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

第28章


还是取改良手段呢?还是先破坏后建设呢?还是在恶基础上面建筑"好政府"呢?"胡适回答说:"我们可以用你们自己的话来做答案:"最好双方分工并进,殊途同归"。可改良的,不妨先从改良下手,一点一滴的改良它。太坏了不能改良的,或是恶势力偏不容纳这种一点一滴的改良的,那就有取革命手段的必要了。" 
  1923年1月29日,孙中山在《申报》五十周年纪念专刊上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他说:"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 
  康梁革命失败后,康有为日益保守,从政治革命到君主立宪,又退到保皇,到要求定孔教为国教,他自承:"吾自游墨西哥而不敢言民主共和,自游印度而不敢言革命自立焉。" 
  1923年7月,孙中山因寻求美国支持不得,而向《纽约时报》记者表达了他强烈的不满。同年12月,孙中山更因要截留广东海关关余,又遭遇英、美、法、日、意、葡等国派军舰赴广州向他示威。他终于忿然宣布:"我们已不依赖西方,我们将联合俄国。" 
  1903年,"军国民教育会"推举黄兴等回国运动起义。黄兴与刘揆一商量办法,刘说:"种族革命,固非运动军学界不为功,而欲收发难速效,则宜采用哥老会党。以彼辈本为反对满清而早有团结,且其执法好义,……足为吾辈革命所取法。" 
  1904年,陶成章自日本归国后,积极奔走于浙江各地,联络会党,策划革命。他经常日行八九十里,用麻绳束腰,穿着芒鞋,蓬首垢面,惨淡经营,四过杭州,而没有回家。一次将近除夕,人们劝他回家过年,他说:"幸老父犹健,家计无忧,一至故乡,恐被人情牵累,不能复出矣!""既以身为国奔走,岂尚能以家系念耶!" 
  朱执信参加革命后,仍留着辫发,身上穿着他父亲留下的长袍大袖的旧式衣服,即如他所说:"衣服褴褛,辫子盘有头头。"一般人见了,指为怪僻,看不出他是坚定的革命党人。革命党人见之,笑他"顽固",他则付之一笑,依然故我。好心同伴劝他剪掉,甚至武力强迫,他竟拔出小刀,严肃地说:"谁要再要我剪辫子,我就和谁拼命。"朱执信此举后来反而保护了自己。 
  许春草有个理想,就是要求正义如大水滔滔,公平如江河滚滚,畅流无阻在祖国大地之上。他原是个泥水工,参加过辛亥革命,讨伐袁世凯,讨伐陈炯明,抗日等等各个近代史上重要的斗争。他有几句名言,一曰:人民反对暴政不必向政府备案;二曰:有公愤无私仇;三曰:不与魔鬼结盟,不与罪恶击掌;四曰:对付外国侵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无力则出命,"我出命"。 
  熊成基在失败被捕"招供"时说:"各国革命之历史,皆流血多次,而后成功。我此次失败也,普通社会中人不知附和也。推其不能附和之原因,盖因自由之血尚未足耳。比如草木,不得雨露,必不能发达。我们之自由树,不得多血灌溉之,又焉能期其茂盛?" 
  秋瑾在被捕前得知徐锡麟失败的消息时,没有趁机逃走,她对来劝她离开者说:"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由于跟北伐军许崇智产生矛盾,使许春草对武装革命大大失去信心。从1923年起,他就不再参与国民党活动,基本上同国民党脱离关系。回头来致力于民众运动,日本特务及台湾流氓多次阴谋暗杀,许春草毫无畏惧。他从来没有携带自卫手枪,更没有保卫人员。有一次,朋友来告:台湾公会会长陈长福接受任务,非杀许春草不可,劝许谨慎。许春草说:"人的性命在上帝掌中,陈长福无法害我。" 
  程潜参加同盟会后,从事革命,举凡辛亥、讨袁、护法诸役,莫不为民前驱,其乡人庆之,其母则说:"男儿以身许国,除暴安良,分内事耳,何以庆之?"为绩而不辍,人复劝休止,则又说:"人贵自食其力耳,吾不欲以身暴人。" 
  陈立夫对沈钧儒说:“我们是拼了命得来的,你们要凭着圆桌上的空话说了去,哪里有这么便宜的事?”中共建政之初,党内也有很多人对安排民主人士、起义将领当高官,以及中共领袖和民主人士密切来往感到不满,甚至有“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小反革命不如大反革命”的说法。 
  陈独秀在1919年冬的《新青年杂志宣告》说: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互爱护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 
  鲁迅说:""革命"是并不稀奇的,惟其有了它,社会才会改革,人类才会进步,能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革命。" 
  自辛亥革命以来,鲁迅经历的革命太多了,只是被称作"革命"的都是假革命,他说,革命前是奴隶,革命后反而成了奴隶的奴隶了。因此,他主张一切都得从头来过,得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他反对把革命描述为非常可怕的事,"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他说:"革命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 
  20世纪30年代,江亢虎提倡"中道主义",认为"革命不一定用武力","不一定要军队","与闻政治的方法很多,但应走温良恭俭让等正当的途径。" 
  罗家伦看重全人类和平民的利益,反对暴力革命,他说:“我们与其崇拜大彼得,不如崇拜华盛顿;与其崇拜俾斯麦,不如崇拜富兰克林;与其崇拜克虏伯的制造,不如崇拜爱迪生的发明……” 
  李宗仁说,他在清末上陆军小学时,但见朝野一片朝气,辛亥革命成功后,则朝气全失,全国上下但觉一片混乱败坏。 
  1929年,杨度加入共产党,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章立凡问章乃器:"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今天会是什么样子?"章乃器回答:"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君主立宪是虚君共和,不是专制独裁,自然有它的道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国内动乱了40年,最后不得不把王室请回来!清末是改良和革命赛跑,改良太慢,才发生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后,袁世凯、蒋介石还不是搞独裁!革命革到现在,还在不断革命,结果又能怎样呢?我看改良的代价或许比革命小得多!"章立凡又问:"那我们今天会不会还留着辫子?"章乃器回答道:"那也未必,日本明治维新后就改穿洋装了。为政之道,就应该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不为百姓所好的体制和习惯,总有一天会被淘汰!" 
  张元济一直是个"低调子"的渐进改良主义者,"和平改革勿伤元气",可以代表他的基本想法。1948年9月中央研究院院士开会,他在会上说:"倘若没有戊戍变法、庚子义和团,人民对朝廷的观念不同,也许不会有辛亥的流血的革命,就不会造成一个袁世凯,演出那一套洪宪的笑话,更不会有后来各省军阀的火并和割据。经过这一二十年和平的改革,我们当然可以像一个国家。(若当初即和平,)我想并且不会引起日本的觊觎,一步步的侵略逼成了八年的抗战,使我们贫弱到这个田地。" 
  钱满素在《爱默生与中国》中写道:真正的革命发生在人们头脑之中,没有观念上的革命,社会革命将不过和波浪一样——只是水面震荡,水下依然如故。 
  梁启超说:孙中山为目的而不择手段,故无从判断其真正价值。   
  二十一、战事(1)   
  曾国荃与左宗棠晚年相见,左问曾:“老九一生得力何处?”曾答:“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八国联军进京后,将北京分为八个防区。彭诒孙家在美军的防区内,遭到了美军的入室抢劫。彭愤怒地跑到美军军营去理论,美军自觉理亏,次日便张贴告示:中国商民可以预备胭脂水或煤油,若有兵丁进门骚扰,即将其洒在对方身上,痕迹显然,拭之不灭,以便究办。 
  李鸿章创建北洋水师,不惜万金购买战舰,如购自英国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炮舰,购自德国的定远、镇远"铁甲"巨舰,以及后来购自英、德的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等巡洋舰,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的统计,北洋水师的实力名列世界第八,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强,战斗力超过了英国的远东舰队。李鸿章仍觉得舰速太慢,乃决定从英国阿摩士庄厂购买当时世界上最为快速的巡洋舰。但是朝野内外都认为他花费太巨,于是众口铄金,购舰之议终于作罢。后来这艘巡洋舰被日本买去,号曰"吉野",在甲午海战中将北洋水师冲得落花流水。再后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赔偿2亿6千万两白银,这些钱用来买多少艘巡洋舰都够了!所以梁启超指出:"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试问焉能不败? 
  慈禧为过自己的六十大寿,不惜耗费重金扩建颐和园,为此挪用海军经费数千万两,致使早被李鸿章看中的最新英制巡洋舰被日本买去,而为了买这艘吉野舰,明治天皇的皇后连仅有的首饰都捐了出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