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魂.星辰谱

第280章


令他感到高兴的,他们还和朱敏在中南海划船游,参加了跳舞晚会。那天,他们是在朱德总司令家里吃的饭。朱老总详细地询问了高温高压发电机组比当时国内的中温中压机组都有哪些特点和优越性,郭志成一一作了解答。
    实习回国后,郭志成被分配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热电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厂党委委员。富拉尔基热电厂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也是我国的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他为工厂的设计、设备供应、安装和调试试验,以及新机组的试运投产等,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很大贡献。富拉尔基热电厂在投产后的头九年中,每年都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1960年初,电厂有一台锅炉的出口主蒸汽管道上的热电耦被蒸汽吹断了。高温高压蒸汽不断地喷射出来,情况十分危急,必须立即处理。时值严冬,如果让锅炉停止运行,进行故障处理,那么齐齐哈尔和富拉尔基的许多工厂将停止生产,居民宿舍供暖将中断。这种损失对于该地区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面对这突发的紧急情况,郭志成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工人一同研究,最后决定不停炉处理故障。在运行中的高温高压主蒸汽管道上进行直焊接工作,当时在国内外尚无先例,但郭志成领导同志们终于按预想的方案完成了,没有发生任何意外。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行,证实采用这一方法的效果良好。
    像这样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技术攻关,解决生产疑难问题的事例还有很多。
    1964年,郭志成被调到辽宁发电厂任副厂长、总工程师。该厂是1959年投产的,装有中国、苏联、东德和捷克四国制造的机组。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是国内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是东北电网的主力电厂之一。
    郭志成到厂后,创造性地运用苏联的经验,在国内外还没有任何技术资料的情况下,首创了滑参数停机组的新操作方法,使每台机组每次比制造厂的规定提前3小时10分钟开始发电,全厂每年可多发电960万度,节煤600吨,节电8万多度,增加产值3万多元。这项技术后来经水利水电部在全国推广。粉碎“四人帮”后,郭志成代表辽宁发电厂出席了抚顺市科技大会和辽宁省科技大会,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
    “文化大革命”期间,郭志成也是历尽磨难。病魔差点把他推向死神,但他凭着坚韧的毅力熬了过来,终于迎来了祖国的春天,科学的春天。
    1978年,郭志成离开了留下他青春、智慧和汗水的东北,到北京的水利水电部电力规划设计院工作,他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后来还担任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1983年2月13日,陈云同志邀请部分革命烈士子女到中南海共度新春佳节。郭志成也参加了。陈云说:“你们的父亲都是建党初期的党员,参加革命比我早,是我的老前辈,其中有的还直接领导过我,他们有的是被敌人逮捕杀害的,有的是在作战时牺牲的,死的时候都很年轻。我们的新中国,是他们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你们是革命的后代,是党的儿女,应当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你们中有的是科学技术人员,有的是新闻工作者,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干部,都在不同的岗位为党和人民工作着。我看到你们的健康成长,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形势都很好,你们要和周围的同志一道,爱护这个好的形势,发展这个好的形势,为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富强,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5章 民歌旗手——刘燕平
    红格丹丹的太阳蓝格莹莹的天,仍是那片散发着陕北特有清香气息的黄土地,仍是那清澈流淌的延河水,天旧,地旧,水依旧,惟有岁月的流逝在人的心头凝结成永不消失的印痕。
    风儿,轻轻拂动着她那满头银发,仿佛和她一起追寻对往日生命乐章的回忆;水儿,缓缓敲打着她赤裸的双脚,似乎提醒她当年在这里留下的每一处足迹。年过花甲的老人眼眶变得湿润,60岁年华,60篇记叙,欢乐、悲哀、痛苦、喜悦、激奋……尽管她已品尝到生命之果的酸甜苦辣,然而,“千年的老根黄土里埋”,今天,她回到自己的故土,要静下心来细细追索个人情怀与时代风貌交织而成的永恒记忆。
    她叫刘燕平,是从革命圣地延安开始起飞的一只燕子。延安的哺育,使她练就了一双矫健的翅膀。光阴在荐,她对曾经养育了自己的这块土地有着说不尽的依恋之情……猩红耀眼的落日,漫漫悠长的山坡、沟洼、黄土路,凛冽呼啸的西北风,还有那冬暖夏凉的土窑洞……
    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冬夏春秋,然而,刘燕平永远不会忘记1942年初春所走过的几天坎坷路途。当年,年仅10岁的小燕平,就是在这天地合一的苍茫中,脑海中装着无数的疑问与想像,在一位赶驴脚夫的护送下,独自踏上了延安的土地。
    燕平来延安是由父亲决定的。当她的父亲——一位陕甘宁地区的参议员来延安开会时,立刻为这片新奇的土地所吸引。他曾被毛泽东主席接见,经常与一些军政领导人接触,对共产党有所了解,促使他做出了一个当时令人震惊的决定:把极有艺术天赋的小女儿从绥德送到延安的革命队伍里。就这样,小燕平在朦朦胧胧之中,在延安的黄土地上开始了她一个小革命者的生涯,鸣奏出了自己辉煌生命乐章的第一个音符。
    作为刘家最幼的女儿,刘燕平和她的几个姐姐一样,有着父母赋予的秀美和银铃般的歌喉,也有着渗透着泪水和欢笑的童年生活。
    1932年,她出生在一个既不富裕,也不贫寒的军官家庭。父亲的军旅生活,从小带给她的是生活的不稳定。北平是个多么诱人的地方,她却在不谙人事的幼年离开了那里,随父亲回到了故乡陕北绥德县。北平,留在她幼年脑海中的只是那标志着自己生于斯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燕平。
    陕北有陕北的风情。黄土、风沙、南瓜、小米、酸菜,剪纸、黄河、秧歌,还有那诗一般的信天游。
    陕北,是片贫脊的土地,荒漠漠的原野,光秃秃的土山。黄土,几乎将这里的一切都厚厚地覆盖住。
    然而,陕北又是艺术的摇篮,有朴实的语言,亮堂的曲调和那无法数计的精神食粮;黄土,永远无法覆盖住发自人们肺腑的歌声。
    在陕北生活,你离不开民歌。石匠用民歌装饰着钎锤声;庄稼人用民歌驱赶着劳作的寂寞;高兴漾满心头,赶着牲口的汉子会扬鞭驱骡,扯开喉咙将欢快的民歌洒满一路;愁苦显露眉梢,纳鞋底做针线活儿的媳妇会飞针走线,低声吟唱将无限的哀怨尽情倾诉……
    民歌,是陕北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歌,是陕北人显露心灵祈望的生理现象。
    刘燕平是在陕北吸吮着民歌艺术的乳汁长大的。淳朴的百姓,淳朴的民谣,一点一滴在燕平稚嫩的心灵间奠定了艺术的基调。
    正是在这种浓郁乡土文化的熏陶下,刘燕平的嗓子亮开了。
    时至今日,燕平也忘不掉孩提时常听到的一首首民谣,忘不掉家中那台老掉牙的唱机带给她的欢愉,忘不掉姊妹几个在家中乔装模仿自演自娱时的快乐,更忘不掉抗日烽火的热浪席卷大地的感染,无数新文艺工作者的抗日宣传形式多样,色彩斑斓的生动表演,跑到室内、街头、任何空地去观看演出,接受深刻的熏陶……
    刘燕平的天赋,使她对歌声有着特殊的敏感,她时时陶醉在陕北民歌的悠扬旋律中。推小车、跑旱船,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兄妹开荒》、《刘二起家》、《十二把镰刀》、《血泪仇》、《穷人恨》、《白毛女》……带有质朴乡土气息的艺术气氛,使她幼小的心灵萌发出为唱歌和表演而献身的艺术茁苗。
    延安,帮助刘燕平圆了她的艺术梦。
    1943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在毛泽东的革命文艺思想指引下,出现了一位位用自己艺术生涯谱写人民艺术恢弘乐章的人民艺术家。而刘燕平,则是一位伴随着《讲话》踏上艺术沃土的典型的人民艺术战士。
    当刘燕平结束在延安自然科学院预科班的学习,投人西北文艺工作团的艺坛之时,还是个13岁的小姑娘。然而,她以自己的纯情、以自己的勇敢、韧性,以自己对歌声的非凡悟性和超人表现力,在战火缭绕的艺术环境中一步步踏人新歌剧表演的艺术殿堂。
    在西北文艺工作团,刘燕平曾成功地担任了《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军民关系》等戏的重要角色。其中有的角色,如黄母、王大婶、东才妻、大娘,比她当时的年龄要大上一倍甚至几倍(当然也有同她年岁相近的角色),而她那奇异的天赋,在革命文艺队伍里则得到了毫无约束的发展。她还在秦腔传统戏《三回头》、《串龙珠》中扮演吕家女和华荣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