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临朝之初,任李訢为司空,佯为尊重。不久,利用与他有怨的旧同事赵黑攻击他专权,调他到徐州去当刺史,然后在太和元年(477年)十月,利用他旧时的心腹范檦,告发他要叛变投宋,把他召到平城讯问,也不听他的再三申辩,还是把他和两个儿子都杀了。
以上的是非恩怨,只能说她有些手段,并不能证明她是一个政治家,而这要以她两次临朝称制时的政绩来作评说。
她第一次临朝时,从高允、李訢的主张,于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在各郡设立郡学,置博士、助教、生员。这在北魏,是属首创,因此这是她的政绩之一。
魏道武帝时设立候官,专做侦讯调查的工作,性质和前之孙吴的校事,后之明朝的厂卫(东厂、西厂、锦衣卫)相同,流弊也一样。冯太后知道这些人专事敲诈勒索,得了钱财,对重罪不闻不问;反之,对轻微过失倒吹毛求疵,对上表功,对下勒索。这些人的员额有一千以上,官吏百姓都对他们头痛。太和二年(479年),冯太后毅然取消候官制度,另外挑选几百个诚实可靠的人,巡逻街道,只抓斗殴闹事的不法之徒。平城居民从此才得安居乐业。这是她的政绩之二。
北魏官吏,一向不发俸禄。太和八年(484年)开始“班禄”。同时,每户增加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专供体禄之用。又规定:发俸禄以后,赃满一匹的处死。这年,地方官因贪赃处死的有四十多人。做官有禄,本来是老规矩,不过,长期不发后,“班禄”倒变成了新花样。淮南王拓跋佗(一作“陀”)不以为然、主张依旧断禄,冯太后就召集群臣讨论。中书监高闾说;“给了傣禄,廉洁的有了保障,贪财的有所畏惧。如果不给,贪财的得以大捞特捞,廉洁的生活困难。淮南王的意见是错误的。”“班禄”不见得能使吏治弊绝风清,但总是政治走上轨道的表现,太后就依照高闾的意见作出决定。应该说,这是她的政绩之三。
接着,就是太和九年(485年)采纳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实行均田制度。均田令规定:十五岁以上的丁男受露田四十亩,丁女二十亩,奴婢照丁男丁女受田;有牛的,每头牛受三十亩,以四头为限。人死或年满七十岁,田要交还政府。初受田的,丁男另给桑田二十亩,用来种桑树;种麻产布的地方,男给麻田十亩,女五亩。桑麻田作为世业,不用再交还政府。一夫一妇每年向政府纳租粟二石,调帛一匹,产麻布的地方改为调布一匹。此外,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李安世提议均田,针对的情况是“时民困饥流亡,豪右多有占夺”。豪强占有了土地和人口,“荫附者”(被豪强占有的人口)不向国家纳租服役,而豪强的征敛比公家多得多,其结果是国家占有的人口不多,国家的收人也不多。这种趋势如果不扭转,国家的力量势必日益削弱。均田制是国家与豪强争夺农户的制度。这种争夺,从汉末以来,其实一直不断,多有反复,国家占有农户多的时候,国家就强,反之就弱。李安世是把争夺农户的办法制度化了,所以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中叶,将近二百年内,历代无不遵行,可见在这段时间内,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富强,冯太后坚决采用,可说这是冯太后的政绩之四。
与均田制密切相关的三长制是在下一年由秘书令李冲提出来的。李冲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他学识优长,又为冯太后所宠,是当时很有权势的人士。他提的是个要害问题:当时户籍混乱,只有宗主督护,民间往往三十家、五十家才算一户。在这种情形下,别的不管,单就推行均田制来说,也是不可能的。李冲建议:五家为邻,设邻长;五邻为里,设里长;五里为党,设党长。三长担任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和徭役的工作。这是把豪强的荫户变成编入国家户籍的民户的制度,与均田制相辅相成。当时应当是在实施均田制碰到困难而提出来的。对此,冯太后予以采用,这自然也应算是冯太后的政绩之五。
在以上五者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从当时社会发展的面貌来进行考察。这方面的材料不多,但也有些可以参考的论述。
太和十一年(487年),平城天旱粮贵,齐州刺史韩麒麟上疏,主张禁奢侈,劝农桑。他说:京师居民,游食之口三分居二。又说,承平日久,风俗奢侈,车服第宅往往超越等级限制;工商之族都玉食锦衣,“宝货盈于市里……丽服溢于路。”他是把这些作为反面现象,与农民的贫苦饥寒来对照的。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城市人口增加了,工商之家富庶了,难道不是社会经济繁荣的现象吗?笔者认为这可以作为当时北魏社会经济发展的佐证。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皇太后去世,年四十九岁,谥文明太皇太后。
三八 魏孝文帝改革旧俗
冯太皇太后去世时,孝文帝年二十四岁,他那有名无实的皇帝已经做到第二十年了。太后生前,不仅亲自决定一切,有时甚至还虐待皇帝。一次,她脾气发作,大冷天把皇帝关在空屋子里,三天不给饭吃。她还打算把他废掉,改立咸阳王拓跋禧(孝文帝弟)做皇帝,后因东阳王拓跋丕(宗室中辈分最长之人),大臣穆泰、李冲等人的力谏才作罢。然而,孝文帝对祖母并不怨恨,只是非常感激拓跋丕等。
历史上,母后掌权时用的人,幼君长大后会将其全部除掉,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但魏孝文帝并不这样,例如李冲,他跟他的祖母有极亲密的关系,孝文帝却丝毫不以为意,仍视其为股肱之臣,“及议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君臣之间,情义莫二。”(《魏书·李冲传》)这种情形,历史上好像没有近似的例子。
魏孝文帝对祖母的孝顺是出于衷心,太后死后,他水浆不人口达五天之久。他以改革旧俗、实行汉化著名,这其实与他秉承祖母的教导是分不开的。群臣见他在大丧中哀毁过甚,劝他节哀。他的答辞中有几句极可注意。他说:“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肤今仰察圣训,庶习古道……”由此可见,孝文帝认为在冯太后以前,魏的君主只晓得用兵打仗,冯太后才开始振兴文教,他本人受到太后的教导,才懂得“古道”。所谓“古道”,即治国必须依照汉魏的规制。他的这段话,已是在无意中宣布,要把冯太后开始的改革进行下去。
孝文帝在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就去世了,他亲政的时间只有九年,然而取得的成就却是可观的,与守旧势力的斗争也是艰巨的。
孝文帝非常希望能了解南朝的典章制度。太和十七年(493年),机会来了。南朝齐的雍州刺史王奂因故被杀,他的儿子王肃逃奔北朝,孝文帝在邺接见他时,谈得非常投机。王肃谈萧氏有可乘之机,劝孝文帝南征;也谈治国之道和南朝的典章制度。两人越谈越有劲,坐得也越来越近,丝毫不感到疲倦。从此以后,孝文帝对王肃的器重礼遇,丝毫不逊于亲贵重臣,有时谈话还命左右回避。孝文帝把他比拟为春秋时的伍员,君臣之间也自比为刘备与孔明。
在这里,有必要把王肃其人作一点介绍。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投魏时三十岁。他在南齐做过秘书丞,并不以才学著称。他的父亲王奂没有多少学问,只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才干,能办事;二是信佛。既然如此,那么王肃为什么能够成为“能将南朝前期发展之文物制度转输于北朝以开太和时代之新文化”的人物?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认为“王俭以熟练自晋以来江东之朝政国故,著名当时”,王俭卒于王肃北奔前四年,“是肃必经受其宗贤(笔者按:王俭也是琅邪临沂人,与王肃都是王导的后裔)之流风遗著所薰习,遂能抱持南朝之利器,遇北主之新知。”(本段引文均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二篇《礼仪》)。
王肃并不是第一个把南朝制度输入北方的人。在他之前,魏文成帝和平六年(465年),宋文帝子刘昶因被诬谋反投魏。献文帝皇兴三年,魏军破宋青州东阳,博昌人蒋少游被俘入魏。太和初年改革朝仪,两人奉命专主其事。李冲等定衣冠制度,向两人咨询,两人的意见常有出入。王俭有礼学专著,王肃因而能掌握“南朝前期制度之总和”,把它输入北朝,“蔚成太和文治之盛”(引文出处同上段)。
王肃能起如此之大的作用,无怪要受孝文帝的高度重用,封汝阳县开国子,任豫州刺史。孝文帝去世时,遗诏任他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孝文帝弟,从太和二十年起,改拓跋为元)等同为宰辅。但是有些贵族,如任城王元澄见他的地位如此之高,看不大惯,一度诬他谋反。王肃本人则小心谨慎,才得无事。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他在寿春任扬州刺史时去世,年仅三十八岁。
现在该回过头来讲孝文帝的改革了。王肃投魏之年,就是孝文帝决策迁都洛阳的同一年。这年五月(即在接见王肃以前五个月),他打算以伐齐为名,行南迁之实,命太常卿占了一卦,因卦象的意义,引起了不同的看法。群臣都不敢说话,只有任城王拓跋澄(这时还没有改姓)敢表示异议。
小说推荐
-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作者:陈寅恪_TXT下载简介第一篇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第二篇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第三篇清谈误国(附“格义)第四篇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第五篇徙戎问题第六篇五胡种族问题第七篇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第八篇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第九篇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第十篇孙恩、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52章
-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 那个特殊的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总是理不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真想永远都只有一个,想要揭开盖子找寻到其中真正的谜题,一切尽在不言中,请记住,他的生活有自己的欢乐,他的幸福有别人的看法,那么一切是否有根据可循呢?从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即代王位开始,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南征灭陈为止
- 古典名著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62章
- 照水红蕖细细香
- 《照水红蕖细细香》作者:香江伊人(完结)_TXT下载爱情,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我爱那平淡中的妩媚妖娆,我爱那聚散离合中的肝肠寸断,我爱那与子偕老的美丽神奇,我更期盼,能在这遥远的古代,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作者:所写的《照水红蕖细细香》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穿越架空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79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从北朝世子到南朝国士
- 韦然本是北秦定南候世子,因为权利纷争,孤儿寡母流落南朝。看韦然如何在南齐从微末中一步步走向权利巅峰看韦然如何在内忧外患中带领南齐军队横扫六合一段波澜壮阔的南北朝历史,由此而生 作者:病态的老年人所写的《从北朝世子到南朝国士》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穿越架空病态的老年人连载中
- 最新章:南朝风云诡事多 第二百五十章 长安之变之逼宫
- 细说明朝
- 《细说明朝 在黎氏讲史系列中,此书的受欢迎度似乎不及《细说清朝。但作者认为“清朝之所以能在入关以后立足得住,在于沿袭了明朝制度之长,而革除其短”故而在此书中,就明代制度,一气细说了十四个题目,深入浅出,最见识力,也颇有助于对黄仁宇所谓明清是第三帝国的把握。若说本书的不足,一是万历以后草草收场,让人有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66章
- 细说宋朝
- 本书叙述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16章
- 细说清朝
- 本书是“黎东方讲史丛书”之一,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建立清朝至清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对俄和战、yapian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吴三桂、洪秀全、和珅、李鸿章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19章
-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 南北朝时代的历史,又一次带你飞的感觉,不管如何,最后都期待着自己能够走的更远,当然三国时代的中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大环境危机,如何冲出危机,迎接挑战,最后迎来盛世皇朝呢?这一段历史让多少文人操碎了心,因为那里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有文化的鼎盛…编辑推荐:迄今为止最值得购买,最清晰、最全面解读南北朝历史的
- 古典名著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6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