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兴亡

第263章


印度国大党在孟买召开大会,通过了《要求英国撤出印度的决议》,全面展开了不合作运动。日本巧妙地利用了印度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鼓励一些傀儡人物高唱“印度独立”
  的口号,给英国殖民当局制造麻烦。英国人对昔日殖民历史不作任何反思,当即宣布国大党为非法,逮捕了国大党全部领袖和积极分子4 万多人,使矛盾愈益激化,印度陷入了一片混乱局面。
  牟田口的计划得到南方军总司令部的支持。7 月,寺内总司令官派遣稻田副参谋长赴大本营,陈述英帕尔战役的必要性,得到了对开始进行“乌”
  号作战准备的批准。
  8 月末,在眉苗的第15 军司令部,召开了各师团长参加的秘密会议,制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第33 师团将从南面向北面印度境内的英帕尔发动进攻,而东面的日军则向西越过亲敦江之后,第15 师团直扑英帕尔,第31 师团向其北面的科希马进攻。牟田口之所以要占领科希马,就是希望第31 师团继续西进,进攻阿萨姆平原的门户——迪马普尔。牟田口并不满足于仅仅占领英帕尔,但为了不在表面上与大本营批准的“乌”号作战方案相违背,他在第15 军的计划中只是说,占领英帕尔后应确保控制其西边的山脉,为以后的作战作准备,从而暗示了最终目标是占领整个阿萨姆邦并与盟军决战。
  1944 年1 月7 日,日军大本营以“大陆指第1776 号”发出如下指示: “南方军总司令官为了防卫缅甸,得在适当时机,击溃敌军的防御,占据英帕尔附近印度东北部地区。”
  接到命令后的牟田口中将考虑到每年5—10 月为缅甸季,便决定在2 月11 日纪元节——传说中的神武天皇即位进攻。可是,预定用于进攻的第15师团千1943 年11 月到有关命令后,只能依靠徒步行军前往1700 公里以外的亲敦江畔。牟田口无奈之中只得一再推迟进攻日期,不过,他认为仅用一个月就可以完成“乌”号作战,因而不顾师团长们的反对,仍然信心十足地进行备战工作。
  第33 师团长柳田中将是情报官出身,遇事讲求合理性,对英帕尔作战信心不足。牟田口认为他缺乏战斗意志,对其不予信任。第15 师团长山内中将是美国军事院校的毕业生,具有绅士派头,却因他的师团姗姗来迟而被出身下层社会的牟田口斥为胆小鬼。第31 师团长佐藤中将任少佐时属于“统制派”,与当时属于“皇道派”的牟田口中佐曾是死对头。这三位师团长都对牟田口轻视部队补给极为不满,因而对英帕尔作战能否取得成功深表怀疑。
  况且,盟军已于1944 年年初开始对缅甸发起反攻。在缅甸北部,史迪威率领中国驻印军的新22 师和新38 师已经沿胡康河谷南下,连克新背洋、达罗、孟关,重创日军第18 师团。
  3 月5 日,由温盖特准将指挥的第3 英印师的两个旅突然开始在第18 师团的后方、伊洛瓦底江东岸杰沙附近空降着陆。该师精于游击战术,在前一年曾使日军大吃苦头。日军第5 飞行师团根据空中侦察结果立即向第15 军建议停止“乌”号作战,转而对付这支空降部队和中国驻印军。但是,倔强的牟田口在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的支持下仍然坚持实行“乌”号作战,只是从第18、第15 和第56 师团各抽出一个大队,令其前去扫荡英印空降部队。
  3 月8 日,第33 师团开始向北攻击;15 日,第15、第31 师团携带几千匹马匹、活牛、活羊、大象,横渡宽达1000 米的亲敦江,向西边的国境线冲去。由日本傀儡钱德拉·鲍斯领导的7000 名印度国民军也参加了日军的进攻。牟田口狂妄地宣称:“陆军现在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在进攻开始后的三个星期里,日军进展得十分顺利。南路的第33 师团分成三个突击队,最右边的山本支队于3 月31 日进到缅印边境芒累,左边的两个突击队成功地包围了撤退中的第17 英印师。当时,拥有1000 多辆汽车的第17 英印师正以纵队之形行进在通赞南北一带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和曼尼普尔河的深山峡谷之间。其间,作间大佐的第214 联队曾经插进第17 师后撤路上的一个要害地点吐特姆,但错以为英印军已经通过此地北撤,便放弃了吐特姆。及至发觉错误,为时已晚。负责在通赞西北处的辛格尔截住英印军退路的第215 联队,在笹原大佐的率领下,自3 月13 日起与第17 英印师和南下增援的第23 英印师第37 旅展开了将近10 天的激战。为了表达必胜决心,笹原向柳田师团长发报声称,“销毁了密码本,处理好了军旗,以不惜玉碎的决心为完成任务而迈进”。柳田错误地认为第215 联队即将全军覆没, 便于23 日命令该联队撤退,致使已成囊中之物的第17 英印师带着数百门由汽车牵引的大炮,匆匆逃回英帕尔。据事后调查,第215 联队当时仅损失了15%的兵力。
  25 日,对补给问题始终忧心忡忡的柳田面见牟田口军司令官,声称三周的时间不可能占领英帕尔,建议停止作战。牟田口正陶醉于占领通赞后的狂喜之中,怎肯就此罢休,当即下令继续追击,并且撇开柳田,通过第33 师团参谋长田中进行督战。东面第15 师团的本多挺进队于3 月21 日占领乌克鲁尔,28 日又占领了密宣,从而切断了英帕尔与科希马之间的两条通道。在第15 师团北面的第31 师团,以3000 名官兵组成宫崎支队,冲破英军空降部队的阻击,于4 月6 日冲进了科希马。这样,第33 师团从南面、第15 师团和第31 师团从北面形成了对英帕尔的包围。然而,第31 师团并没有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分兵西进,去占领50 公里外的迪马普尔。该地是阿萨姆铁路的军用物资中转站,当时只有一个连在防守。英军统帅蒙巴顿勋爵接到第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中将的求援报告后,立即从第5 和第7 英印师中抽调部队前去增援,终于及时在迪马普尔和科希马之间布好了防线。仅仅带了20 天口粮的日军到4 月中旬已经感受到补给缺乏的可怕,第31 师团未能占领迪马普尔又使日军错过了从英印军那里获得粮食弹药的机会。开战以来,第15、第31 师团未得到一驮军需品的补充,山炮的弹药几乎用尽。由于连日激战,官兵们的伤亡和疲劳与日俱增,战斗力迅速下降。北线这两个师团的官兵们仅以当地土著在向阳山坡上种植的陆稻勉强充饥。到4 月末,各师团的战斗力已减到40%左右。
  反观英印军,虽然被包围在英帕尔和科希马地区,但却在掌握制空权的前提下得到大量的援兵和物资,从不为缺少弹药、粮食而发愁,前线官兵们有时还能得到甜酒和换洗的衬衣。
  5 月初,科希马地区的攻守已经易势。第2 英国师在第5 和第7 英印师部分兵力的支援下,将日军第31 师团赶到科希马城外一条长达6 公里的山脊上。第31 师团与南面的第15 师团的联系也被切断,各部队陷入孤立状态。
  牟田口见北线日军已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战果,便决定将进攻重点放在从南路进攻英帕尔方面。5 月初,第33 师团长柳田被撤换,由田中信男少将接替。牟田口从已划归军部直辖的山本支队调出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调来的第53 师团调来两个步兵大队,5 月13 日,在英帕尔西南约20 公里处的比辛普尔山地西侧一带,发起总攻击。40 天的殊死战斗却未能使日军向英帕尔前进一步。联队长、大队长纷纷阵亡,坦克联队也被英印军炮火消灭,第33师团的战斗力下降到30%以下。孤注一掷的总攻击以失败收场。
  5 月末,印缅国境一带进入雨季,出现了河水泛滥、道路崩坍的征兆。
  31 日,第31 师团的佐藤中将实在抵抗不住英印军的攻击,开始放弃科希马, 向“能够得到补给的地点”撤去,只留下宫崎支队固守科希马和英帕尔之间的西边通道。牟田口虽然在事后追认了该师团的撤退,但要求佐藤率部前往第15 师团的南翼,加入进攻英帕尔的战线。然而,佐藤得知在乌克鲁尔也无法得到补给后,就率领全师团向东面的亲敦江撤去,在日本陆军史上开了“抗命撤退”的先例。
  6 月5 日,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与牟田口在第15 军司令部会面。
  牟田口虽然心里清楚已无法挽回败局,但仍旧打肿脸充胖子,表示要将“乌”
  号作战进行下去。河边知道败局已定,但也不愿意率先提出撤退。于是,日军前线官兵们不得不继续与占有绝对优势的英印军交战。
  6 月上旬,佐藤师团长被罢免,不久就被押回东京接受军法审判,以精神异常者的身分被编入预备役;6 月下旬,第15 师团长山内中将也被解职, 两个月后因患肺结核死去。至此,参与进攻英帕尔的三个师团长全都被撤换,“这种不祥事件,在具有光荣传统的日本陆军史上向无此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