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特别重视国防科学战线上人员的思想政治品质,提出“搞尖端武器的,首先要有尖端的思想”。打倒“四人帮”以后,张爱萍主张尽快把伍绍祖这个与他没有任何历史渊源的人提拔到领导工作岗位上。他教育伍绍祖,工作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准,不要迷信“权威”的话。在业务工作上他提倡“越是尖端,越要简单”,一切要按科学办法办事。现代高科技的组织管理工作,头绪纷杂、内容繁多,只有掌握现代的科技管理理论和方法,才能把工作做好。
张老倡导的现代科技管理理论和方法就是系统工程。系统作为一个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医学文献《黄帝内经》强调了人体各器官的有机联系,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联系,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战国时期李冰父子设计修建的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形成了一个协调运转的工程总体;古天文学很早就揭示了天体运行和季节变化的联系,编出了历法,指导农事活动。所有这些成就,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朴素的系统概念的自发应用。系统工程就是用系统思想和定量化的系统方法处理系统的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没有局限的专业领域,它跨越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应用于广泛的时空领域。伍绍祖从国防科工委调到国家体委,两个部门的业务工作完全不同,但伍绍祖在实践中验证了张老传授的工作方法。不过,那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而是永恒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自我教育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告诉后人,不管是总结前人实践中的经验,还是接受书本上的知识,都要花费巨大的劳动。绍祖在曲折复杂的生活磨炼中认识到,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勤奋地学习。学习,只有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强制变为自觉,才能在受教育的道路上取得自由。
绍祖从国防科工委政委调任国家体委主任时,曾引起海内外人士的极大关注。海外有一家新闻单位曾这样报道:“中共国家体委新任主任伍绍祖,是一位既有组织工作能力,又有宣传鼓动能力,而且被其属下评价为作风清廉的大陆政治新星,他曾仅凭13年的军旅经历,于1988年获授少将军衔。但就在这一年的12月,他突然被免去国防科工委政委职务,调国家体委任主任。虽然这在表面上属于平级调动,但熟知中共政情的人都明白,国防科工委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部门,而国家体委则只是表面风光。”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绍祖被调离实权部呢?众说纷纭。也有人开玩笑说,因为伍绍祖在国防科工委任职期间,主抓“军转民”项目成绩突出,所以他本人也被“军转民”了……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国家。体委被撤销了,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这“委”和“局”自然有很大差别,这主任和局长自然也不是平调。伍绍祖由国家体委主任改任为体育总局局长,自然又会引起一些人的议论。不管别人如何评说,绍祖却能泰然处之。因为绍祖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自信心和自我教育能力。绍祖从懂事起,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以尊重启迪他的自信,以平等保护他的上进,在新式教育下,自信形成了他独立性格的核心,使他把家庭的父母,学校的老师,都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榜样——父亲伍云甫20世纪40年代初即已官至中共中央军委秘旗长,但建国后的最高职务反而只达副部级;母亲熊天荆,1923年开始她的革曦生涯,1926年人党,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暴动,一生廉洁清正,默默地为人民奉献终生;小学校长吴燕生,是留学日本的高才生,为了培养革命后代。主动跑至。延安教学;中学校长王一知,是1922年由刘少奇同志介绍人党的箱党员,从1928年直至解放前夕,她一直从事党的敌后工作,全国解放后,人民把“行政八级”和“部长待遇”作为她付出的回报,然而,王一知以其超然的态度放弃了官位和优厚的待遇,选择了退出仕途到中学去任教……
重事业,轻名利,识大体,顾大局,能上能下,荣辱不惊,这是前辈留给绍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宝贵的财富。
第20章 默默奉献的——李特特
1924年,不满周岁的小特特(注:李富春之女)随外婆和妈妈一同返回了祖国。不久,妈妈又因革命工作而长期出门在外。小特特全靠外婆哺育。孩子,离不开妈妈!孩子,思念着妈妈!小特特虽有外婆的疼爱,但她缺少母爱。
1928年,蔡畅根据地下工作的需要,请母亲将小特特送到上海中共中孵所在地,以组成家庭的形式掩护中共地下工作的开展。小特特不知道她的任务和作用,但她很幸福,因为又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了。她不高兴和弄不懂的就是妈妈老领着她搬家,东躲西藏,过着一种紧张而又没有规律的生活。开始,她们只是在上海搬家。1930年的一天,妈妈竟然带她出了远门,一下子搬到了香港。经过长途跋涉刚在住处放下行李,便有几个陌生人借口看房子闯了进来,妈妈便让其他的同志应付陌生人,自己带着小特特和随身携带的箱子(箱内有党的文件)立刻离开脚住所。小特特累得实在不想走,就问妈妈为什么又搬家?妈妈严肃地告诉她,小孩子听大人的话,不许多问。在她幼小的记忆中,这种事发生过许多次。她们不仅经常转移住处,而且还经常更名换姓。由于长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养成了妈妈让她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再多问一句的习惯。不过她最感难受的是,有一段时间,她们住在工人区内一个小阁楼里。妈妈外出时,就把她一个人锁在屋里。她常常还在熟睡时,妈妈就出去工作了。白天她一个人在屋里,中午只能吃剩饭。有时没有剩饭,她只好饿肚子。孤寂之中,她非常害怕跑出来和她争饭吃的老鼠。为了解决她的寂寞和孤独,妈妈给她抱来一只小狗,她和小狗相依为命,喂它吃喝,抱它睡觉,和它说话、讲故事……后来因敌人突然搜捕,她们在仓促离去时,忍痛将小狗遗弃了。
1930年秋,妈妈又带着小特特返回上海,与聂荣臻夫妇住在一栋楼里。不但房子阔气,而且还雇了阿姨,这一切使小特特困惑不解,但她已养成了习惯,只看不问。有一天妈妈不在家,她偶然打开柜子看看,却意外地发现柜子里竟是用纸包的砖头瓦块之类的东西。她当然不知道这是为了工作,才需要住这样好的房子,为了摆阔气,以掩敌人的耳目,由于党的经费有限,因此只好这样做。1931年,顾顺章背叛了革命。为了确保安全,上级命令蔡畅转移到苏区去。小特特掩护地下工作的使命已经完成,又被送到湖南双峰县乡下同外婆居住。小特特又一次尝到了母女分别之苦。4岁的小特特因革命工作的需要,来到妈妈身边,和妈妈共同出生入死,一起颠沛流离了3年;又是为了革命工作,她又不得不和妈妈分离,这一别就是7年。直到1938年,母女才再次相见。
1939年秋,巧岁的李特特进了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开始了她儿童时期的学习生活。不久,西班牙内战爆发,一大批西班牙革命者的子女也来到了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和中国孩子一起学习。
1940年秋,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关闭。李特持和该院所有的中国学生,都转到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到这里后,特特与毛岸英、林小林编在一个班。她由于学习刻苦、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在莫尼诺已经加人少先队,1941年,她又加人共青团,团支部书记是同班的毛岸英。这里的生活条件好,学习气氛浓,她除了完成学业外,还读了大量苏联的文学作品,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高尔基等人的作品,由此,她既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又增长了课彬知识,也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其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是那样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并对她的思想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在以后遇到的众多困难中,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总是鼓舞着她去生活和工作。
战争降临了,17岁的李特特参加了红军后备军。在“一切为了前线”的旗帜下,她投人到长达4年之久的反法西斯战斗行列。
作为苏联红军后备军的一员,李特特参加了各种军事训练。在轻重机枪的射击训练中,她以较好的成绩获得了“苏联民兵轻机枪手”的证书。在全副武装步行一天50公里和滑雪一天100公里的行军中,她一步都不落后。同学们对待军事演习非常认真,就如同真的上战场与法西斯作战一样。记得一次演习冲锋,当他们途经河边的一座磨坊时,磨坊里正好走出一位挑水的苏联妇女。他们高喊着“冲啊!杀啊!”的口号,从那位妇女的身边冲了过去,由于太突然,那位妇女竟被吓得晕倒在地。尽管如此,他们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停下冲锋的脚步。事后,在讨论当时是先救那位妇女,还是继续冲锋的问题时,大多数人认为,既然是为保卫祖国与法西斯作战,那么当然是继续冲锋。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