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

第29章


 
  梁启超对李鸿章评价颇高,但他同时也指出李“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只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甲午战后不久,恭亲王奕訢病逝。弥留之际,慈禧派人去问谁可接任,曾主动提到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恭亲王摇头道:“罄南山之竹,难书此大错。”其意在责怪翁同龢一力主战,而当时的中国确是不可战而战。 
  袁世凯在小站操练新式陆军,受到保守派的猜忌和攻击,他的上司荣禄便欲杀之而夺其军。但荣禄在小站检阅了袁的部队后,深为其军容齐整、器械精良所感动,因为他从未见过如此现代化的本国军队。荣禄因此将袁世凯视为练兵奇才,不仅不予加害,反而引为心腹。 
  北伐军攻陷武昌,生擒守将刘玉春。刘玉春对记者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我无愧于玉帅(吴佩孚),惟愧对百姓耳。我虽大开汉阳门,然难民太多,每日出城者不过两千人而已,且争挤溺死者不计其数,实可悯哉。我情知不能守,所以守者为报玉帅也。玉帅主张或有斟酌处,然其人格高尚,且厚待我。我既殃民当死,纵千刀万剐可也。”国民军感其忠勇,释之。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举行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北伐誓师典礼,当是时,蒋发表北伐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吊民伐罪,迁厥凶酋;复我平等,还我自由。嗟我将士,为民前锋,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 
  刘戡同何应钦吵架,桌子上的茶杯打翻,茶水洒了一地,何没办法,只好说:"假使你是军分会的代委员长,我是师长,我以这种态度对你,你作何感想?"刘没说话就走了。何对留下来的符昭骞说:"要抗战,首先要军队服从命令,目前华北的情形就不是这样。命令要宋哲元的部队集中通县,他们却到廊坊去。要傅作义部队集中高丽营,他们却到长辛店去。像这种情况,如何谈得上抗战。所以我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日本人谈判停战。" 
  1933年,陈济棠拒绝蒋介石调兵赴赣剿共,他宣称:"不要说日军占了北平,就是日军占了南京,我也不肯调兵去江西剿共。" 
  罗隆基在《益世报》发表《枪口朝外,不可对内》,主张立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廷黼马上在《独立评论》作出答复,认为仓促对日作战必将导致失败,现代化的战争需要长期准备,然后全国总动员。 
  抗战时期,有一记者碰见一军人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军人表示,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有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 
  张自忠给冯治安留下临阵遗嘱说:“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 
  1938年5月,张自忠写好最后的信后即挥军渡河,在南瓜店与敌人遭遇,双方兵力既悬殊,武器更不如,张将军指挥部队奋勇进攻,激战九昼夜,日军伤亡惨重,不知道这支中国部队何以这样能打。后来听说其中有张自忠将军在,乃增援反扑,务期要消灭张将军所部,以绝后患。最后张被围于南瓜店之十里长山,敌人以飞机大炮配合轰击,弹如雨下。到16日,一天之内,从早晨战斗到晚上,张所部伤亡殆尽,将军身中六弹,屡次倒地,屡次爬起冲杀,左右请迁移指挥所暂避,张坚持不许。到了最后弥留时,告左右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民族对领袖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 
  1938年5月9日,日军十六师团进攻郓城,23师师长李必蕃令69旅死守。该旅守城不力,郓城失陷。后日军重兵临菏泽城下,他率师直属部队与敌军肉搏,后菏泽沦陷。他在城郊腹部中弹,临终前用军用地图反盖于胸,上书:“误国之罪,一死犹轻,愿我同胞,努力杀敌。” 
  1943年常德会战最惨烈的时候,常德城区已成一片焦土。第57师师长余程万仍率残部死据城南一角,决意死战。他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电文中说:“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孙当即泪如雨下。 
  续范亭在 
  抗日战争期间以"剖腹自杀"的方式抗议"不抵抗主义"。1935年,他赴南京呼吁抗日,在中山陵放声痛哭: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又赋绝命诗一首: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抗战期间,蒋介石曾起意"不守"长沙,薛岳不以为然,他说:"长沙不守,军人之职何在?"白崇禧以"长期抗战,须保持实力"相劝,薛也不听,他说:"湘省所处地位关系国家民族危难甚巨,吾人应发抒良心血性,与湘省共存亡。"在他的指挥下,中国军队与日军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会战,取得歼敌各4万多、4万余、5万多的胜利。薛岳受到蒋介石嘉奖,美国总统杜鲁门为薛岳颁发一枚自由勋章,以表彰其在抗战中的贡献。 
  1946年7月,梁漱溟赴上海拜访了 
  周恩来,力劝共产党重返谈判桌,周恩来似乎被他说动。梁漱溟满意地乘火车回南京,不料次日清晨一到南京,就听到了国军攻陷张家口的消息。梁于是对着伫候在火车站的记者们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这句话被各大报纸用作头版标题,广泛流传。 
  1949年,军统在云南捕获亲共人士九十余人,卢汉为他们向蒋介石求情,蒋的回电是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卢汉为之苦闷不已,求助于李根源,李即提笔将辞序改了一下,变成“罪无可逭,情有可原。"于是这些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刘伯承年轻时与北洋军作战,被一颗子弹打进右眼,造成右眼球坏死,医生决定开刀把坏死的眼球和烂肉割掉。刘伯承不愿使用麻醉剂,因眼睛离脑子太近了,担心麻醉剂影响脑神经。手术做完,刘告诉医生:"我一直很清醒,在记着刀数,一共是72刀。"     
  第四部分   
  二十二、刺客(1)   
  陈独秀20岁时,与革命党人吴樾相争刺杀满清五大臣,竟至于扭作一团、满地打滚。疲甚,吴问:“舍一生拼与艰难缔造,孰为易?”陈答:“自然是前者易后者难。”吴对曰:“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遂作易水之别。 
  吴樾准备刺杀五大臣的时候,赵声也在保定。虽然赵声对暗杀这种方式不以为然,但为吴樾的精神所感染,便和吴争赴使命,他看到吴樾只会用手枪,觉得威力太小,便通知善于制造炸弹的杨笃生前来助阵。杨笃生给吴樾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撞针式炸弹,万没想到,这颗炸弹在火车颠簸的情况下自动引爆,吴樾当场被炸死,亦重伤清二臣。 
  徐锡麟字伯荪,绍兴人,以排满革命为职志,到安徽谋差得巡抚恩铭信任,任警察学堂总办。而徐因此伺机刺杀恩铭,被捕,有人问徐:"恩抚台待你不薄,何故如此?"伯荪说:"恩待我是私交,我对他是公义,私交何得胜过公义?我一死而已,不必多言!" 
  徐锡麟被捕后,审问者说:"明日当剖尔心肝矣!"徐大笑语:"区区心肝,何屑顾及!"他在供词中自称"专为排满而来",斥责清廷以立宪为名,行集权专制之实。指称:"杀尽满人,自然汉人强盛,再图立宪不迟!"恩铭抢救无效死亡,徐被处极刑,临刑时视死如归。清廷对其剖腹剜心,祭奠恩铭,肝为恩铭卫队分食。 
  徐锡麟在刺杀恩铭的《光复文告》中说:"今则名为立宪,实乃集权中央,玩我股掌,禁止自由,杀戮志士,苛虐无道,暴政横生",因而号召"重建新国,图共和之幸福,报往日之深仇"。 
  彭家珍刺良弼前,曾说:“此人不除,共和必难成立。”刺杀虽然成功,彭家珍却当场被溅起的弹片击中而死。良弼临死时感叹道:“杀我者真乃英雄,也是真正了解我的人。我死后,大清也就完了。” 两人居然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正像春秋时的要离和庆忌一样。 
  汪精卫本不赞成暗杀的做法,曾说:"革命是何等伟大的事业,想以刺杀一二宵小之徒而唾手得之,未免太天真了!"但因革命党数次起事失败,同志惨遭屠戮,汪始日益激进,成为一个有志"流血以溉同种"的暗杀主义者。他决心进京刺杀摄政王,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力劝之。汪凛然道:"若谓今非可死之时,弟非可遽死之人,则未知何时始为可死之时,而吾党孰为可死之人。凡为党死,死得其正。" 
  汪精卫谋刺摄政王在当时是一个大案,由肃亲王审理。肃亲王看到从汪精卫身上搜缴的三篇汪精卫的亲笔手稿《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之后,感慨万分,非常佩服汪精卫的人品见识,更佩服汪精卫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