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

第181章


 
[20-25]《李鹏六四日记》,1989 年 4 月 23 日。 
[20-26]Zhao, Prisoner of the State, pp. 5-9. 
[20-27]TP, pp. 74. 
[20-28]Zhao, Prisoner of the State, pp. 8-14. 
[20-29]Zhao, Prisoner of the State, pp. 100, 107-108. 
[20-30]这篇讲话收入 Oksenberg, Sullivan, and Lambert, eds., Beijing Spring, 1989, pp. 
244-251. 
[20-31]对外国人讲话不要求经过其他领导人圈阅,但考虑到当时的紧张局势,赵紫阳不征求别人意 
见的做法加重了外人觉得他不按政治局常委中其他成员的意愿行事的印象。据 TP, p. 108,  赵紫阳其实在 
5 月 1 日已将讲话稿送交政治局常委其他成员。 
[20-32] 原文见  Oksenberg,  Sullivan,  and  Lambert,  eds.,  Beijing  Spring,  1989,  pp. 
254-256. 
[20-33]原文见 Oksenberg, Sullivan, and Lambert, eds., Beijing Spring, 1989, pp. 69-70. 
[20-34]TP, p. 154. 
[20-35]Brook, Quelling the People, p. 37. 
[20-36]Ogden et al, China"s Search for Democracy, pp. 215-217。 
[20-37]关于这份声明和签名者,见  Han,  Cries  for  Democracy,  pp.  207-208.  相关分析见 
Tsou, "The Tiananmen Tragedy," pp. 308. 
[20-38]David  Zweig,  "The  Hunger  Strike:  From  Protest  to  Uprising,"  in  Ogden,  ed., 
China"s Search for Democracy, pp. 194-195,  尤见  footnote 29; TP, p. 176. 
[20-39]TP, p. 202. 
[20-40]2006 年 11 月采访姚监复。 
[20-41]Lilley, China Hands, p. 301. 
[20-42]Qian  Qichen,  Ten  Episodes  in  China"s  Diplomacy,  foreword  by  Ezra  F.  Vogel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5), pp. 1-31. 
[20-43]George  Bush  and  Brent  Scowcroft,  A  World  Transformed  (New  York:  Knopf, 
1998), pp. 91-9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册)(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04),1989 年 2 月 26 日,页 1266-1267。 
[20-44]沈志华仔细评估过他们的会谈,认为这确实是邓小平对戈巴卓夫说过的话。官方的会谈纪录 
称,邓小平说最初的辩论包含着「一些空话」。 
[20-45]Qian, Ten Episodes in China"s Diplomacy, pp. 29-31。 
[20-46]Tsou, "The Tiananmen Tragedy," p. 306. 
[20-47]TP, p. 173. 
[20-48]Oksenberg, Sullivan, and Lambert, eds., Beijing Spring, 1989, p. 261. 
[20-49]Zhao, Prisoner of the State, pp. 35-44. 
[20-50]《李鹏六四日记》,1989 年 5 月 16 日。 
[20-51]Zhao, Prisoner of the State, p.48. 
[20-52]2007 年 8 月与王丹和其他学生运动领袖的交谈。 
[20-53]TP, p. 194. 
[20-54]TP, pp. 163-175. 
 
 
第 21 章 
天安门悲剧:1989 年 5 月 17 日-6 月 4 日 
当邓小平开始准备调动军队的方案和宣布戒严令时,赵紫阳等一些自由派官员也在为避免暴力镇压作最后一次绝 
望的努力。5 月 16 日会见戈巴卓夫之后,赵紫阳在晚上 10 点召开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再次表明了他的看法:除非 
党撤销「四二六社论」,不然不可能使问题得到和平解决。但这只得到胡启立的支持。在政治局之外,中央顾问委员会 
的一批自由派的退休干部枣包括李昌、李锐、于光远和杜润生枣也聚在一起,为发表一份把学生运动宣布为爱国主 
义的声明作最后安排。第二天一早,已经没有退路的赵紫阳给邓小平办公室打电话,希望私下面见邓小平,或许能说服 
邓不动用军队。赵紫阳被告知可以下午来。但他去了之后才知道,他将不是与邓小平单独见面,其他政治局常委也都会 
在场。邓小平显然不想接受他的意见。[21-1] 
戒严令和赵紫阳离职:5 月 17-20 日 
在戈巴卓夫到达北京之前,邓小平已经在考虑如果学生不撤离广场的应急方案。4 月 25 日,邓小平决定发表警 
告学生的社论的当天,就下令解放军进入战备状态。5  月初就取消了一切军人请假外出的许可。[21-2]后来,当戈巴卓夫 
访问结束、外国媒体的最重要人员也都离开后,邓小平准备采取行动。5 月 17 日下午 4 点,邓小平召集政治局常委(赵 
紫阳、李鹏、乔石、胡启立和姚依林)和他在中央军委的联络人杨尚昆,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与会者都可以表达自己的 
看法。赵紫阳解释说,局势很严峻,每天仍然有 30 万到 40 万人在示威。他认为除非撤销严厉的「四二六社论」,学 
生们不会自愿离开广场。[21-3] 
听过其他人的意见后,邓小平说,解决全国的问题,必须先从北京开始,因为首都的任何骚乱都会影响全国。他 
们必须立场坚定。例如匈牙利,国家领导人的让步只会导致更多要求。假如中国领导人也作出让步,中国就完了。邓小 
平又说,上海的江泽民采取强硬的自上而下的措施查封了不听指示的《世界经济导报》(这对平息那里的学生示威很有 
帮助),成功恢复了秩序。邓小平相信,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的铁腕措施。但是邓小平认为,现在北京的警察已不足以 
恢复秩序,需要动用军队。军队的调动要快速果断,在行动之前部署军队的计划要暂时保密。[21-4]当会上有人表示担心, 
外国人可能对动用武力作出负面反应时,邓小平回答说,行动要迅速,「西方人会忘记这件事的」。[21-5] 
李鹏和姚依林马上表示支持邓小平的意见,尽管胡启立也表达了一些顾虑,但只有赵紫阳明确反对。赵紫阳发言 
时,有人提醒他少数要服从多数。赵紫阳回答说,作为党员他接受,但他仍要保留个人意见。[21-6]赵紫阳意识到,作为 
总书记,将要由他来宣布实施戒严并监督它的执行。他担心这种动用军队枣即使是不带武器的军队枣的决定只会给 
冲突火上浇油。 
会议一结束,赵紫阳就请他的助手鲍彤为他准备一份辞职信。赵紫阳知道,他无法强迫自己执行戒严令,而这一 
决定意味着他政治生涯的结束,但是他也坚信自己的决定将使他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与家人吃晚饭时,他告诉妻子 
梁伯琪和女儿王雁南他打算辞职,他的决定可能使全家人受连累。之后家人打电话告诉了赵紫阳在澳门和海南的儿子, 
他们都理解并接受父亲的决定。[21-7] 
当天晚上赵紫阳尴尬地主持了政治局常委会,在没有邓小平在场的情况下研究如何贯彻邓小平实行戒严的决定。 
赵紫阳在会上宣布,他不能执行戒严决定。他清楚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他说,告别的时候已经到了。 
次日凌晨 5 点,赵紫阳来到天安门广场表达了他对学生的关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