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

第36章


如真无食以活,必至聚众抢劫,等到饥民暴动,有粮的人,“虽有粟吾得而食诸”③[44]?不管是坐而饿死,或者是抢食劫粮,都是令人不敢设想的严重问题。政府如不迅谋统筹救济办法,终必演此惨剧。
维持治安与彻底救灾
《前锋报》社评 1942年9月3日
近些日来因为晚秋全瞎,农民多已断粮。于是跟着来的是,逃荒的一天多似一天,道路上成群结队,络绎不绝。而地方治安益成问题,截路的、抢粮的,时有所闻。这种情形真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倘若再没有急切的有效办法,那么再停一些时,恐怕整个社会秩序就不堪设想了。
目前穷的是没有办法,离乡逃命,或者是打算为非作歹;富的虽有饭吃,但一想到大家都没有饭吃,自己虽有粟不能安食的时候,心中也惴惴不安了。所以眼下虽然说表面还看不出十分严重的现象,而实际人心惶惶,大家均感觉有点岌岌不可终日了。
更就整个的大局来说,治安当是第一要义。可是维持治安,就必须彻底救灾。救灾有办法,治安自然不成问题。要是救灾没办法,治安也根本无从谈起。不过说到救灾,决不是仅仅减去一少部分征购,或者拨点赈款就可以为功的。目下可以说河南的粮食,不敷甚巨,当前最急切的实在是实物,而不是款项。
就笔者愚见,救灾应分地方与省府两面。省府要统筹全局,而有效的办法是请求中央迅速实施下列四端:
(一)饬令陕、鄂、皖三省解除禁运粮食出境之令。因为这三省收成既佳,当然应该准豫省灾民自由贩运。不要说是同一国家,就是平时的邻国,也有相恤相助之责。要说怕粮出境资敌,尽可下令指定区域,或以黄河为界,南由黄河入淮处起,北至郑州,折而西至潼关,只准粮食运进来,不准粮食运出去。在这个范围内,各地人民可以自由贩运,不加禁止。只要能解禁,则民间自然可以自动贩运,而无形中就得到了调剂的效果。
(二)饬令邻省准豫省灾民之老弱者迁入。往内输入粮食,是一有效办法,而向外移民就食,也是一有效办法。远道运输困难极多,所以数量自然有限。至于灾民中之老弱,既不能耕植,又不能服役,纯粹是消耗者,所以让他们移转邻省,予以救济,如豫省之于黄泛灾民然,不也可以救活一大部分同胞吗?
(三)尽量再减少征购征实数额。现在中产以下的家庭,多已无粮,而中产以上的也不过仅只顾眼前,到明年麦季,大长十个月,如何能挨过?至于家道富有、贮食不尽的,可以说少之又少。过去摊派是普及一般有产者,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产者,率已不能自给,试问他们哪里有余粮缴纳政府呢?
(四)拨给赈款,由政府主持办理平粜①[45]。
至于地方政府,也可斟酌实际情况设法救济:
(一)减政:把不需要的骈枝①[46]机关一律裁撤,而必要的机关,也应裁人。这样至少可以减少平价粮的负担。
(二)调查大户食粮。把他们吃不完的,由政府订定借贷办法,分配给贫民。我们听到有许多地方人民公然抢粮,而政府无之如何,此风殊不可长。与其使人民自由行动,何如由政府订定办法,去作合理而有计划的分配?在穷者,既可得到救济之益,而在富者,被抢去与被分配借贷,两害相较取其轻,毋宁说是有利。同时政府的威信既可树立,而地方的治安也可赖以维持。
其余如节约、种植冬作物及菜蔬等,曾再三论及,兹不赘。
总之,我们对河南全局,弥怀无限忧惧。因为这种关系,总觉得各方对救灾的办法不够积极,不够完善,而步调也稍嫌缓慢不谐。救灾如救火,不积极努力,将来就难免燎原之祸。
本报所以反复申说,再四呼吁,并不是对政府有所不满,或故作耸听之论,而事实明白告诉我们,问题太严重了,不急切设法,将贻害无穷。心所谓危,不敢不言,也不忍不言。各级政府,地方人士,都应集中全力,从事救灾,只要民不流离失所,免作饿殍,一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恢复正常心理相恤互保 必可渡过饥馑难关
《前锋报》社评 1942年9月11日
自夏徂秋,未得甘霖,东北风吹了两天,彤云弥漫,气温降低,昨晚通宵大雨,普遍沾足,这是入秋以来第一次普遍的透雨。雨虽下的太晚,对于秋禾裨益甚小,但麦子可以播种,麦能望收,饥荒时期缩短甚多。同时其他秋冬作物,如油菜、扁豆、蔓青,亦可种植。苦霜不降,红薯得此好雨,尚可生长。田中或多或少,尚能收获少许食物,而给人以少许安慰。这一次大雨,无异是一服定心剂。
人心太浮动了,也太险诈了。奸人构煽,宵小窃盗①[47],愚妄之辈,大惊小怪,不逞之徒,乘机抢劫,无知妇女,又见鬼见神,谣言妖言,交相肆虐。不是说某家妇女头发被鬼剪落,就是说某地坟中掘出旱妖,不是说某地啸聚了多少土匪,就是说某地到处抢粮。构煽愈力,人心愈凉;人心愈凉,谣言妖言也愈易煽动。还没有到绝粮断食之时,而抢劫已到处发生,人心由浮动而惊慌,社会秩序为之不安。既直接抢劫,穷人即失去富人之同情,反不借贷,购枪自卫,一支步枪,售价一两千元,入夜之后,枪声四起。各县除城关附近,多陷入抢劫对垒。惊扰恐慌之状态,如不急思补救镇压办法,仍听而不闻,或仍缓慢徐图,那么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前的匪乱,不难浮现于今日。
我国以往的大乱,大半都是因荒年无食,政府救济无方,饥民暴动,始而因无食而抢粮,继而由抢粮而为匪,终至啸聚成股,造成大乱。现在的情形,大家都认为是饥民因受不了饥饿的压迫,不得已而抢粮救死,事非得已,情有可原,政府既不把他们当作土匪来办,社会亦视为当然。某家被抢,邻右既不守望相助,予以救援,而被抢之户亦不敢开枪痛击,采取正当防卫。往往一枪不发、毫无危险的把粮抢去。不但抢时无危险,而且抢后亦无后恙,这样更鼓励起人民抢劫之心。本来不敢抢的人,看到别人抢了无事,又可以得食,安分守贫,必至饿死,于是也鼓起勇气,好人亦去抢劫。初上来是善说分粮,近似强借,还与物主留下一部分,后来不论分说,硬抢强劫,不但抢粮,还要掠物,稍有不遂,即便杀人,甚而纵火,且进而又杀人又放火,完全成了土匪行为。同时有钱人也购枪自卫,力予抵抗,前此之不费一弹即可安然将粮抢去,现在演成攻守对垒,平地是夜聚明散,山中已啸聚成群。履霜坚冰,乱萌渐长②[48],社会无秩序,穷富同归于尽,任何救济办法亦无从实施。不要说没有粮食,就是办平粜,解粮禁运来粮食,亦无法分配。这问题实在十分严重,实不容我们再讳莫如深了。
这一严重问题的造成,并非全由事实所逼,也并不是事实上已至如此严重地步了,多半因人谋不臧①[49],既不能先安定人心,给奸民以构煽之机,又不能为有效的制止,使不逞之徒,得肆无忌惮的公然抢劫,人心浮动与秩序骚然,互为因果,如听其因果互生,必至不可收拾。前因久不下雨,人心不安,镇定秩序,比较不易,现在甘霖已降,种麦有望,人心亦将因之渐复安定,政府应于此时速设法救济,以安人心。省府李主席②[50]既亲向最高当局陈明豫省灾情严重,请求免去征实征购,领袖贤明,恫瘝灾民③[51],必能体念下情,俯允恩准。田赋一经减免,大部分食粮即可留作民食。再开粮禁,再办平粜,区区一省之灾,全力救济,当然不会演成社会大乱、人民流离死亡之惨象。
同时各县政府应立时彻底分保调查县境现有粮食之实数与各保非救不活之灾民之实数,妥作合理分配,定出借贷办法,使有饭大家吃,互恤互助,维持秩序,共渡难关。有粮之人,应对其穷苦亲族、自己佃户,尽先借贷,维持其生活,使能勉安生理,或肩挑自顾,或贩粮为生,穷沾富光,富济贫命,相恤相助。人民本身力量即可勉强自救,再加上政府之救济,渡过难关,当无多大困难。
大家不必惊扰,不要自乱。谣言妖言,亦不要听信,大家共想救灾办法。无力自救者,应想法自救,或恳人求救;有力自救者,自谋救济;有力救人者,乐施救人。由相恤而互保,由互保而安生,人人能安过穷日子,社会秩序自能共保不乱。只要有秩序,救济的办法就容易想,而救济的办法也容易见效。
天既降雨,予以生机,人宜自谋,无负天心,而善用此生机以自活。冷静头脑,恢复正常心理,共想互利的救济办法,这是一条应走的生路;妖言惑众,抢劫自扰,那是一条共趋毁灭的死路。心理一复正常,生路死路必能判明,故恢复正常心理,尤为急中之急务。
救灾贵解决实际问题
《前锋报》社评 1942年9月20日
河南的旱灾,经军政长官的陈请、各方人士的呼吁,得以上闻,现在中央也知其严重,最高领袖,轸念①[52]豫民,对田赋征实征购,俯允减免,同时并再拨一千万元专作赈济之用②[53]。领袖痌瘝斯民,饥溺为怀③[54],既免田赋,又赈以款,其宽仁厚泽,如甘霖之时降,是值得感激敬念不忘的。
以吾国之大,岁入之丰,免区区河南一地之赋,在平时还不算什么,对国家预算也没多大影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