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

第34章


从1942年7月16日的社评《赶快做防灾的准备》开始,一直到1943年6月两麦丰收后的《减收田赋,恢复元气》止,从中可以看到1942年河南大饥荒如何发生、发展、蔓延而后暂缓的。读过这些社评,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河南大饥荒时期社会生活的脉动,获得大量真实有效的信息。
2. 社评发扬了“文人论政”的传统。其思想武器之一,是传统的儒家思想。针对大灾之年人心的扭曲麻木、社会道德的丧失,《前锋报》社评中多次呼唤孟子的民本思想、“仁爱”精神。社评注重实践,强调不但要有“仁心”,更要有“仁术”,积极为救灾献计献策。他们自谦所献的是“刍荛之策”,即割草打柴的普通老百姓的意见。如《论油菜救灾》《速为过往灾民备临时住处》《发展土布生产,救助灾区妇女》《满地春菜,株株都是救命灵芝》等,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社评敢于对当权者犯颜直谏,批评在灾区征粮和不顾事实的限价令,如《救灾与督征》《限价与救灾》,都指出大饥荒的愈演愈烈在于“人谋之不臧”,也就是政府各级官员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到了1943年4—5月,“麦口”之前,是大饥荒进入“倒计时”的充满希望的时刻,也是饥民力量耗竭、死亡率最高的时刻,《前锋报》社大声疾呼政府拿出一切力量救灾,社评《放斗余,贷公粮》《速贷预备公粮》《仓余粮,民饿死,谁能负了此责》等,呼吁政府把行政公教人员往年剩余的粮食和麦收后储存的粮食全部拿出,用以赈贷灾民。对于贪污腐败,予以无情揭露。大饥荒过去之后,社评对贪污平粜款的官吏仍然穷追猛打,如《我们主张严办李杏村》《继续彻查平粜舞弊案》等,同时指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历史规律,如《收复失地,先收复人心》等,显示出高度的社会正义感和为民请命的勇气。
3. 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救灾思想和具体措施。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灾害频仍的国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对各种灾害的赈济中,形成了一整套救灾思想和救灾实践,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前锋报》社评对此多有借鉴。如,介绍汉代的汲黯、北宋的赵汴、南宋的朱熹等贤臣良相的救灾事迹,像《介绍八百年前的救灾能手》《怎样度过灾荒?古人的救灾精神》等,同时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如援引光绪三年河南大饥馑中巡抚李鹤年放开粮价救灾的事迹,对批评国民政府的限价令(《甘霖已降,粮价将平》),就是很好的例子。
4. 发挥了现代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当时报纸就是最先进的媒体。社评《新闻纸与人生》把报纸和教育作为增进国民知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手段,说西方有谚,“晨起三件事,空气,牛奶,新闻纸”,美国平均每户每日有3张报纸;而在文化落后的河南,每日全省仅发行1万份报纸,平均3000人看一张报纸,可见国民文化素质之低,通过办报提高国民素质之必要;《记者节感言》强调新闻记者要有主持正义、贬恶扬善的职业操守,“报人不但要有丰富渊博、切实管用的知识,而且要有不屈不移、不磷不缁的品格,知识超众,品格坚定,然后才能负起淑世善俗的责任”;《公开,公开》呼吁增加政治的透明度,人民的知情权,“公开是政治清明、进步的一个有力条件”,“我国政治不公开,就因为政治不清明,是清明就不怕公开”。“而公开的最好方式是登报”。社评在启迪民智、介绍现代科学知识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如呼吁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灾后防疫等,也都是积极救灾的必要措施,限于篇幅未能全部入选。
由于南阳《前锋报》地处河南省西南部,是宛属自治政权,受国民政府的控制较小,在抗战中南阳又是最后沦陷的地区,因此它在抗战中可称作报纸的“最后的观察站”。报社是在1945年春河南全省沦陷时才被迫撤出南阳的,当时报社人员掩埋了印刷机,装扮成农夫农妇潜入内乡山村,几个月后,抗战就胜利了,他们立即返回到南阳,继续办报。
1947年,《前锋报》的总编辑孙良田、主笔赵悔深、社长李静之均遭国民党通缉,先后逃离南阳,《前锋报》被迫停刊。不久他们即转移到开封,与郭海长(郭仲隗之子)为社长的《中国时报》联合,办起了《前锋报·中国时报联合版》,一直坚持到1948年。报社大部分成员均奔赴解放区。
《前锋报》除了专论外,社评均未署名,大部分当出自社长李静之的手笔。社评组成员还有张林翰、王骏远等。
率先拉响救灾警报,及时提出救灾办法
赶快作防灾的准备
《前锋报》社评 1942年7月16日
抗战五年,所以能够坚强的支持下来的,一方固由于人和与地利,同时也有赖天时。“七七”以后,每年的收成虽不能说到十分好,但大致总还算过得去。物资方面虽感到不少的艰窘之苦,但自上而下,大家都还算有饭吃,所以凡百事业,都可以顺利的推进。不过我国虽是农业国,但生产方法则极落后,关于水利的兴办,只有陕西比较还好,其余各省还都是初步。所以现在还是得“靠天吃饭”。既然是“靠天吃饭”,而天不是可以永久靠得着的。就已往的经验,十年之中总会闹一次水灾或旱灾。不过在平时还好一点,因为交通方便,一个地方灾荒,别的地方的食粮,很快的可以运去救济。同时人民的负担较轻,富的往往可以周济穷人,地主往往可以顾全佃户。可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第一是许多产粮区都沦陷了;其次是交通困难极了,商品转运往往得不偿失;第三,农村专靠食粮,食粮歉收,经济来源就枯竭了。所以一遇灾荒,前途是不堪设想的。
今年的麦是各地歉收,新麦未登时,价只一元一斤,既登之后,竟暴涨至二元之多,比原价涨了一倍。不过一般人民的食粮,平时是仰赖杂粮,麦虽歉收,所幸秋收不远。可是想不到入夏以来,天忽亢旱,近虽有些地方降了雨,但均未沾足,而未落雨之处,尚极辽阔。闻鲁山以北各县,早秋多已枯焦,而宛属①[27]一带,有些地方的早秋亦离枯焦不远。如再迟迟不雨,晚秋亦许绝望。
至民间食粮,除大地主外,小有产及自耕农,虽略有贮存,但一缴军麦,即已所余无几,而一般农民率已将新麦用罄。至于市面,粮行中率多空空如也,即有一二粜粮②[28]者,而多不过一斗两斗,可是籴粮③[29]者,则争先恐后,张着口袋去抢。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迅速的筹划妥善的防灾办法。就治本者说,兴修水利是首要的一着,不过就目前而言,远水不解近渴,同时也不是咄嗟之间④[30]可以为功的事。所以现在最急切的问题,是一旦秋收太差,待至明年麦收,还有遥遥的一年,而一般嗷嗷待哺的饥民,将何以渡此难关?同时一般将士、公务员、教员所吃的公粮与平价粮,人民自己还没吃的,他们拿什么去缴?这些都不能不详详细细的考虑到。固然也许将来情势不至于如此严重,假如万一要如此,必须有备,才能无患。就笔者意见,防灾的主要办法:
一、严厉实行食粮节约。本报已有专论,兹不赘。
二、实行食粮调剂。如今年陕西麦收尚佳,应由政府设法将那边食粮转运过来。
三、实行食粮封存。将民间食粮作一详细调查,予以封存。
四、应切实遵照中央颁布的粮食增产办法,禁种与民生无关的农作物,所有的熟土地,尽量种植食粮,即菜蔬棉花亦须斟酌减种。
五、政府仓库所有之粮,应妥为保存,勿坐视其腐朽(即如某县仓库所存之麦,因为过夏不晒,结果都被虫蛀为粉)。当如何派人协同地方政府,监视仓库主管,予以晾晒,以免此无谓之损失。
以上不过是几件荦荦大事⑤[31],至于详细的办法与最有效的办法,各级政府既设有专管食粮的粮政部局科,对粮食管理、节约亦有详细的办法。我们剀切的希望当轴遵照中央法令,斟酌地方实情拟定办法,迅予实施,为未雨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国家人民实利赖之。
灾象已成 迅谋救济
《前锋报》社评 1942年7月24日
七月流火,夏日炎炎,南风长啸,晴空万里,亢阳不雨,旱象已成。他省尚不尽悉,豫省大多数县份都已成灾。秋禾干枯,有的已拔去,赤地一片,几无青草。有的早秋苗已旱干,晚秋苗半枯萎。以本报所在地南阳说,虽曾偏雨之少数地方,秋禾亦半干枯。其未得透雨大部分地区,秋几全枯。麦既减产,秋再不登,军糈民食,将受极严重之影响。大多数之穷苦同胞,几乎全赖秋粮维持生活,麦子他们向来是不舍得吃的,自食粗粝,麦以奉官,多少年来都是如此。值此战时,他们更不敢有吃麦的奢望。故麦子减收,对绝大多数之民食影响尚小,只要秋季能收,民食即无问题。单有红薯、高粱,农民亦可顾命。如此亢旱,再有十日不雨,秋收即完全绝望。兵连祸结,饥馑荐臻①[32],影响抗战,实深且巨。本报于旬日前曾著论请负责当局,早为防灾准备,免至饥饿流离,影响抗战之业。
今日亢旱益甚,灾情更为严重。我们在乡间常见得两种现象:一为讨饭的人骤增,大部分都是鲁、宝、郏、伊②[33]及鄢陵、扶沟、尉洧等县之灾民;一为求神祈雨之男男女女,头戴柳圈,击鼓鸣锣,烧香磕头,虔诚祈祷,到处可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