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

第39章


在该文中我们已说明,半壁河南所居地位之重要与河南以往对抗战贡献之巨大以及数遭兵燹①[71]、水灾、旱灾之惨重,并希望中央特使宣达中央轸念灾民之德意,以牧人心,多发赈粮赈款,普渡广济,以救民命。兹再就救济方面,略抒一得之见,藉供参考。
一、治标方面。事急先治标。现入深秋,天气骤冷,饥寒交迫,最为难堪。急须电请中央多拨赈款,多发赈粮,先救此非赈不活的灾民。河南需要赈款,尤需要赈粮。根本不是粮不够吃,有了款有时也买不到粮,有钱也难免不挨饿。希望三位委员看了实情,想出办法,把丰收省份的粮,用一切可能办法运到河南来。其次向中央建议,提高土布价格,增加土布生产。河南棉花不够,可以外省运来,使灾民妇女老弱从事纺纱织布,藉纺织以自活。这也等于工赈。在灾民可以借此获利以养命,在政府可借此换得大量土布,以供军用。定出布面宽窄、布匹长短,并定出相当高的官价,令灾民妇女纺织,必可救济一半灾民,利国利民,实是一举两得。男耕女织是我国国民赖以维持温饱的生产方式,男因天旱不能耕,女犹可赖政府扶助加工纺织。妇女有布可织,有利可赚,即可自免于冻馁。中央如能及早实行以提高布价,奖励土布生产,我们相信豫省妇女几可全数得救。而且这办法至易行,只用将布价相当提高,令各军需局驻豫尽量收买。价一高,有利可赚,妇女自然会昼夜纺织。如因大量纺织,棉花不够用,再大量运进棉花来。把棉花经妇女之手变成布,军服有着,灾民得救,这真是救灾生产的善举,希望三位委员一定惠予助成。
值兹战时,运输困难,中央有心运粮,事实上亦多困阻。有粮运不来,望梅虽可止渴,望粮却不能充饥。邻封各省粮虽有余,运不来,仍不能救灾民使不死。所以我们希望三位委员,向中央建议,请邻封各省,本救灾恤邻之义,尽量收容豫省灾民,作有计划的配送,请各省收养。好在只有六七个月,一至麦熟,即可回省。勿使灾民无目的的乱逃,走投无路,到处碰壁。据我们所得消息,豫省灾民逃荒到邻省的,多被拒绝入境,甚至武力驱逐。最惨的是壮男送壮丁,妇女强成婚,老弱则驱之出境,转死道途。这事我们虽未亲眼看见,但道路传说,空谷来风,不为无因。而灾民一批一批的折转回来,确是千真万确。我们也知道这些事地方政府当然不知,多是无知乡民所为。如果真有这种情况,那么极须力予纠正,不使再有。三位先生一方转请中央,饬令邻省尽其可能协助豫省救灾,一方由豫省府派得力人员,与邻省当局,婉言协商,为民请命。赈粮既因交通困难,运来不易,如能将灾民为有计划的配送出境,就食邻封,亦为急切救死之一法。
政府运粮其数有限,对此无数灾民,不免有杯水车薪之憾。于政府发赈粮、办平粜外,应奖励商人购运食粮。河南所缺乏的是食粮,不论公家或私人,只要能运进粮食来,都为今日所必需。豫省府已定出官办平粜、商人购运粮食办法,限定利率,不准重利盘剥。商人可获正当利润,人民亦可不至有钱无处购粮。官办平粜、商人贩粮,在豫省是无甚问题了,问题只在邻封各省,只要邻封各省不阻遏平粜,以河南官府商人合办购运,粮食能源源入豫,灾民即不致饿死。境内有了粮食,河南人再蠢,也决不会闲着粮食,看着人饿死。所难的是邻省不准粮食出境。我们前面已说过,河南缺的是粮食。本省天旱不收,无粮,邻省遏粜不准出境,有粮运不来。纵发大批赈款,无处买粮,也无法救于饥饿。钱能将荷包充满,却不能使肠肚不饥。所以必须设法将丰收各省的粮食运进来。我们时常听到两省交界毗连处,踏步之地,咫尺之隔,粮价馍价相差倍蓰①[72]。同在一个镇,同住一条街,比户对门,因省籍不同,而吃两种价钱的粮食,纵是升斗小数,亦不能购买。明的不能,暗的走私。听说有隔墙转粮,走私取利者。邻封遏粜,无异关死豫民。这些事虽明知邻封政府不尽知道,然省与省间商洽亦有不易,也希望三位委员能以设法打通粮道,使购运无阻,豫省自身贩运之力,也可救活多数灾民。
二、关于治本方面。治标只顾一时之急,难收永久之效。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①[73]各级政府对于救灾也应说:“救灾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灾乎。”一经成灾,不论救济多恤,办法再好,纵使一人不死,社会元气亦难免大伤。一次灾年,至少五年难复。若使五年一灾,社会富力即永无增加之日。社会富力不增,凡百事业皆无由进步。要繁荣农村,必须增加农村生产。增加农村生产,兴水利,资灌溉,为第一要着。考之史乘,河南水利在古时相当普遍,以本报所在地南阳一县论,在东汉魏晋之时,南阳一郡可灌之地,数在三万顷以上。全省总计,其数之大,可想而知。明清以降,水利渐废。时至今日,漠漠水田,尽成濯濯旱地了。关于兴办水利,开渠、凿井、筑堰、挖陂,本报都曾为专文所论列。豫省建设厅已拟有一万万元之全省水利计划,厅长张仲鲁氏已携此计划亲往中央,请求允准施行,对于开渠、凿井、筑堰、挖陂,如能各相地宜,分别普遍施行,一一实现,我们敢绝对断言,河南今后即不怕天旱了,纵大旱也不致成灾了。
其次,河南的水灾也须从治本方面想办法。黄河将来究竟是水归故道,抑听其由新道夺淮入海,现在虽不能定,但至少现在是不能改归故道的。在未经决定之前,无论如何总须使黄河有个范围,不能任其漫溢泛滥。想法要于不妨碍军事的可能范围,束水就范,筑堤障田,不该漫溢荒废的田地,一定要使它能以耕种。人力可免的漫溢泛滥之灾,要使它不生。我们相信,只要工款能涓滴用在工上,中央所拨之款,亦绝对可以使黄泛不致年年成灾、处处出险。
以上两事,一兴水利,一除水害,我们诚恳希望三委员能代豫民请求中央于水利事业专款中多多拨发。把这一万万元的水利计划予以核准。款速汇,工速开,利用工赈,赈济灾黎,既可救一时之灾,又可兴永久之利,也是一举两得的善事。至于黄泛,河南受害之大、之惨,无法统计,也无从想象这是事实。其工程甚复杂,河南人对之多表不满,这也是事实。这是急待弄个彻底明白的一件大事。三委员奉命勘灾,对此危害河南之大水灾,也请查勘明白,建议中央,迅定除害办法,使黄河只发生重要作用,不再为害地方。这也是豫民所焚香祷祝的。
推广冬耕与生产救灾
《前锋报》专载①[74] 岩峣 1942年10月28日
今年本省,夏秋酷旱,历数月之久,麦既减收,秋则毫无,直至寒露前后,始得透雨。农民方谓少数荞麦、红薯、萝卜等作物或可稍有收获,藉为一部分饥民延续生命之资,不料风旱虫雹之外,又加苦霜。本月二十三日,飞霜浓厚,于是荞麦之花、红薯之叶,相继枯落,萝卜亦不能再事生长矣。灾情未纾,转加严重。就南阳一县论,一两月后,除遵照省令,移富济贫,及将来野菜树叶所能救济者外,外来灾民,及南阳贫穷小户,非赈不活者,恐尚有十万之数。约当全境人口十分之一。而距明年麦收时间,尚有半年,按最低限度的生活费,以每日两餐,每餐三元计算,一日即共需款六十万,一月则为一千八百万,半年即需一万万元,甚或过之,此项巨款,将由何处取来呢?此岂是开仓放谷、请求赈款所能解决的问题?况且本省又是无县不灾,无灾不重,中央何能仅赈南阳?南阳又何从移民邻封?那么这样无辜的不幸的灾胞,能任其死亡流离,辗转沟壑吗?为之辗转焦思,苦心研求,觉得除了遵照最高领袖最近通电中之“推广冬耕,增加生产”的训示,迅速确实的竭力推行,毫无其他办法。此项通电,我们虽尚未聆读全文,但二十九日本报曾登重庆电讯,刊其大意。除令多种小麦外,尚须播种油菜及豆类,并令省府转饬各县长,趁雨足如期办理,且须严饬保甲长加紧督促实施,如有逾限不遵令者,即予处罚等语。这实在是针对现实的最切要办法,尤其是我们战时损失较大,被灾最重的省份县份,更应该懔遵速办!
本省农民习惯,与南方种稻区域者不同,只要政府能遵照古代儒家“不违农时”之农业政策,对于二麦,大部分尚能按期播种。至一小部分,有因战时遇灾年,或已出征,或出外逃荒,不能播种者,如县府能遵照军政部令,及省政府令,责成保甲人员,发动壮丁,组织代耕队,为之耕种,亦可不致失时。唯有救荒作用之油菜、豌豆、扁豆、蚕豆等作物,农民不惯多种,或不愿多种,尤其于麦趟及冬季休闲地(俗名亢地,又名春地)内,更不愿播种①[75]。这就非妥为计划、严加督导不可了。查农民于荞麦、红薯、萝卜、黄豆收获之后,往往即将其地犁起,冬季不种任何作物,意在使受风化作用,以待明年播种高粱、棉花、黄谷等早秋。此在平时,仿照古代一易再易之田,休养地力,尚属可行,现在抗战到了最后阶段,且又遇到了空前的天灾,那就非强迫于此地内播种油菜及各种冬季作物不可。如果能切实办到,欲于明春播种早秋者,仍可不误农时。至于南阳等县,规定麦地间杂播种油菜的办法,原来是因麦菜所需养分不同,互不相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