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成还结识了保加利亚季米特洛夫的儿子,波兰贝鲁特的女儿,意大利龙柯的儿子,美国邓尼斯的儿子及南斯拉夫铁托的儿子等各国革命者的孩子。尽管他们的国别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团结互助,相亲相爱。他们受到共产国际组织的关怀,受到各国共产党组织的关怀,受到苏联政府和人民的关怀,在优越的条件下学习,在温馨的环境中成长。
1939年末,周恩来去苏联治伤,和邓颖超一起到莫尼诺国际儿童院看望孩子们,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和全体中国同学合影留念。
为了使各国的孩子们在学习俄语和俄罗斯文化的同时,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和文化,共产国际组织选派各国教师到国际儿童院任教。中国教师有师哲(卡尔斯基)、郑一俊阿列耶夫)、赵云蓉(阿列耶娃)、韩铁生(伊凡?尼柯拉也维奇)、朱家瑞(那杰日达?米哈伊洛夫娜)等人。韩铁生和朱家瑞的儿子韩模宁也在国际儿童院生活过。这些中国教师对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关怀。
1939年暑假期间,郭志成同许多同学到苏联南部城市索契度假。那里是苏联著名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故居。他们去参观故居,了解到作者是怎样以惊人的毅力在病榻上完成了著作。英雄的事迹让他感动不已,也给他以激励。他决心要用英雄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地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暑假结束,他更加发奋读书。为了尽快提高俄语水平,他和同学王苏南用学过的俄语单词互相讲中国故事。这个方法还真管用,一年后,他们熟记的单词大大增加了。
卫国战争开始后,全国的食品供应都很紧张,甚至连定量供应份额有时也难以保证。儿童院的学生饮食虽然也有定量,却还是基本保证供应的。在卫国战争后期,前方不断传来苏联红军战胜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消息,人民的生活和情绪也日趋稳定。国际儿童院开始组织各种文体活动,郭志成是这些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不论演剧、跳民族舞、跳交谊舞,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此外,他也喜欢唱歌。他还有个特长,就是绘画,曾经给朝鲜同学欧吉?蔡妮特画过肖像,并将那幅画送给了她。
由于郭志成的出色表现和组织才能,他成为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儿童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分工抓学习和文体活动,还担任过委员会主席。
1939年1月21日是列宁逝世纪念日。在这一天,郭志成和张芝明、蔡转等同学光荣地加人了苏联少年先锋队,戴上了红领巾。1941年7月他又加人了苏联共青团组织。
卫国战争时期,是郭志成思想进步最快的时期。1942年,他申请加人了苏联国籍,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而是为了能有资格上前线,直接参加消灭德国法西斯的战斗。他为此剃了光头,跃跃欲试,随时准备参军作战,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当然,他的这个愿望没有能够实现。当时,联共(布)党中央有通知,不让国际儿童院的各国青年参军,目的是让他们安心完成学业,以后回到自己祖国去从事革命斗争。周恩来也向苏共中央表达过这样的意见,是不希望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这些烈士后代,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牺牲生命。尽管如此郭志成还是和部分同学参加了伊万诺沃市民兵团,同时又是苏联红军正规军的预备役士兵。在民兵团,他受过军事训练,战争期间,他奉命持枪在城市街道日夜值勤巡逻,以防德国法西斯飞机轰炸投掷燃烧弹引起火灾,并及时救火,捉拿空投特务,检查巡视夜间防空灯火隐蔽情况。他白天坚持参加中学的学习,课余时间为苏联卫国战争前线做过反坦克的燃烧瓶,制作装炮弹的木箱等。他还给国际儿童院的部分同学讲解军事知识,带领同学进行防毒气弹训练、枪弹射击训练等。
1945年5月9日,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告,法西斯被彻底打败,卫国战争胜利结束。国际儿童院的全体同学欢呼雀跃,彻夜不眠,他们高唱苏联歌曲,庆祝战争的胜利。
战后,郭志成进人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始了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当时,考人动力学院的中国同学不少,他们当中许多人或者选择热力系,或者选择水力系,而这种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郭志成和同时报考的韩模宁在选择专业时还进行过讨论。韩模宁想搞水力,郭志成就选择了热力,他们相约,将来共同为祖国的水力电力事业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大学期间,郭志成学习上勤奋努力,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人学的第二年就被接收为联共(布)候补党员,1947年转为正式党员。
1951年初,在全系同年级的100多名学生中,郭志成第一个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为优秀,取得热能工程师学位。从此,他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热电建设事业。他的毕业鉴定中留下了这样的评语:“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在学习和劳动中锻炼成长。各年学习为优。诚实地、有责任感地对待自己的社会义务。在学院学习期间,成长为青年团的领导工作人员,担任过班级的共青团支部委员、系的科学技术协会的学生委员会委员、班的宣传委员。很多时间用于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政治上是成熟的,道德上是稳定的,有自制力的。忠于列宁、斯大林的党的事业。”
毕业时。苏联方面也曾经挽留过郭志成在苏联工作,但他谢绝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在召唤着他。他记起1949年10月新中国的第一任驻苏大使王稼祥到莫斯科赴任时,他和其他同学到火车站参加迎接活动的情景,这是新中国的代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要走向富强。
他记起1950年初,在签订中苏友好条约和中苏贸易谈判期间,李富春向中国同学们介绍新中国建设情况和今后发展设想,以此来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学成报效祖国的情景。
他更记起在中苏友好条约签订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大使馆接见全体留学生的情景。毛主席在他面前停下脚步,长时间握着他的手,上下打量着他,然后亲切地对他说:“你长得和你父亲一样高。”毛主席还给他亲笔题词留念“为人民服务”,勉励他继承先烈的遗志,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毛主席的慈祥面容,久久地印在他的心中,毛主席的题词,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他觉得那也是父亲对他的期待和嘱托。
周恩来总理当年在白色恐怖中找到他和母亲,并负责安排他到苏联学习。他到苏联不久,周总理还去看望过他和其他同学。这次相见,也是分外亲切。看到成长起来的郭志成,总理欣然为他题词“艰苦奋斗,努力学习”,鼓励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努力完成学业。
现在,该是他不负父辈的培育和期望,回去报效祖国时候了。1951年2月,中国派了一个贸易代表团去苏联,团长是姚依林。郭志成刚结束了论文答辩,就全力协助代表团做翻译和联系工作,直到全部工作结束为止。当时,负责动力设备谈判的是毛鹤年、童铣。毛鹤年会讲俄语,可以直接用俄语与苏联人交谈。郭志成就全力协助童铣进行商贸谈判。6月,他跟随代表团回国。
回国之前,郭志成听说国内缺少工程师,也缺少专业技术图书和资料,他省吃俭用节约了近3000卢布,买了约300公斤的3大袋子技术书籍,准备带回国内。他在学院读书时的助学金是每月三四百卢布,另加奖学金。每月的伙食费就要用去300卢布左右。为了节省饭费,他曾经自己做菜吃,单买面包作为主食。
回国以后,李富春同志问他对工作有什么想法。他早就听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首先是重点建设东北地区。因此,他告诉李伯伯,想到东北去。李富春亲自为他写了工作介绍信。
不久,抚顺发电厂有了一位留苏归来的副主任工程师,有了一位年轻的厂党委委员。1952年,郭志成从报刊上学习到苏联发电机组的快速检修法,就在抚顺发电厂组织实施了锅炉的检修。东北电业系统将他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电业单位,缓解了东北电业系统发供用电的主要矛盾。为此,郭志成受到东北工业部的表扬和奖励,他的名字不断出现在东北的报刊上。
1954年,组织上派郭志成去苏联学习高温高压发电厂的生产管理经验。临行前,他和刚结婚的妻于姚慧琴一起到北京办理出国手续。郭志成自回国后就一头扎进了工厂的工作,国家的建设形势逼人,他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属于他个人的闲暇时间很少。好在他的留苏同学中,有不少回国后都选择到东北工作,彼此之间离得不太远的,或工作性质相近的,还有些见面的机会,而好多同甘共苦的小伙伴,他很难见到。还有许多革命前辈,一直关心他的成长和进步,给过他许多帮助,他也一直等待有时间和机会去看望、拜访。这一次来北京正是个机会。他与妻子一起去看望了帅孟奇妈妈,到中南海去看望了邓颖超妈妈、朱德总司令和康克清妈妈。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