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漩涡中的周恩来与蒋介石

第39章


他们要求停止内战,各党派团结抗日,释放爱国领袖、一切 政治犯,遵守总理遗嘱等主张,我看委员长似乎是可以考虑的。”
  蒋介石呼地坐起来,两眼怒逼邵力子:“你和他们一起这么 久,在平日交往言谈中,就一点也看不出两人的思想变化?你怎 么不把他们两人的情况告诉我?你,汉卿,有负党国,未起到我 希望起的作用!”
  邵力子忍着,等蒋介石发完火,又劝道:“张汉卿,杨虎城, 无加害委员长之意,他们的政治主张,我看可以接受。”
  蒋介石一扭身,腰痛得呲了一下牙,又火起来:“让他们杀 死我好了,杀死我好了!”
  邵力子扶扶眼镜,说了些安慰的话后要告退。
  “等一等。你把这封信给我转交。”说着,蒋介石挪到桌边, 给宋美龄写了份“遗嘱”。
  蒋在新城大楼住了几天,张、杨决定把蒋转移到西安玄风桥 高桂滋的房子去住,命令孙铭九、宋文梅执行。这天晚上孙、宋 去见蒋,要他搬家。蒋介石一见孙、宋表情严肃、腰插手枪,以 为今晚要杀他了。立刻上下牙托相击格格作响,上气不接下气地 说:“我……我死,就死在这里,我……绝不搬家!” 一边说,一 边向后退,退到床边坐下,又往床里边退,把被子拖过来压在身 上,闭上眼睛。后来由张、杨亲自来劝,才狐疑地搬到高宅。
  蒋介石时常闭目养神,脑子却一刻不停地转。他见张学良总 是一个人来见他,想到是否张、杨意见不合?于是要求见杨。杨 虎城到来后,蒋介石问:“你事前知道不知道这件事?”
  如果杨虎城说不知道,蒋介石就有空子可钻。可杨虎城直言 不讳:“知道。”
  蒋介石的最后一丝希望落空了。他本来就对杨抱有很深的成 见,到西安从不住在杨的防区之内,后来认为这次事变也是上了杨虎城“这个土匪”的当,没斗过他。他又闭上眼睛,任杨虎城 说什么都一言不发……蒋介石自忖生还的可能性小,又摆出一副 “可杀不可辱”的架势。
  12月14日下午4时,西安上空出现一架飞机,盘旋几周后 投下一个掷信筒。警戒部队把它交给张学良。张打开一看,是英 人端纳写给他的。信上说他(端纳〉受蒋夫人的委托乘飞机来西 安希望与张一见。如同意,请在机场燃一堆烟火。张派人点了 火,飞机徐徐降落下来。
  端纳是澳大利亚新闻记者,和英国的情报机关也有联系,在 中国的活动前后达二三十年之久。九一八事变前,任张学良的顾 问。张在热河失陷后,下野出国,端纳随行。此后,端纳又成为 蒋介石的顾问,颇受宋美龄的信任。由于这层关系,宋美龄才让 端纳飞往西安,以探明虚实。端纳带来了宋美龄的两封信,一封 是给张学良的,一封是给蒋介石的。致张的信中,是希望张能顾 全蒋介石个人和国家的两重关系,不要乱来。给蒋介石的信,大 意是说:
  你的脾气不好,你心中的话总是不肯很好地对部下说明,你 也不能虚心地倾听部下的意见,这种情况,我很担心。因此,你 每次出外,我常陪同你一起。这次因航空协会在上海开会,我不 能不去参加,没有同你一直去西安,不料就在这次出了事情。东 北军官兵是亡省亡家的人,他们要求抗日是自然的事情,你应该 把你心里的话告诉他们,对他们的抗日情绪,应该很好地安慰。 你不这样做,所以激出这样的事情。我托端纳先生冒险去看你, 望你为国家为民族保重身体。可能和必要的时候,我愿亲去西安。
  信的最后附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南京的情况戏中有戏。
  蒋介石看到“如子文三日内不回京,则必来与君共生死”这 几句话,当着宋子文和端纳的面,呜呜地哭了起来。
  宋子文到西安时,没想到周恩来已来西安,心里十分不安对 人说:“周恩来一来,事情就难办了。”和他同来的郭增恺主张他 去见周恩来,因为周是个关键人物。但宋子文顾虑会被南京的何 应钦抓把抦,不敢单独同周会面,就由郭增恺去见周恩来。周恩 来告诉他:这次事变,中共并未参与,对事变主张和平解决,希 望宋子文认清大势,权衡利害,劝说蒋介石改变政策,为国家作 出贡献。郭增恺向宋子文一说,宋子文大喜过望,第二天就飞回 南京报告。
  22日,宋美龄偕同宋子文、端纳、蒋鼎文、戴笠等来到西 安。在飞机即将着陆时,她从手提包里抽出一支左轮手枪,交给 端纳,请求他在军队企图抓她时,就把她打死。走下飞机,她冷 淡而有礼貌地向少帅问候。然后她转向迎接的官员,不许他们检 查她的行李,她说她不能容忍把她的衣服弄皱;并提出要带茶 叶,要求在见蒋之前先梳洗一番。
  蒋介石一见宋美龄走进来,大惊失色,如在梦境,他喃哺 道:“我不是嘱咐你,叫你万万不可来西安,你怎么敢冒这个风 险而入虎穴呢?”说完,惆然摇头,泪潸潸而下。
  宋美龄强抑着感情,保持常态:“我来看看你。”她知道蒋一 直不肯同张杨谈判,一谈就要寻死寻活,宋美龄便理智地劝道:“你呀,以后不应该再随便说寻死这类话,你的责任是在救国,为此更应珍惜生命。你好好合作,事情会马上解决的。”
  蒋介石脸上顿时轻松了许多,两手叉在脑后,说他今天清晨 偶翻《圣经》旧约篇,其中一篇有“耶和华今要作一件新事,即 以女子护卫男芋”云云,妻子果然到来,要不是受宗教信仰极 深,决不可能……
  宋美龄随即会见了张学良。张向宋透露,他当前的苦衷是蒋 怒气冲冲,闭口不愿发一言,请宋从中做一做工作。宋美龄一口 答应:“我愿意面晤任何人,凡是委员长不愿见的人,我都可以代他见。”
  宋美龄、宋子文马上又向蒋介石转达。蒋介石开始还是不情 愿,宋美龄急了:“你现在不要过虑,最重要的是你要取得自由。”
  蒋介石这才同意谈判,愿意改组政府,重新联俄联共,但又 提出两个条件:“一是我本人不出面,由你兄妹代表我谈判;二 是商定的条件,我以领袖的人格作保证,但我不作任何书面签字。”
  宋美龄啧嘴:“你不签字,人家怎会答应?让我同他们讲讲看。”
  对方为了照顾蒋介石的面子,同意了。23日上午,双方在 张公馆张学良所住的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蒋方由宋子文出 席,西安方面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三人出席。谈判一开 始,先由周恩来提出中共和红军的六项主张,要蒋接受并保证实 行。中共、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对日。
  宋子文仔细听完最后一个条件,说:“我个人同意,回头转达给委员长。”
  下午,又就组织过渡政府、撤兵、释放政治犯、放蒋等问题进行讨论。宋美龄也到场,她的注意力还在蒋的问题上。她对周恩来说:“既然中共有诚意,应该在政府领导下共同努力。”
  周恩来说得很明白:“只要蒋委员长同意抗日,我们当然可以拥护他为全国领袖。”并且表示除蒋先生外,全国没有第二个合适的人。
  宋美龄听到这点,特别欣慰,和宋子文交换了个眼色。如释重负地将后背靠在椅背上,微笑着点头。
  第二天上午,谈判继续进行。宋美龄情绪颇高,明确表示赞成停止内战:“我等皆黄帝裔胄,断不应自相残杀。凡内政问题,都应该在政治上求解决,不应擅用武力。”
  宋子文也愿出面重组政府:“委员长也同意三个月后改组国 民党,不再剿共。一切政治犯将分批释放,具体办法由我与美龄 再商。抗战将全面发动,共产党也可公开。”
  “蒋先生不签字,由你们代达,是可以同意的。但委员长回 去后,要发表通电自责,以示诚意。行政院既拟改组,蒋先生应 辞去院长一职。”
  宋子文:“一定转告。南京亲日派势力还是比较大的,我也 吁请中共,请你们作我反亲日派的后盾。你们也派出专人驻沪。 好与我秘密接洽。”
  “没有问题。”周恩来答应。秘书进来在他耳边小声报告,说 叶剑英、博古、李克农三位谈判“高手”已到,并把一份电报递 上。电文并不长,但周恩来看了好一会才一声不响地递还秘书。
  这个细节被与会的杨虎城看见。他在会上发言不多,不像少帅那 般潇洒,心中却很有路数。与周恩来几次交往,十分钦佩他的办 事效率,回到公馆,一摘军帽,向部下长叹一声:“张副司令年 轻有为,我本已佩服,今日见周先生一举一动乃知其为‘圣人’ 也!”
  24日晚,张学良去见蒋介石,说周恩来先生来了。蒋介石—惊,立即摇手:“不见不见!”
  张学良莞尔一笑:“还是见一见吧。你们是老交情,我们是近年新交。”
  蒋介石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焦躁不安。还没等他再次拒绝 时,周恩来已在宋氏兄妹的陪同下,走进屋来。窘迫不安的蒋介 石想从床上坐起来,可摔伤的腰不给劲,只好半靠着,向周恩来 伸出手。周恩来上前握了握,脸色颇为惊讶:蒋介石面容衰老, 因没带假牙而瘪着嘴,远非当年在黄埔军校的样子。“蒋先生,我们十年不见面了,你显得比以前苍老些。”
  蒋介石摇头:“能不老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