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独唱节目《刘志丹》、《边区好》、《劳军》、《绣金匾》……更赢得了满场的喝彩声。她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她年龄和艺术上的稚嫩,也正是这种热情连同那泥土气息和纯正的乡音,使燕平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而人民又将她一步一步扶上艺术成熟的台阶。一个艺术家,固然要依靠自己的“天赋”条件和刻苦精神,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同民众的结合。燕平从小就悟出了这一真谛,这也是革命队伍教育和磨炼的结果。
战争年代的文艺战士,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松,演出的道具、自卫的武器、两夜一天240里路的急行军、翻越热浪袭人的沙丘、穿过机枪轰鸣的封锁线、渡冰河、住破窑、吃冷饭、放夜哨、护理伤员、排练演出……刘燕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唱着民歌演着戏,学着本领,干着革命。4年的解放战争中,这位文工团中最年轻的姑娘两次荣获了第一野战军前方总指挥部授予的三等功。战火的锤炼使她在政治上也走向成熟,1948年,刘燕平举手在镰刀斧头旗下庄严宣誓,战争的磨炼硬将她推上人生道路的一个新征程……
1949年新中国诞生,17岁的刘燕平和所有的文艺工作者一样,迎接人民文艺工作进人正规化的剧场建设。尽管有了正规的剧场,宽敞的舞台,但刘燕平心中最渴望的仍是让自己歌声飘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
一个寒冷的冬天,燕平作为赴青海工作队的一个演员,来到青藏公路工地慰问筑路大军。在那里,她身上裹着老羊皮大衣,乘着敞篷卡车,沿着蜿蜒不平的山道在逆风中行进,车子时不时地陷进雪坑。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50年,百废待兴,靠的是毅力去战胜各种艰难。山坡、河滩,只要有块空地,就是舞台。风声、雨声伴着歌声,晨曦、汽灯、火把、人潮。那些壮观的景色,如同初升的太阳,带着霞光扑面而来。她沉醉在这劳动建设的洪流中,唱得那么有激情,那么欢畅,那么动听。这里是新中国初建时期的第一项大工程,这里的人们是放下枪杆拿起镐头的英雄,他们中的很多人为解放新中国流过血。今天,为了建设新中国,又在吃大苦,耐大劳……对建设者的崇敬,点燃了一个年轻演员火热的心。燕平只觉着这里每一个陌生的面孔都是那样的亲切,有如战友,更似亲人。她又怎能不放开嗓子为他们歌唱!自此,燕平得了一个“金嗓子”的美称。这是听到了她的歌声的筑路大军,以如火的热情对她的真心赞许。而燕平,却把这看做是观众对自己的鼓励和期盼,如同青藏公路向着远处延伸,歌唱艺术同样应该,而且必须向着远处伸展……
1951年,刘燕平作为西北大区队的代表,奉调前往北京参加全国首次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于她所承担任务繁多,此任务又给得突然,已经登上了列车,却还没有定下演唱的曲目。为此,她急得夜不能寐,一直与领队陈若飞低声商议着。“陕北的演员就要唱个地地道道的陕北歌”。刘燕平和陈若飞苦思冥想,最后选中了当时在陕北广泛流传的民歌《兰花花》和《信天游》。或许歌中唱的故事流传得太广泛了,以致一支歌从曲调到词句竟有许多种唱法。曲目选定后,刘燕平和陈若飞连夜奋战,对《兰花花》的主题、情节、曲调和配乐做了再创造。于是,那个动人的爱情故事,那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便更具魅力。
到了北京,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个伴奏员。刘燕平人生地不熟,她不知道谁愿意为自己这样一个无名的19岁姑娘伴奏。匆忙中,她想到了刘炽——曾在鲁艺的一位老大哥。可刘炽是著名作曲家,他肯吗?她匆匆赶到刘炽家提出请求。想不到听了刘燕平的演唱,刘炽欣然同意为她伴奏,却有个颇为怪诞的条件:伴奏时既不站到台前,也不得向观众报出他的姓名。
调演正式开始了,当刘燕平在竹笛的伴奏下亮开歌喉时,全场观众被她那悦耳的声音和那忽而欢快、忽而哀怨的歌曲情节所感动。曲终,全场一片寂静。随之而来的,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兰花花》震动了首都歌坛。
紧接着,赴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录制唱片,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东欧八国巡回表演……一时间,陕北民歌《兰花花》、《信天游》仿佛插上了翅膀,飞向了全国,飞向了世界,而刘燕平也因此多了个“兰花花”的别名。
《兰花花》使刘燕平走向世界歌坛,也使刘燕平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及许多领导干部结下了友谊。
刘燕平认识周总理是在延安时期。那时,西北文工团经常为中央领导组织舞会,因此,刘燕平和伙伴们能有机会见到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首长。也许就是在中南海演唱《兰花花》,使周总理记住了刘燕平的名字。此后周总理多次提起:民歌,刘燕平唱得不错。
1953年的春天。当时,中央组织慰问团前往东北,周总理是慰问团总团长。这时,他和作为团员的刘燕平接触多了起来。一次开晚会,周总理请刘燕平作舞伴。
“你唱的那首歌好,有感情,有生活,你是怎么学的?”翩翩起舞中,周总理关切地问。
“我在陕北多年,常跟老乡在一起,向老乡学的。”刘燕平老老实实地回答。周总理听了非常高兴:“对了,要走自己的路,要向人民学习,做人民喜欢的演员。”
听着周总理的勉励,刘燕平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她只是冲着周总理使劲儿点点头。
随后,周总理又和刘燕平谈起了前苏联人民演员哈侬的演唱,启发她在民歌演唱中像哈侬那样保持民族、民间风格。“哈侬的歌很有特点,你有哈侬的唱片吗?”周总理用朋友般的口吻问刘燕平。
“没有。”刘燕平毫不掩饰她的遗憾。
“我有,我回去送你。”周总理的话非常爽快。
然而,刘燕平回到北京,却没敢去找周总理讨那张哈侬的唱片,她觉得周总理的“官”太大了,自己不便去打扰。但时至今日,提起此事,刘燕平在激动中还夹杂着懊悔。
而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之中,却没有忘记关心一位普通演员的成长。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刘燕平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她兴高采烈地准备去接受正规的业务培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事居然惊动了周总理。总理委托当时的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周巍峙向刘燕平转达了他的意见:“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各条路上都要有人扛旗……”
刘燕平细细品味周总理的指示,毅然放弃了宝贵的深造机会,重新回到她所熟悉的黄土高原。她刻苦钻研,提高着业务技术。她和普通百姓一起生活,一起谈笑,一起劳动,一起欢歌,渐渐地,刘燕平更加懂得了这些劳动者的娱乐需求,熟悉群众生活。她学会了他们的歌,又提炼了他们的歌……至今,刘燕平还珍藏着几封农村妇女观众写来的信,她们告诉她的不仅仅是艺术观感,更多的是“棉花丰收”、“拖拉机进村”之类的生活。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压在了刘燕平的心头。她明白,她的艺术离不开人民,而人民,也需要她的艺术。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几十年来,刘燕平的演出从不计较场所的大小、观众的多少和条件的好坏,工厂、农村、连队、学校、边防前线炊事员的州前,哪里的人民需要,哪里就有刘燕平的歌声。年已花甲的刘燕平牢记的是,我的艺术来源于人民,也要将她还给人民。“头发白了也要唱,眼睛花了也要唱。”这是周总理的最后嘱托呀。每每提到与周总理的最后一次相见,刘燕平助会激动不已。
那是1973年的秋季,刘燕平到北京出差,竟意外接到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刃打来的电话:“等着,别走,总理要见你。”9月6日夜间23时,周总理在繁让的外事活动期间接见了刘燕平。
“你还唱不唱?”周总理首先关切地问。
“我已经8 年没唱了。”刘燕平伤感地回答。。“哦,从1年起就不唱了。”周总理明白了,他仿佛知道了8年中一切。
“你还可以唱嘛!”周总理热情地鼓励刘燕平。
“我头发白了,眼睛也花了。”刘燕平的回答声低下来。
“头发白了也要唱,眼睛花了也要唱。”周总理望着这个10岁就奔向延如今刚过不惑之年就早生华发的优秀歌手,语重心长地鼓励她。
“哎,让我唱,我就唱!”刘燕平的回答是对艺术的眷恋,又是对周总保证。
总理问起刘燕平家人近况,说到20年前去东北的慰问演出,还和她谈陕北民歌的加工与再创作:“要好好搞几首革命民歌出来。”最后,周总理叮嘱说:“你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呵,坚持走自己的路!”
总理的这番嘱托,带着极为深沉的情感,倾注了他对祖国民族艺术发展的一腔热血。
“好啦!总算是在这里见到你啦!”
就这样,他意味深长地同燕平握手……
“总理,延安出来的同志要我向您问好,请您多多保重!”燕平用颤音表达了许许多多人的心愿……
“谢谢大家,也请你替我问大家好。”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