大的志向,这让你不迁就,让你有追求,让你不妥协,但是也让你更纠结,让你更迷茫,让你更贪婪。”我告诉小婧迷茫的原因。
如何避免呢?我告诉她:“发挥优势,定了目标,继续追求,继续不妥协、不迁就。”我担心咨询过后,她出门凉风一吹,又被打回原形了,于是就自问自答道:“有没有可能这次的定位也不是最好的呢?”“当然有可能。”
记得每次我都从自己周围的资源出发,然后奔着一件事:如何才能服务更多人?不断这么做,我的人生就有意义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了,技术、管理、营销、互联网,这个时代,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就能很快做好很多事。
望向窗外,我忽然想起小时候伏在书桌前,向外看绿油油的爬山虎,间或就能看到蜗牛。它们慢,却不停歇,偶尔受到骚扰,就把身体缩回去,危机解除后,又露出来继续爬。速度慢得让人心急,但它们自己似乎怡然自乐。顺着它们的触角望去,是墙壁、藤蔓,还有缝隙里洒下来的阳光。
转弯看见
有些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没学历,无资源,没背景,无人脉,甚至除了体力,再没有可以谋生的手段。但梦想依然会青睐其中一些人,实现梦想的方法也别无二致:从资源出发,拓展出不同于谋生的领域,持续学习,链接新的可能。只要努力再多一些,幻想再少一些。
摆脱焦虑这条饥饿的狼
现代职场人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焦虑的情绪。
是的,焦虑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事实,保持适度的焦虑,有时候未必是件坏事,就像鲇鱼效应一样,一个人自身的焦虑会激发出更强的动力和进取心。然而,过犹不及,如果因焦虑的侵扰,对应成了事实,进而对自我产生了否定,那么焦虑就不是件什么好事了。
焦虑到跳槽
毛迪就是一个焦虑的女生,她拥有令同龄人羡慕的名校学历背景,毕业后以管培生身份顺利进入了知名外企,目前的职位是人力资源的培训主管。一般人恐怕都很难想象,这样职业背景的女生过来找我咨询的问题居然是:该怎么跳槽?
跳槽?是不是庙太小了?世界500强。是不是工作没有发挥价值?管培生,业务骨干。是不是人际关系不好?360度考评中,次次优秀。那是为了什么?毛迪的理由更雷人:我的能力不行!
从毛迪一直紧锁的双眉和脸上的青春痘来看,她应该是太过焦虑了。有人会说,这还不好判断?人家自己都说了能力不行,能力不行必然导致焦虑啊。真的吗?有没有见过不能胜任却怡然自得,以为捡了便宜的?有没有见过能力超强,却又整天如履薄冰的?
我问她:“你想跳到哪里?”
毛迪一下愣住了,那一刻,我在她的眼神里看到了失落。“都可以吧,”毛迪接上话,“只要我能做得来就行,这份工作好是好,我却总感觉自己做不好。”
我直接说:“别骗自己了,你根本不想跳槽。”
焦虑和能力有关,也无关。“有关”在于,焦虑情绪总会和能力连接上,“无关”在于,焦虑的消除往往需要悦纳当下的状态,包括能力状态。
悦纳,就需要先知道焦虑的原因,然后才能找到和它相处的方式。
焦虑咬上你
毛迪开始和我诉说那些让她焦虑的往事。
事件一,公司组织一次大型中层培训,连续三天,由她具体负责。定好的培训时间,反复开了几次会,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日程顺利推进。然而,毛迪却越来越焦虑了,总觉得自己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好,总觉得不够完美,这样的焦虑甚至让她寝食不安。结果,培训如期举行,也如毛迪所料的那样,出了几个纰漏。毛迪就在想,我怎么那么无能?于是,就变得更加焦虑,甚至不敢独立负责工作了。
这种焦虑的原因,不是因为追求结果的完美,也不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而是不能接纳自己的状态。所谓接纳,也不是说简单承认自己就是不行,摆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接纳,其实是懂得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做出最优的选择。当做到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了,一切就交出去好了,特别是结果,那是一个你永远无法控制的,你所做的只能是实现期待的行动。
茫茫路野,你负重而行,焦虑就像是跟在身后的一匹狼。一旦你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期待上,而不是行动上,就像是背上的包裹里漏出来的骨肉,焦虑这匹狼就会立刻扑上来咬住你,而且越是挣脱,焦虑咬得越紧。到了最后,也不用赶路了,背上的食物终会被狼抢走,甚至连小命都保不住了。
心理学里面有个名词叫“目标颤抖”,指的就是太专注于目标,反而做得不好,很可能失败。失败还不要紧,关键是这种焦虑的情绪会让人愈发“颤抖”,离目标也就愈发远了,到了最后,就只有颤抖,没有行动了。记住,你是要赶路,而不是和狼争斗的。
接纳,听上去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总会被一些客观因素影响。
尝试就是成长
毛迪接着讲了另外一件让她能量降低的事情。
事件二,那是公司搞的一次年终总结会,毛迪参与其中,负责一些培训环节。在筹备会上,毛迪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想法,包括会议的组织、培训的形式等,老板认为很好,自然就把相应的环节交给毛迪来具体操作了。这些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事情,公司也没有先例,大家都觉得是那么回事,但是具体怎么搞,又都没了想法。
毛迪做了不少工作,主动请教,向别的企业学习。总算把会议承办下来了,领导还算满意,可是毛迪又开始自责了,如果这个考虑到了就好了,如果那一点能够随机应变就好了,如果别人做呢……这次尝试并没有让毛迪开心,反倒因为种种自责,让她更加焦虑,会议结束后她就请病假整整休息了一周。
焦虑,成了毛迪自我否定模式的一种合理表现形式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