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

第182章


在负责监视他的李鹏的陪同下,赵紫阳拿着手提 
扩音器说:「我们来得太晚了??你们说我们,批评我们,都是应该的。」全世界的人都在电视上看到了赵紫阳声音颤抖、 
眼含泪水的情景。他说,他也年轻过,也参加过游行,并不想后果会怎样。但他劝说学生放弃绝食,爱惜身体,以便积 
极参加四化建设。[21-8]有些听众把赵紫阳的讲话解释为警告,表明他已不能再保护学生。这是赵紫阳的最后一次公开露 
面。 
 
 
5 月 17 日被迫决裂之后,赵紫阳对计划戒严的会议不再知情,他也拒绝向公众宣布实行戒严。5 月 19 日赵紫阳 
致信邓小平,再次试图劝说他软化「四二六社论」的立场,尽管此时他已经知道几乎没有成功的机会。他一直没有收到 
回音。 
当杨尚昆最先得知赵紫阳要递交辞职信时,他劝赵紫阳将其收回,以免向公众暴露领导层内部已经公开分裂枣 
尽管对赵在广场上出现很不满的邓小平觉得这种分裂已经显而易见。赵紫阳拒绝主持宣布戒严的会议,但他确实同意收 
回辞职信。尽管没有辞职,但他以身体劳累为由,请了三天病假。[21-9]正是在这三天内实行了戒严。 
5 月 28 日赵紫阳又给邓小平写信,试图就他对戈巴卓夫说的那些令邓小平气愤的话作出解释。同一天他被软禁 
在家中。他的助手鲍彤被捕并被送入关押高级囚犯的秦城监狱。虽然邓小平又活了八年,但他从未回覆过赵紫阳的信, 
他们也再没有见过面。 
从 5 月 24 日到 26 日,北京的党中央把各省的党委书记和省长以及港澳负责人叫到北京,向他们解释了实施戒 
严的理由,以期得到支持。[21-10]  而正式处理赵紫阳的程序是在 6 月 4 日以后才开始的。赵紫阳了解胡耀邦在 1987 年承 
认错误的后果,因此他拒绝认错,他说,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在软禁期间,他享有舒适的生活条件,但直到 2005 年去 
世,能去拜访他的人一直被严格限制,他本人出门时也受到严密监控。[21-11] 
5 月 17 日邓小平与政治局常委见面后,戒严计划迅速开始实施。第二天上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杨尚昆宣 
布了实行戒严的决定。当天下午中央军委又召开工作会议,最终确定了实施戒严的细节:戈巴卓夫将在 5 月 19 日上午 
离开北京,当晚将有五万军人快速行动,于 5 月 20 日星期六早晨到达天安门广场。[21-12]  19 日晚 10 点,李鹏在一个有 
大批高层党政军干部参加的大会上讲话,把调动军队的情况对他们作了说明。次日上午 9 时半李鹏宣布戒严将从 10 点 
开始。[21-13]杨尚昆指示军队的指挥官说,士兵即使受到挑衅也不要开枪。大多数士兵甚至没有携带武器。 
戒严失败:5 月 19-22 日 
邓小平和军队领导人坚信军队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不会发生任何意外,因此甚至没有告知士兵假如遇到抵抗该 
怎么办,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路线图,以便在道路被封堵时可以选择其他路线。同时,学生们在 5 月 19 日下午获悉运送 
军人的坦克、卡车和装甲车正在进入京郊。广场上的学生预计军队将在黎明前到达,他们的心情既紧张又害怕。一些北 
京的学生回到了校园,但是有更多激进的学生,以及从外地来的学生(铁道部的报告说,从 5 月 16 日下午 6 时到 19 
日上午 8 时,共有 56,000 名学生乘坐火车抵达北京)仍坚持留在广场上等待最坏的情况发生。[21-14] 
不论广场上的学生还是高层领导,都没有预料到接下来的一幕:大批北京市民蜂拥走上街头,彻底堵住了从东南 
西北各个方向进城的五万名军人,六条主要道路和其他几条小路概莫能外。李鹏在 5 月 20 日的日记中简单地写道:「我 
们没预料到会有大的抵抗。」他又记述道,各处的部队全被挡住。有些军人试图通过地铁进入天安门广场,但地铁入口 
也被封死。有些部队想利用郊区的铁路线,但市民躺在了铁轨上。有一支 2,000 人的部队从外地乘火车到达火车站,一 
下车就被团团围住动弹不得。[21-15]当时还没有行动电话,人们用普通电话联络熟人,而有对讲机的人守候在主要的十字 
路口,看到军队到来便发出警报,使人们能够一拥而上将他们堵住。人们组成摩托车队及时传递军队进城的消息。有些 
官员指责赵紫阳的助手鲍彤向示威学生透露了部队前进的路线和目的地。然而,即使鲍彤是个再杰出的组织者,他也无 
法通报或组织街头上汹涌的人潮。 
那天夜里皓月当空,照亮了北京城。外国记者看到人群从四面八方涌上街头,人数有几十万之众。据记者报道, 
整个城市都加入了示威,形成北京城里史无前例的景观。不仅学生得到普遍的同情,而且大多数人都反对戒严。[21-16]第 
二天凌晨 4 点半,被学生控制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喇叭兴高采烈地宣布,各个方向的部队都已被堵住,无法到达广场。 
广场上的示威者欢呼雀跃。 
进城的士兵大多是农村青年,与城市大学生相比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远不如他们见多识广,对自己遇到的事情毫 
无准备。外国记者报道说,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显得手足无措。他们被告知不要对辱骂作出回应,不能造成流血。他们遵 
守了命令。士兵几乎都没有携带武器。学生们很快就组织起来,同被堵住的卡车上的士兵交谈,试图让他们相信学生们 
在从事正义的事业枣他们要争取更多的自由,结束腐败。有印刷机可用的围观者很快印出了反对戒严的宣传页到处散 
发。有些士兵既不了解情况又准备不足,显得有些同情学生们的诉求。[21-17] 
 
 
李鹏在 5 月 22 日的日记中承认,军队在 50 个小时里无法移动。他还说,邓小平担心有可能「军心不稳」。对 
于邓来说,这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有这么多青年人反对他们,军队还能维持秩序吗?士兵是否会受到学生的影响,失 
去遵守纪律的决心?有些士兵看上去又累又饿。[21-18] 
5 月 22 日星期一早上 7 点,部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然而开始撤离时却发生了混乱。有些市民认为军队只是想 
换一条路线进入市中心,因此继续阻止他们移动。不过到 5 月 24 日,部队都已撤到市郊驻扎下来。戒严令并没有被正 
式取消,但是随着部队的离去,示威群众开始庆贺胜利。[21-19]  自 1949 年以来,甚至在文革期间,在北京也从来没有这 
么多人自发地示威反对党的领导。邓小平现在面对的是一场毛泽东有可能引以为傲的群众运动,如果运动的矛头不是指 
向他自己的共产党的话。 
准备武力镇压:5 月 22 日-6 月 3 日 
5 月 20 日一过,邓小平让军队暂时撤退的同时,立刻指示杨尚昆准备坦克、装甲运兵车、卡车和足够的武装部 
队,以便克服一切抵抗。这时北京的最高领导人已十分担心军队和高层在面对市民反抗时能否保持坚定的立场。5 月 20 
日,八位在实施戒严时未被征求意见的退休将军交给邓小平一份反对使用武力的声明。邓小平和杨尚昆派了两名最高层 
的军事领导人逐一拜访这些将军,向他们解释实施戒严的原因。[21-20] 
在此后几天,李鹏努力争取全国高层干部的支持。在 5 月 20 日以后几天的李鹏日记中,满是与全国各地领导人 
进行电话交谈的纪录。他在电话中解释发生的事情,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赞成,并记下他们对北京领导层的决定表示拥护 
的声明。[21-21]  据李鹏的纪录,到 5 月 21 日时已有 22 位省级领导表示支持戒严。邓小平则一直忙于和其他高级领导人 
协商,以确保得到他们的支持。陈云在这场危机中也支持邓小平,他说,坚定立场绝不后退,这一点很重要。[21-22]邓小 
平也会见了李先念、彭真等老干部,以确保上层不发生分裂。 
5 月中旬万里正在北美访问。由于担心他可能支持赵紫阳,中央领导人通知他不要直接回北京,而是先去上海。 
5 月 26 日凌晨 3 点万里到达上海机场,迎接他的是江泽民和丁关根。丁是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向万里通报了形势。第 
二天丁关根根据北京的指示,向万里作了更全面的汇报。江泽民交给了万里一些北京准备好的文件,解释为何要让赵紫 
阳下台。[21-23]虽然万里在北美时说过一些赞成民主的话,但是回到上海后,这位一贯忠诚的中共党员表示支持邓小平的 
政策。[21-24]然后他才获准回到北京。 
筹备新的领导班子 
甚至 5 月 20 日实行戒严之前,邓小平已经忙于考虑新的领导班子,准备在恢复秩序后立刻向社会公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