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档案

第52章


过了一天,朱翊钧又缓过来了。他想:“朕死不了了。还得花钱哪!”急忙派人到内阁去,索要那份免税诏书。先后派去二十来名太监,诏书也没要回来。气得朱翊钧一骨碌从病榻上爬起来,操起一把刀,要杀掉这些“没用的东西”。阁臣眼看着要闹出人命来了,只好把那份诏书奉还。从此,外甥打灯,一切照旧。
  文一品官服补子就这么穷征暴敛,后宫佳丽还是常常有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窘迫感。宫女们还得土法上马,为自己的主子制造护肤品和化妆品。有的宫女采摘紫茉莉花的花籽儿和玉簪花瓣儿,蒸制“珍珠粉”和“玉簪粉”,春天用前者,秋天用后者。按照规定,宫女是不允许化妆的。可是,“文件”上没说不许拿宫女的脸蛋儿当“实验场”。凡是实验证明效果不错的,后妃们必趋之若鹜。主子和奴才最“共同”的语言,就是研讨如何开发更多的新产品。
  按照满族的传统习俗,男人头顶前半部的头发剃光,后半部留发编辫,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扎腰带。
  明代民间妇女盛行缠足。然而,“禁掖中凡被选之女,一登籍入内即解去足纨”,“取便御前奔趋”。清顺治二年禁缠足,康熙三年又重申禁缠足;后来严而复弛。满族女人,天足(不裹脚),穿花鞋,着宽大直筒的旗袍;平日头顶盘髻,参加礼仪性活动,头上装一个屏风似的饰物,称“把把头”。
  “旗袍”、“旗袍”,原本是“旗人”穿的袍子,经过改造、发展,现如今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服装。
------------
第十章 服饰与着装规制(3)
------------
  武一品官服补子清代帝后和文武官员的冠服,既在形制上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又大大突出了满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清初尚明制,套褂有用红绿组绣的,良亲王就穿白绣花褂。后来,吉服用绀,素服用青。康熙年间花样繁多,有“江山万代”、“历元五福”等花色;时有却组绣之暗纹蟒袍。袍褂皆用密线缝纫,行例如绘,称“实行”。袖间用熨摺如线,满族人称“赫里赫”。燕居无著行衣者,始自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傅恒征金川归,喜其便捷,名为“得胜褂”。有人说,马褂之制也始自傅恒;还有人说,源自弼马温们的工作服,衣长不过腰,袖仅掩肘,便于劳作。其实,马褂古已有之,乃“胡服”之变。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头上的大辫子,脖子上的珠串子,衣服上的蹄袖子。当官的“啪啪”两声,放下“箭袖”,俯伏地上撅着腚给皇上磕头时,啥话也甭说,也能活灵活现地显示出愿效“犬马之劳”的奴才相。皇上梳辫子,并非清代一族。据说,留存下来的元朝皇帝画像表明,每人都有两条辫子,分别垂于头部两侧。
  跟明代类似,武将佩“兽补子”,文官佩“鸟补子”。随着级别的高低,“顶子”和“补子”的成色和贵贱有所区别。文官,二品,红色珊瑚顶子,仙鹤补子;三品,正蓝顶子,山鸡补子;四品,镍蓝顶子,孔雀补子;五品,亮白顶子,鹭鸶补子;六品,镍白顶子,黄鹂补子;七品,金色顶子,鹌鹑补子;八品,寿字金顶,鹌鹑补子。
  “上差”太监,着紫色绸袍,补绣蟠龙;“下差”太监,着蓝色或紫色布袍,没有顶子和补子。
  功劳卓著的官员,帽子的顶子可以获赏插上一根孔雀羽毛。功劳盖世的官员,可以插上两根孔雀毛。终清一代,获“双眼花翎”的大员,总共不过十来个人。其中有:雍正年间的年羹尧年大将军,乾隆年间传说中的弘历皇帝的私生子福康安,光绪年间传说慈禧太后的老相好荣禄。《清史稿》记载,福康安“图形紫光阁,赐双眼花翎”;荣禄“宠礼有加,赏黄马褂,赐双眼花翎、紫缰。”
  康熙癸未年四月,玄烨赐上书房大臣高士奇,“上用绒帽一顶”,帽缀宝石;龙缎袍、石青色四团龙褂各一件;当场就让太监为高士奇穿戴上了。玄烨还赐给高士奇母亲八团寿字袍和披风各一件。同一天,皇太子允礽赐高士奇缀宝石的绒帽一顶,蓝色龙缎袍、红青色四团龙褂各一件。
  康熙三十二年,汉军正白旗人、湖广提督徐治都,获赏“御用官服”。
  雍正二年,大将军年羹尧获赐“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
  一般情况下,官服和获准穿着的蟒袍,都得个人掏腰包定做、购买。
  有一年农历四月,慈禧太后率领一行人马,浩浩荡荡地出了紫禁城,经西安门、新街口,来到西直门外。太后在倚虹堂小憩,品茶、用点心;然后,登上“翔凤”号御舟,开往颐和园。许多穿着朝服、蟒袍的官员,冒雨在两岸跪送。只见一名官员的外衣紧紧贴在身上,五颜六色的“雨水”,顺着衣服往下流淌。原来,这是一个“穷官”,穿了一身高丽纸做的蟒袍,上面的花纹,都是用彩笔描画的。
  不按规矩着装,逮着什么穿什么,瞧什么好看就戴什么,那就是“犯罪”。《清史稿》中罗列的和珅的“二十大罪状”,有两条与穿戴有关:“所藏珍珠手串二百余,多于大内数倍;大珠大于御用冠顶,大罪十五。宝石顶非所应用,乃有数十;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胜于大内,大罪十六。”
  清代皇帝堪称“无冕之王”,只有朝冠、常冠、行冠和雨冠,都有冬夏之分。冬朝冠用海龙、熏貂、紫貂制作,帽沿向上折,缀红缨;顶饰三层,以四条小金龙支撑,每层都嵌有“东珠”(产自东北松花江的珍珠),顶上还有一颗大号的珍珠。夏朝冠用玉草或藤竹编成,状如斗笠,正面缀小金佛,饰东珠;红缨和顶饰,与冬冠相同。常冠顶上有红绒结。冬行冠用黑狐皮、黑羊皮制作;夏冠黄色顶,前面缀一颗大珍珠。雨衣、雨帽已经不像明代皇帝的那么简单,仅在面料上涂一层桐油就得,而是原料、工艺和款式,都比较讲究。明黄色斗笠形雨冠,里儿为绸缎;夏冠平顶,前沿阔,羽缎面儿;冬冠高顶,前沿深,毡子及油绸面儿。
  朝服(包括礼服),上衣下裳,明黄色面料,九龙盘绕,绣着“十二章”和“山牙海浪”。明黄色腰带上,镶四片“金圆版”,饰红、蓝、绿宝石和珍珠;到清中后期,又增添了一些零碎儿,有绣囊、小刀、火石等。
  《大清会典》上说,冬天,当官的按品级在官服上套不同的“瑞”,有貂皮的,青狐皮的,猞猁皮的……一等侍卫的瑞,用猞猁皮,间以貂皮,月白色里子。皇帝既不挑担,也不扛麻袋,却有垫肩——紫貂或黑狐皮制作的“瑞”。穿朝服时,皇帝脖子上挂一串“佛珠”。这串名为“朝珠”的佛珠,共有一百零八颗珠子;大典时戴东珠的,祭天戴金石的,祭地戴琥珀的,祭日戴珊瑚的,祭月戴绿松石的。朝珠的胸前部分缀佛像,脖子后面的部分缀着“背云”;左右两侧分别有两小串和一小串珠子,每串十珠,名为“纪念”。
  乾隆皇帝弘历有一幅戎装(行装之一种)画像:黄缎子盔顶有一簇红绒缨,下坠的黄缎子飘带上,镶着一行行珍珠;两只帽耳在颔下结在一处;杏黄色甲胄,杏黄色腰带上缀满了珍珠。脚蹬朴素无华的黑色缎子“战靴”。左手握黄色马鞭的白玉柄,三尺长鞭,尖端成辫。弓和箭上都镶着白玉。黄色蒙古式马鞍,镶嵌着数不清的宝石;两只金蹬闪闪发光。马肚带上的金扣子,有精细的花纹。黄色皮马缰上,缀着几簇红缨。
  据说,这幅肖像画,以及入画的实物,一直被弘历的子孙当作“圣物”,保存着。
  弘历有一件“龙袍”,上面的九条龙,都是用小珍珠串起来的。他的一个盔,上面布满了用珍珠“织”成的满族文字。
  同治皇帝载淳登基时,还是一个“小屁孩儿”,也穿上了用杏黄色缎子制作的“龙袍”。袍上的飞龙,张牙舞爪。蓝色贡缎衣领,缀着好几颗龙眼大的珍珠。
  光绪皇帝载湉有一套常服,天蓝色缎子“箭衣”,配以黑色缎子坎肩,绣满了金色的“寿”字;黑缎子六瓣瓜皮帽,顶上有一个红绒结,耷拉下一尺长的红缨;脚穿黑缎子靴子。这位皇帝大人也有光脚丫子的时候。随慈禧太后西窜时,有一天,那位奉命把珍妃推入井中的太监崔玉桂,发现皇帝晕倒在轿子里,“龙鞋”不知何处去,又脏又臭的袜子,“摇摇欲坠”,眼瞅着就要掉了。
  头上的大辫子,那是祖传的命根子,绝对不能乱动。清末,迫于世界潮流和国内革命浪潮的压力,朝廷曾以皇上的名义,发布“剪辫自由诏”。某些皇亲国戚闻风而动,剪掉了真辫子,留着一条假辫子应付“皇差”。到了民国初年,剪辫子已成大势,有些人反而陷入两难境地。江苏民谣就说:“剪了辫子怕张勋,留着辫子怕孙文。”当时,原清廷将军张勋领军驻扎在山东、江苏一带。他不许部下剪辫子,仍用“宣统”年号。其治下的老百姓,保留辫子,就等于保留着吃饭的家伙。
------------
第十章 服饰与着装规制(4)
------------
  1922年10月,废帝溥仪也想顺应时代潮流,跟着感觉走一把,“颁旨”,让太监剪掉他的“龙尾”。太监们全都“抗旨不遵”,谁也不敢下手。溥仪哭笑不得,只好自己动手,剪掉了命根子。这件事,令遗老们痛心疾首,如丧考妣。然而,这毕竟是人心所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