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

第37章


惟在此战时,国用浩繁,财政困难,减免豫省田赋,自难免影响国家预算。同时驻军食粮、各县公粮、米谷津贴,为数既多,需用又切,仓库素无存余,多半是随征随用。本地粮豁免,外省粮运不到,灾民无食,问题固然严重,驻军、公务员及中小学教员无食,问题更为严重。这两个严重问题,必得同时解决,有一个不解决,牵制着另一个问题也不能解决。呼吁减免田赋,救济灾民,这是当务之急,同时对中央还要请速筹豫省驻军食粮,豫省府更应对公粮米津④[55]定出可行办法,必须使前方将士、各级公务人员能以维持温饱,不致解体,然后才能谈到救济灾民。官尚不能自救,如何去救灾民?我们认为大家协力呼救,请免征粮,是必需的,是应该的,但对于摆在面前的事实,避闭不谈,不先谋解决办法,光求减免田赋,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大家好像说,只要减免田赋,一切就无问题了。实际是,问题紧得很,而且这些问题不先解决,减免征粮问题即无法解决。纵让仁慈的领袖,切爱豫民,俯允减免,而事实困难横阻面前,纵有明令,亦难实行。结果是口惠而实不至,徒失政府威信。
近日为减免征粮问题,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全免了,有的说减若干成,一方说全免,一方说并无此事,实情究竟如何,局外人实难确知。不过据我们以常识判断,最高当局轸念灾黎,对减免征粮原则是允准了,至于如何减免,减免后军粮、公粮、米津如何筹补,有粮之户,减免其应纳之粮,下余之粮,应如何分配借贷,救济灾民,以及外省接济豫省之军粮、公粮、米津、赈粮,如何运输、如何分配等等问题,都须要财政部、粮政部、豫省府以及战区长官部彼此共同遵照领袖意旨,参照实地情况,协商两全办法。决不是一言豁免,万事一齐解决。
救灾如救火,迟则即莫及。现在决不是争议是否全免,减多减少之时,最高领袖对减免征粮,既为原则的允准,各方人士,应协助豫省府,本着领袖意旨,从速与战区长官部协商维持军粮、救济灾民的两利办法,必须先使军粮无匮,然后才能再谈其他,这是一件事实,不是一个理论,不容彼此争辩。其次,迅自筹谋公粮、米津,如果我们不能说把所有的行政机关全令解体,教育学校全听其关门,那么这一事实,我们也必须迅谋解决,也没有什么可争辩的。摆在面前的并不是一个问题,是几种问题,这几种问题又彼此互相关联,没一种是可以不顾其他、单独解决的,必须协商兼顾办法,不能各不相顾的各行其是,互相牵制而抵消其力量。实际问题既摆在面前,大家应谋解决之道,不应逞意气,持成见,更不应不顾事实而抱不可能的希望。不可能的希望,是幻想,幻想难实现,最误事,平时迟误犹不可,值兹灾祸严重,饥民待哺,岂容再误。我们希望有关各方,正视事实,迅商其具体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其余都可以不谈。
怎样渡过灾荒
《前锋报》时论①[56] 聿修②[57]
1942年10月14日
(一)灾荒可怕,战时的灾荒更可怕
我近来有些怕出门,怕走路,尤其怕到城市里去。因为只要一睁开眼,就到处接触的是可怕的流民图、灾民泪和乞求救命的呼声!
今年豫省及鄂北一带旱灾甚重,我想,这种灾象若在平时,或者不会像这样严重,现在这是秋季,就成了这种景象,距明年麦熟至少尚有九个月,试问这九个月我们怎样才能度过?
若在平时那好办些,因为地方多少要有些仓储,私人存储粮食者应当亦不少,只要地方官有办法,很可以勉强度过而不致饿死百姓。
若在平时还好办些,因为就全国算起,灾区还不算太大,而且,邻封各省大都丰登,拿国家的力量和便利的交通,救济灾黎不当为难事。
若在平时还好办些,因为平时遇见这种灾荒,自然以救灾为第一要政,别的事项尽可缓办,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来救灾,这灾荒就不会成多大问题了。但是我们偏偏在战时又遇见灾荒,古人说“兵凶战危”,战争根本上就是一个灾。而今又加上天灾,这灾荒当然就成了严重问题。
(二)古人救灾的精神
为政以养民为主,养民以救死为尤。作官的人,越遇到灾荒,越应该负起责任,越应该有办法。假如眼看着老百姓流离饿死,而不知存恤、不能救济,只会怨天尤人、一筹莫展,这样的官就不配作官,这样的人就不能算人。
尧之为君,“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有一民饥,则曰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我寒之也。”①[58]汉安帝皇后邓氏,每闻民饥,达旦不寐。北魏高祖因天旱而绝食,唐宪宗时南方旱饥,遣使赈恤百姓,将行,宪宗戒之曰:“朕宫中用帛一匹皆计其数,恤赈恤百姓,则不计所费。”唐文宗四年,沧景节度使刘约,奏请开仓赈遭水百姓,诏曰:“本置义仓,只防水旱,先给后奏,敕有明文。”我们看看古之贤君贤后,对于灾民是怎样的关心。
宋神宗时,吴越大旱,时赵抃②[59]知越州,当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有几乡,当廪于官者有几何?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有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有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有几姓?僧道所食之羡粟③[60]书于籍者其存有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得粟四万八千余石。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男女异日受粟,人各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共五十七处,使各以便受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出官米,平价而粜,粜所共一十八铺,使籴者便于受粟。给工食大修城池,病者医,死者埋,收弃儿,廪穷人。至五月而止。事有未便者,公以自任,不累其属。有应上请者,遇便宜辄先行。事无巨细,必躬亲之,民赖以生。
孝宗时,浙东大饥,命提举朱熹④[61]办赈粜,既拜命,即移书他郡,广募米商,蠲其征⑤[62]。及至,商舟已辐辏矣。日与僚属钩访民隐,至废寝食,分划已定,案行所部,穷山僻谷,靡所不到。抚问存恤,所活不可胜计。每出皆乘单车,屏徒从,一身所需,皆自资以行,毫不及州县,以故所至虽广,而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仓皇惊惧,常若使者压其境,由是所部肃然。我们看看古之名臣,对于救灾是怎样的用心尽力。
救灾本是难事,必须负责者拼命来想,拼命来干,才能办出相当的成绩来。在战时救灾更是难事,负责者尤非格外努力不可。
(三)怎样济军食
抗战时期是“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无论灾情如何严重,决不能叫它影响了抗战的军事。但是现在的豫鄂灾区,驻有大军数十万,这些军队每天消耗军粮的数目,相当可观,而且必须继续不断的维持九个月,方有新粮可吃。假如在这九个月内有一两天粮食接济不上,军事方面就会发生重大影响。所以对于军食,必须有绝对有效的维持办法。
地方粮政机关及军粮机关,首先应该调查当地究竟还可征购多少粮食,这个调查必须绝对确实而有把握,否则容易发生军队向地方要粮,而地方不能即时拨付的情形。然后计算这些粮食究竟能维持多少时间,尚有多少时间需要外来粮食协济,把这个数字报中央政府,请求由邻省指拨。
中央政府根据地方粮政机关及军粮机关的报告,就其所需的数字,指定协济的来源,并且确实指定运输负责机关,并规定运输办法及计划,务使这些粮食按时运到军队所在地。古人说,“千里运粮,士有饥色”①[63]。这事是含糊不得的。
如果政府对于粮食协济及运输,不能有绝对把握,应当早些通知军事指挥机关,以便在军事运用方面设法补救。这就是说,可以不叫这些军队老停在这里等饭吃,或者我们趁早进攻,到有粮的地方去,或者在灾区少留些队伍,大部分派到粮食多的地方去。
总而言之,军队是不可一日无粮的,这事关系重大,很需要有责任的人们,早作具体而有效的打算。
(四)怎样救灾民
救灾原则是,不能眼看着百姓活活的饿死,应当由各级政府和慈善团体共同负其责任,如果大家都能尽到最大最善的努力,虽当此环境极困难之时,也可以使死亡减少到最低度。
首先对于已经流亡出来的百姓,应当由各地组织紧急救济机关,一面维持他们暂时的生活,一面指示他们逃亡的方向。同时,国家应当指定地点,尽量收容。最好能使大部分从事生产工作,藉可自食其力。
其次,对于尚未离开家乡之灾民,应当赶快加以安抚,并调查登记其家庭状况,一面劝导其种植可资救荒作物,一面调查公私存粮数目,准备发放,一面请求及时募集赈款赈粮,一面奖励商人贩运粮食,一面还得教导灾民,哪些东西必要时可以勉强充饥,哪些东西绝对不能食用。
国家对于灾民之儿童及婴孩,应当尽量收养。此事办起来并不见得有多大困难,只要扩充现有儿童保育教养机关之范围,便可办到。
关于救灾的经费及粮食,除了国家应就财政许可范围以内尽量拨发外,应当赶快发起向国内各省市及外国大规模的募捐运动。如果宣传得宜,办理得法,颇可募得相当数量之款项。其次应当号召公务员、军人及富人的减食救灾运动,这样也可以凑集许多粮食救济灾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