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兴亡

第248章


炸弹落到了“神通”号舰桥正前方的甲板上,将舰桥上的所有人都震倒在地板上,通讯联络中断,熊熊大火燃烧起来。
  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田中少将刚刚转移到一艘驱逐舰上,就看到9000 吨级的“金龙”号运输舰中了一颗1000 磅重的炸弹。就在“睦月”号驱逐舰赶来营救落水者时,从新赫布里底群岛飞来的8 架美军B—17“飞行堡垒”参加了战斗。“睦月”号随即被三颗炸弹炸沉。田中少将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只得下令北撤到所罗门群岛中部的肖特兰岛。
  山本五十六收复瓜岛的第一次努力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亨德森机场争夺战
  鉴于未能消灭美军的航空母舰编队,山本五十六认为,在空军力量得到增援足以压制美军基地空军兵力之前,应该放弃用船队在瓜岛登陆的办法。
  可是,困守在瓜岛上的日军整天躲在丛林中,饥渴难忍,再加上虫叮蚊咬,艰苦异常,频频向拉包尔发电求援。第17 军司令官百武晴吉中将为此请求山本派联合舰队掩护增援部队上岛。山本经不住百武的再三恳求,遂命令第8舰队司令官三川军一中将负责与陆军研究护航问题。
  三川与田中少将商议后,决定用速度较快的驱逐舰运送陆军增援部队登陆瓜岛。由于这种运输主要是趁暗夜像老鼠那样行动,因而被称为“老鼠运输”。陆军本来不愿意乘坐驱逐舰,因为那样会限制重武器和补给品的运输,给登陆后的作战带来极大的不利。事实上,以这种运输方式运往瓜岛的部队虽然拥有司令部、人员和轻武器,却没有足够的弹药、粮食和车辆。可是,在制空权被美军牢牢地控制着的情况下,日军没有别的运输方法可以利用。
  自8 月28 日起,田中赖三少将的船队开始把一木支队的余部和川口支队(由第35 旅团主力组成)运往瓜岛。
  与此同时,日军大本营终于认识到了瓜岛争夺战的重要性。东京修改了关于东南方面作战的陆海军中央协定,决定陆军暂时停止在新几内亚岛上对莫尔兹比港的进攻,与海军一起集中兵力,迅速击溃驻爪岛之美军,夺回该岛要地尤其是机场。陆军部还特意将驻在爪哇的第2 师团编入第17 军的战斗序列。不过,日军大本营此时主要还是寄希望于川口支队所进行的攻击。
  川口清健少将的作战计划是:支队主力2400 人在泰伍角登陆,沿着一木支队走过的道路西进;由第124 联队联队长冈明之助大佐率领的1100 人则在瓜岛西北端的埃斯佩兰斯角附近登陆。两队人马东西对进,包抄亨德森机场,联合发起进攻。
  9 月1 日,刚刚登上瓜岛的川口支队在泰伍角西面3 英里处与美军巡逻队遭遇。范德格里夫特师长闻讯后立即派“仙人掌航空队”(驻防亨德森机场的美军航空兵的代号)前去袭击。数十架P—400 轰炸机、“野猫”式战斗机及俯冲轰炸机不断地在日军陆地上狂轰滥炸,有时一天竟达71 次之多。整个地区成了一片焦土,到处都是弹坑和冒烟的树干。日军未携带防空武器,只得任凭挨炸,偶尔用机枪、步枪对空射击,但却无济于事。
  4 日凌晨3 点,川口终于收到冈大佐发来的消息,他的部队已抵达瓜岛预定海域,正准备登陆。由于用无线电联络风险过大,川口命令中山中尉率领三名士兵绕到亨德森机场的西面去寻找冈大佐,并把联合进攻的细节告诉他。川口并不知道,冈大佐在前往瓜岛的路途中因台风和美机的袭扰,已经损失了650 人,残存的450 人也因弹尽粮绝而根本无法作战。
  8 日,川口向部队发出战前最后指令:部队将沿海滩前进到伊鲁河,再溯河而上将近2 英里。炮兵和一木支队的余部在那里过河,直接向西,前进到离机场以东约1 英里半处。主力则继续南行数英里,绕到机场后方。冈大佐的队伍则应进入机场西面的阵地。13 日晚9 点前几分钟,东面的炮兵将开始射击,使守军产生错觉,误以为进攻来自东面。与此同时,海军支援舰队从海上炮击机场,川口和冈二人则分别从南面和西面同时发动进攻。
  日军开始向腹地进发。他们披荆斩棘,穿过黑暗的热带森林,翻过悬崖峡谷,攀登崎岖不平的山脊。由于是夜间行军,他们不时地被树根藤条绊倒,或者掉进深坑。不知是谁发现了一种莹光苔藓,于是每人都在前边那个人的背上抹上一点苔藓。饮用河水使不少人身患痢疾,半数以上的人又染上疟疾,他们只是靠着少量的干鱼、饼干和糖块维持生命。大米虽然还有不少,但他们不敢点火做饭,害怕招致美军飞机的袭击。
  12 日晚,川口就已抵达预定的攻击出发点——亨德森机场以南3 英里的一座小山。由于未能与冈大佐联系上,川口决定当晚就发起攻击,乘美军不备夺回机场。据大本营提供的情报,美军在瓜岛上的兵力有5000 人。但实际上,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 师有1.1 万名官兵驻扎在岛上。
  不过,美国人的处境并不是太好。8 月31 日,一艘日本潜艇用鱼雷击伤了“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使其在以后的三个月里无法参加战斗。两个星期后,又有航空母舰“黄蜂”号、新型战列舰“北卡罗来纳”号和驱逐舰“奥布赖恩”号,在15 分钟内相继遭到鱼雷攻击。两枚鱼雷命中“黄蜂”号,使其供油系统起火。该舰的主要消防水泵也被炸坏,不能有效地进行消防作业,美军只得用鱼雷将其击沉。“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在吃水线下出现一条长达10 米的裂缝,只得返回珍珠港修理。“奥布赖恩”号驱逐舰的舰体出现横断裂缝,未开到基地就沉入海底。
  这样一来,盟军在整个太平洋海域能够进行作战任务的航空母舰只剩下“大黄蜂”号,没有受伤的战列舰只有“华盛顿”号。因此,一到夜间,瓜岛附近的海域完全被日本海军控制。各式军舰的大炮将暴风雨般的炸弹射向亨德森机场及其附近的美军阵地,给美军飞机造成很大的损害。
  12 日晚上9 点整,川口下令开始攻击。2100 名日军臂缠白十字布条,向亨德森机场南面的无名高地冲去。川口认为,只要占领该高地,机场便成囊中之物,唾手可得。
  守卫在无名高地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由梅里特·埃德森上校指挥的。
  防线中段和右翼由突击营把守,左翼则由伞兵防守。日军很快就突破了前沿阵地,美军不得已施放了烟幕弹,但在混乱中却被士兵们误以为日本人在施放毒气。在日军士兵的狂呼乱喊声中,埃德森只得率领寡不敌众的部下撤至离亨德森机场只有半英里的高地北端。
  川口见大功即将告成,忙命黑木盛秀少佐率突击队发起最后的进攻。黑木在品尝了美军丢在阵地上的火腿、香肠和牛肉后,精气十足地率先向美军阵地冲去。可是,美军摧毁性的炮火挡住了日军的冲锋。一发又一发的105毫米榴弹炮将日军炸得血肉横飞,黑木也丢了性命。
  天渐渐亮了,川口只得将部队撤了下来,拖着几百名伤兵,向密林深处遁去,以图重整旗鼓。
  范德格里夫特师长视察阵地时,见600 多具日军尸体横陈于无名高地各处,遂将该高地命名为“血染高地”。
  13 日下午2 点50 分,在丛林里艰难跋涉了一个多星期的中山中尉,终于在亨德森机场西面7 英里处的马塔尼考河畔找到了正在渡河的冈大佐。冈大佐在得知川口的进攻计划后,便打破登陆以来一直保持的无线电静默,通知川口他正率部队向东移动。
  逃进密林深处的川口接到冈大佐的消息,高兴得就像是打了一针兴奋剂。黄昏时分,他再次率部向亨德森机场前进。经过两个小时的行军,高地又出现在他的眼前。
  晚上9 点钟,随着日军驱逐舰向亨德森机场开始炮击,川口发动了第一次攻击。设置在高地隐蔽处的美军迫击炮则以最快的速度予以阻击,飞舞的弹片将日军炸得四分五裂。日军的左翼已听不到激昂的“万岁”声,只剩下那些尚未断气的伤员们的呻吟声。但在右翼战线,日军仍然在绿色照明弹的引导下向高地冲击,嘴里还在喊着:“海军陆战队,你们该死了!”在日军的凶猛攻击下,美军阵地不断收缩,但始终没有崩溃。深夜11 点钟,川口不得不把部队撤下来,重新予以组织。汇集在丛林边缘的日军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而高地上的美军陆战队的阵地上则是沉寂无声。
  午夜前几分钟,川口在加农炮和迫击炮的射击支援下,又发起了一次攻击。尽管美军的炮火并没有压制住日军的炮火,但在阵地的前沿地带却将日本人炸得粉身碎骨。可是,还是有日军士兵突破了炮火的封锁。负责防守阵地的埃德森上校只得不停地让炮兵缩短射击距离。到清晨2 点钟时,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日军迫击炮火覆盖了整个高地,美军通往师部和炮兵阵地的电话线全都被炸断。前沿阵地的手榴弹都扔光了,士兵们只得用轻机枪和自动步枪向高喊“万岁”的日军射击。
  2 点30 分,就在日军推进到距亨德森机场不到1000 码(910 米)的地方时,他们又一次败下阵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