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兴亡

第262章


监狱里关满了被宪兵队逮捕的持不同政见者,有些人甚至因拥护基督教或煽动政治上的反对意见而受到酷刑致死。
  然而,来自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意见却并未停止。一些激进的青年军官甚至计划采取谋杀的手段干掉东条。以近卫文麿 、若槻礼次郎、平沼骐一郎、冈田启介海军大将这四位担任过首相职务的所谓“重臣”①为中心,开始谋划倒阁。
  因对美国的强大实力心怀恐惧的近卫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辞去了首相职务,由东条英机替代。从那以后,近卫一直在默默地观察时局的变化。日军在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败,使近卫认识到,日本是绝对无法打败美国的。在身为贵族的近卫看来,日本一旦战败,那些出身贫寒的青年军官很容易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会联合社会上不满现状的势力,起来打倒天皇制,① 另外三位重臣是广田弘毅、米内光政海军大将和阿部信行陆军大将。
  赤化日本。怀着这种想法,近卫很早就开始在其他重臣之间进行串连活动,阴谋策划将缺乏远见而又独裁专权的东条赶下台,将其作为军事失利的替罪羊,以转移国内人民对现状不满的注意力。
  近卫的想法与若槻、平沼不谋而和。他们一致认为,更换内阁是挽救日本的前提条件,但对以后如何走向和平却又苦无良策。冈田大将和米内大将因是海军高级将领,对凡事依东条意见而行的海军大臣兼军令部总长岛田繁太郎极为不满,再加上对战争未来的发展有着相对清醒的认识,故而也加入了近卫的小圈子。
  剩下的两位重臣广田弘毅和阿部信行大将对东条本人倒没有什么恶感,但都希望通过更换内阁达到振奋人心、用更好的方式进行战争的目的。
  七位重臣组成阴谋集团后,决定将进攻矛头对准东条内阁的薄弱环节—
  —岛田海军大臣,以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于是,海军内部借助马里亚纳海战中未得到陆军岸基飞机有力支援一事出现了“岛田在干什么”的呼声,弄得这位大臣整日在人前灰溜溜地抬不起头来。
  生性耿直的东条最初并未意料到这股呼声背后蕴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只是简单地认为这是人们对海军在马里亚纳之战中败北不满的反映。由于岛田一直忠诚地支持他,东条一时难以下定撤换他的决心。
  7 月13 日,东条前往木户幸一内大臣处,向这位曾推荐自己出任首相的天皇亲信请教应对之道。木户此时已经掌握了重臣们企图打倒东条的情况,他本人对东条扭转战争颓势的能力也信心不足,但他还不愿意立刻就一语点破内中玄机,于是就向东条提出了三项条件:一、总长与大臣两者分开,以健全统帅部机能;二、更换海军大臣;三、邀请重臣入阁,组成举国一致的内阁。
  这三项应对之策实在是老谋深算。前二项可以使东条内阁最易受人攻击的薄弱处化为乌有,最后一项通过让重臣们入阁分担决策责任,从而堵住这些反对者的嘴巴。
  东条得到指点后,立刻遵计行事。他辞去了参谋总长的职务,本想提升与天皇关系密切的后宫淳大将,但在考虑了各方面的情况后,决定起用关东军总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将为后任总长。
  在前去劝说岛田辞职时,东条几乎难以开口。倒是岛田已经知道事难挽回,便欣然从命,还荐举了吴镇守府长官野村直邦大将继任海军大臣。岛田本人仍留任军令部总长之职。两人分手时,平日里素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东条竟失声痛哭起来。
  在东条为了巩固自己的内阁而四处奔走时,一心要打倒他的重臣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决定在第三项条件上大做文章。近卫等人不但拉拢一些对东条不满的内阁成员(如岸信介国务相、重光葵外相),而且商定对东条邀请重臣入阁一概加以拒绝,从而迫使其实行内阁总辞职。
  果然,重臣们的努力很有效果。当东条请岸信介单独辞职时,岸信介一口回绝,并且建议东条不妨辞去首相一职。东条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任关东军参谋长时的这位好朋友会反戈一击,两人随即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受到挫折的东条又派人找到米内大将的门上,米内以种种理由表示了拒绝。东条只好把主意打到广田和阿部身上。广田按照和其他重臣的约定,拒绝了东条的建议;缺乏政治头脑的阿部大将却含含糊糊地答应了下来。
  17 日夜,七位重臣在平沼男爵的家里聚会。阿部大将仍然不明事理地发问道:“仅仅谈论倒阁是不负责任的。我们有什么把握能成立一个更好的内阁呢?”
  平沼一语道破天机:“倒阁与否,下届内阁是强是弱,都不是问题的要害。”关键是要找到一只替罪羊,以转移国民对连续败战责任的追究。
  会议开到最后,他们搞出了一个除阿部外大家都很满意的决议,其中声称:“此时(部分)改组内阁,对前途多难的时局毫无裨益。必须建成一个能掌握全国人心、打开当前局面的举国一致的强有力的内阁。”
  散会后,冈田专程去拜访木户,向他通报了重臣会议的经过和内容。木户见事已至此,便答应第二天将重臣们的意见呈奏天皇。
  第二天拂晓时分,东条接到了有关重臣们聚会的情报,并且得知木户内大臣已经同意向天皇转奏重臣们的意见。走投无路的东条明白大势已去,遂于上午9 点30 分进宫请求觐见天皇,奏明内阁总辞职的想法。
  天皇已经从木户那里了解了此事的来龙去脉,便象征性地安慰了东条几句,同意内阁实行总辞职。
  就这样,维持了两年八个月的东条内阁在历经荣耀与责难之后倒台了。
  达到倒阁目的的重臣们随即推出小矶国昭与米内光政联合组阁,最后由小矶出任首相。天皇裕仁特意给小矶和米内下达了圣谕:
  望卿等协力组织内阁,尤其要达成大东亚战争的目的,并需努力避免刺激苏联。
  然而,小矶国昭并不比东条英机高明半分。失道寡助的日本在军国主义分子们的带领下,在既定的轨道上,继续向灭亡的深渊滑去。
  缅甸受创
  缅甸战场自1942 年5 月日军将英、中军队赶出缅甸直到1943 年年底, 没有什么大的作战行动。1943 年8 月,美、英协议成立独立的东南亚司令部, 由英国的路易斯·蒙巴顿海军上将任司令,美国的史迪威任副司令。史迪威主要负责中国驻印军的事宜,并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 年年底,盟军在印缅战区的作战部队是:英国第14 集团军,下辖第4、第15 和第33 军,分别部署在印度东部的英帕尔、科希马地区和南部的若开地区;中国驻印军,司令为史迪威,下辖新编第1 军和第6 军,共5 个师,驻印度北部利多地区。
  此外,在云南怒江东岸和日军对峙的有中国国民政府第11 集团军和第20 集团军,下辖4 个军。
  1944 年2 月,日军驻缅兵力也由5 个师团增加到8 个师团。新任缅甸方面军司令官为河边正三中将,辖3 个军1 个旅团:第33 军(辖第18、56 师团,军司令官为本多政材中将)负责守卫缅甸北部和东部,第28 军(辖第2、54、55 师团,军司令官为樱井省三中将)驻守仰光和若开地区,第15 军(辖第15、第31、第33 师团,军司令官为牟田口廉也中将)驻守以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和亲敦江之间的地区,独立混成第24 旅团驻守丹那沙林地区。
  早在1942 年春、夏之季,日军大本营正陶醉在初期作战取得的出乎意料的成功之中,便制定了一个向印度东部阿萨姆邦进军的计划,企图攻占英帕尔、科希马、迪马普尔等要地,以清除英军未来反攻的基地,切断美国经印度向中国运输战略物资的路线(这条路线即著名的“驼峰”航线,它西起阿萨姆邦的汀江机场,向北进入西藏,然后折向东方,穿越怒山山脉、横断山脉及大小凉山,到达昆明)。然而,该计划由于日军接连在中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遭到巨大打击而被搁置起来。
  1943 年3 月,驻缅日军组织系统大调整,新设立了缅甸方面军,第18师团长牟田口廉也被提升为第15 军司令官后,开始积极支持进攻印度东部的计划。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认为,他的第15 军防御面积过于宽广, 时刻得准备对付来自云南、利多和英帕尔三方面盟军的反攻。如果仅仅采用防御战术,是无法在未来的战斗中取胜的。必须先发制人,将对手的反攻根据地予以占领,以进攻战术来达到保卫缅甸的目的。
  另外,自2 月中旬起英军著名的游击部队“温盖特旅”潜入缅甸北部, 在第15 军的防地活动两个多月,最后在日军重兵围剿时竟轻松地返回印度。
  这件事正好印证了牟田口的观点。而且,在追击“温盖特旅”时,牟田发现在缅印边境地带作战并不像以前预想的那样困难。只要有充足的时间予以准备,是能解决道路的恶劣、补给的困难和地形的艰险等影响作战成败的一系列关键问题的。
  8 月,印度境内出现了有利于日本的政治态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