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档案

第53章


溥仪剪辫前,“宫中尚有一千五百多条辫子”;溥仪作出表率后,只剩下三条,全长在他的三位老师的头上。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办理清点移交的“纪要”上,还特别注明:(乾清宫)端凝殿内,“有帽盒一个,藏上交辫子一条。”
  不仅大典、大祀,以及外事活动,皇帝要按照“文件”要求着装;平时换衣服,也有明确的规定,由“四执库”太监协助皇上执行。只一件平日穿的袍褂,往往需要按照“单子”,从正月十九穿青白嵌皮的,到十一月初一穿貂皮的,先后更换二十八种。
  服饰小样,皇帝夏朝袍图皇帝虽然享受“供给制”,实报实销,但是,穿衣戴帽方面的消费,也有“预算”,“决算”,一意孤行,就会招致“非议”,尤其是那帮子御史言官,干的就是“挑毛病”的工作。不过,由于皇帝的消费水准太高,在小皇帝溥仪看来,皇帝做新衣服,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一年到头总是穿新衣服;做了一大堆,穿不过来,是正常现象。
  有一年,从十月初六到十一月初五,一个月的时间里,溥仪就新添了十一件皮袄,六件袍褂,两件皮紧身,三十多件棉衣裤、棉紧身,仅贴边、兜布、子母扣和针线钱,就花了两千一百多个“袁大头”。今儿个试新衣,明儿个又要“看样儿”,把溥仪都给整烦了。
  皇上的衬衣,都是用松江织造的“三棱布”制作的,吸汗性强;“中衣”,用绢或纱制作,换下来就扔了。皇帝一般情况下不穿洗过的衬衣。像思宗朱由检那样,穿破旧的衬衣,确实难得。
  皇后的冠服,也有礼、吉之分。朝冠顶饰三层,为三只小金凤,饰有珍珠,最顶端有一颗大东珠;红帽缨周围,还有七只小金凤,后面有一个“金翟”,装点名贵的猫眼石、珍珠;翟尾由五串珍珠编就,共三百零一颗珠子。
  “步摇”缀珍珠和宝石,后面有一个“护领”。
  明黄色朝袍,石青地儿披领和袖,前胸后背绣着金龙,穿插着五色云朵,下有海水纹。另外一种明黄色朝袍,中有叠褶,绣着龙、五色云和水纹。
  朝裙有叠褶,上用红色织金寿字缎,下用石青行龙妆缎。朝褂形状类似坎肩,石青地儿,片金边儿,绣着龙,四层花纹,穿插“万福万寿”花纹;另一种前后通身立龙,绣着云水纹。
  吉服花纹比较简单,但织绣华丽,做工极为精细。
  “金约”、朝珠、耳环等随身饰物,用黄金、珊瑚、珍珠、玉等制成。穿朝服,挂三串儿朝珠,一串儿东珠的,两串儿珊瑚的。
  衣料的供应,后妃各有相应“分例”(标准)。
  皇太后每年可分得绸、缎、纱、布,共约一百六十疋,各类名贵裘皮一百二十多张,银钮扣四百多个。
  每年配发给皇后的衣料,也差不多可以用来开一个相当规模的绸缎庄。其中有:蟒缎、补缎、妆缎、闪缎、金字缎、蓝素缎、帽缎、宫绸,各两疋;倭缎、衣素缎、潞绸,各四疋;三线布、粗布,各五疋;杨缎六疋;云缎、高丽布,各十疋;纱、里纱、绫、杭绸、绵绸、纺丝,各八疋;毛青布四十疋;金线十绺,棉线六斤,绒线十斤,棉四十斤;黑貂皮四十张,乌拉貂皮五十张。
  即使到了溥仪退位、尊号不变时,后妃的衣料“定例”,仍然相当可观。
  四位太妃每年共分得九十二疋缎,一百零八疋绸,六十疋纱,二十八疋绫,一百四十四疋布,七十六斤线和绒,一百二十斤棉花,二百八十张貂皮。
  “皇后”婉容每年可得二十九疋缎,四十疋绸,十六疋纱,八疋绫,六十疋布,十六斤线和绒,四十斤棉花,九十张貂皮。
  “淑妃”文秀,就是后来在天津和溥仪“离婚”的那位,每年分得十五疋缎,二十一疋绸,五疋纱,五疋绫,三十疋布,八斤线和绒,二十斤棉花,三十张貂皮。
  据说,慈禧太后的“花衣服”,多得不得了,即使一天换一套,二三十年也未必穿得过来。别说外衣,她的睡衣睡裤,也都件件堪称精美的工艺品。有一套浅灰色的睡衣裤,胸背绣着金色团龙,衣袖、裤管儿绣着红花绿叶牡丹;肩头上的花朵最大,枝叶交叉下沿,直到袖口。
  慈禧太后专用的衣服“库”里,每套衣服都折叠得平平整整,放置在红漆木盘上,每盘放三套。隔三差五,太后就要把所有的衣服都“视察”一遍。届时,每两名太监抬着一个木盘,顺序从太后面前走过,接受“检阅”。此外,每天还必定会有太监,捧着刚做得的新衣服,请太后过目。
  紫禁城里养着一大批男女工匠,专门为皇帝和他的老婆们制作衣帽鞋袜。这些工匠,技艺高超,分工明确。设计,描图,裁剪,刺绣,缝纫,钉扣子,锁扣眼儿……各负其责。
  两名太监专职掌管慈禧太后的鞋库。偌大一个配殿,鞋橱上至天花板、下至地面,沿四面墙壁矗立着。橱内,一只木匣子里面装一双绣花鞋。匣子外面写着编号。管鞋太监和太后的一名女官手里,各有一本儿“鞋账”。账上的编号与木匣子上的编号一致。同时,账本儿上的每个编号下面,都详细记载着鞋的款式、面料、颜色、花样、装饰、制作时间和制作人姓名等等。太后要换鞋,查查账,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
  管鞋的太监,责任极其重大。太后的鞋上,大多缀着珍珠、玛瑙、宝石和美玉。每一只鞋,都是一件宝,一堆钱。别说丢失,就是被耗子咬上一口,也得人头落地。
  每年中秋节,各王府的福晋、格格,按例各向慈禧太后进贡一双绣花鞋。手巧的自己动手。笨蛋就雇人做。有一位福晋请京城“著名”的鞋匠马三姑娘代做,一双绣花鞋开价四两银子,约合五六个“袁大头”。慈禧太后死后,作为“念想儿”赐给太监小德张的一双绣花鞋,镶满了珍珠,有人出七十万个“袁大头”购买;小德张嫌便宜,没卖。
  清宫后妃个顶个都是大脚片子,可以穿高跟鞋。不过,满族传统的高跟鞋,高约三五寸的“跟儿”,在鞋底中间,类似“高跷”,人称“花盆鞋”。踩上“高跷”,穿上旗袍,梳上“把把头”,带上“步摇”和其他零七八碎儿;走起路来,那真是“一步一摇”,如风摆杨柳,情不自禁地就会婀娜多姿起来。清代皇帝真是会玩女人!
  当慈禧太后永远闭上了双眼时,数量可观的裘皮衣服,都作为“念想儿”,分别赐给了她生前瞧得上的人。据有经验的人说,在阴曹地府里穿这类衣服,老佛爷就会变成畜牲。凡是她能穿的,绝大部分都带到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新居”里去了。否则,到了那边,老太太没有衣服穿,岂不是要“现眼”?
  据考证,慈禧太后“走”的时候,穿着全套新做的衣服:金丝串珍珠的彩绣礼服,外罩串珠绣花的褂子。这两件衣服上,共有大中小珍珠近六千颗,大小宝石近一千二百枚。身上盖的“陀罗尼经”被,用金线绣了一万七千多字的佛经,还有佛像、佛塔、“十二章”等。经被上面又罩了一件“珠网被”,用近六千颗珍珠“织”成,价值约二十三万两白银。
------------
第十章 服饰与着装规制(5)
------------
  如此这般精心打扮,最终仍然落了个“现眼”的下场。在她死后大约二十年的1928年,蒋介石先生手下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慕名去拜访她。一个将军,在清廷中算不上多大的官儿,老太太不愿“纳客”。孙军长指挥部下,用大炮叫开了慈禧太后卧室的门,随后把这位艳装老妇人扒了个精光。一个月后,原皇室成员进入地宫,为孙军长打扫战场时,只见不可一世的老佛爷,赤裸裸地爬在棺材盖儿上,“不好意思见人”;翻过身来再看,老太太被“气”得面色灰白,全身长满了白毛,活像一个畜牲。曾经要啥有啥的老佛爷,变得一无所有了。善后人员把太后赏的几件“念想儿”,又还给了她,给她盖上了一条杏黄色的缎子被……
  清末,宫中人都说道光皇帝旻宁和他的儿媳妇慈安太后比较朴素。旻宁常穿有补丁的裤子。有些大臣赶时髦,效仿皇上穿“乞丐服”。旻宁听大臣说“打块补丁花三两银子”,不禁感叹道:还是市面上便宜,宫里打块补丁得花五两银子!慈安太后常穿布衣,帷帐、台布、椅帔等,都不用绣品。每年她都自己动手,做一双鞋。王公大臣如果向她进贡,都被拒之门外。这也令人纳闷儿:每年配发给她的那么多衣料,都派什么用场了?莫不是拿到黑市上倒卖了!
  清宫里的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直到女官,穿衣戴帽各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在慈禧太后一手遮天那会儿,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衣服上绣的花,品种“整齐化一”。走入后宫,一看佳丽们衣服上绣的花,就知道时值哪个季节:春牡丹,夏菡萏,秋菊花,冬腊梅。每位佳丽都得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尽量把身上花的大小、颜色、布局、纹路等,处理得与众不同。当然喽,“栽花的土地”也有差别。同是腊梅,有的开在银鼠或灰鼠皮上,有的开在狐狸或貂皮上。
  伴随慈禧太后左右的八名女官,皆来自豪门。她们的衣服款式、色调、花样,互相都竭力避免雷同;而且还得想办法“道高一丈”、鹤立鸡群。太后总是站在统筹安排的高度上,从整体搭配的角度看问题,指导女官着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