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遗骨

第10章


    在去那儿之前,浅见预览了这些略带悲伦的“基础知识”。
    环视一下足尾町,它给人一种青山环抱的山区集镇的印象,要是没有到坑道内的“铜
山观光”矿车的话,谁也不会想到这儿曾经是个铜矿山。
    足尾警署的建筑虽然宽大,但却十分陈旧,白纸上用黑墨写的“饼之濑川杀人事件专
案组”的木牌仍竖在入口处,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走到刑事防范科的门口,不想与高泽巡
查部长撞了个满怀。
    “啊,浅见……”高泽明显地露出不悦的神情。
    “啊,太好啦。”与此相反,浅见则笑脸相迎地说道,“麻烦您带我去一趟发现遗体
的现场好吗?”
    “这个嘛,不是不行,不过……”
    高泽扫视了一下周围,按着浅见的肩膀出了房门,他或许不想让同事以及县署的人看
见这个自己并不太喜欢的人物。
    “这么说,你对此案件一定要插手到底喽。”
    “喂,有这打算,我已决定啦。”
    “什么?”
    高泽为难地叹了口气,先走出了大门。
    浅见载着高泽开车前往濑溪谷,他们顺着122号国道的反方向行驶,在县界前往右拐,
沿着溪谷往上行驶。
    “这条小河就是饼之濑川。”高泽说,这是一条宽约十到二十米左右的深谷小河,周
围树木丛生,白天都显得很阴冷。
    通往现场的道路倒是用沥青水泥铺过,但有的地方露出了碎石与沙子,在上坡处约一
公里的地方,高泽说:“就是这儿。”
    右侧是笔直的悬崖,崖下有一深潭,急流入潭时、激起层层游涡。
    “来这钓嘉鱼的当地大爷,从这往下看时发现了遗体。这下面可能有块岩石,遗体好
像是先触到崖石,然后掉在那里的。”
    有恐高症的浅见,胆战心惊地伸头看了一下现场:“没掉到深潭里被冲走算是幸运的
了。”
    “把遗体搬到这儿的话,在哪儿调头后返回的呢?”
    “对,这条路走不通,不过能调头的地方倒有好几处,也可能是在前边不远处的施工
工地。”
    再往前开了一段路,在不到一百米的前方有一个防砂工程之类的工地,在道路与河床
之间,有一块一千平方米大小的空地,堆放着碎石、机械等,停着一台翻斗车。
    “可能是在这儿调的头,就如您所看到的一样,地面全是碎石,没有采集到轮胎樱而
且,在遗体发现的前后,翻斗车也开进开出的。”
    “这儿白天有钓鱼的,也有施工队的进进出出,看来作案是在晚上吧。”
    “肯定是的。”
    “那么,想到要把遗体丢在这儿的话,可以肯定凶手相当熟悉当地地形,否则,在刚
才的国道上,不可能发现这个拐角。”
    “对,警方也正顺着这条线进行调查。”
    “这不明摆着的吗?”高泽部长一脸的不悦,转过身去说,“不过,有熟悉当地地形
的人,会是很多很多的哟。”
    “能有多少呢?”浅见蛮认真地问。
    “啊?……这种事,不可能查清的,这镇上光是常住人口就有四千人以上。”
    “这件事与当地的居民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没有必要专门把东京的被害者拉回自己住
的地方来遗弃,警方也这样想吧。”
    “什么?哦,这个嘛……”
    高泽不高兴地点点头。
    “但是.如果仅仅大概了解当地情况的话,是不心能发现这个地方的。凶手至少来过
一两次。”
    “那么,你认为罪犯是来钓过鱼的或者是施工队的喽?”
    “我想钓鱼的人不会干这种污染河流的事儿,而施工队方面,与前面所讲的当地居民
一样,可以排除在外。”
    “那么,会是谁干的呢?”高泽当真起来,像要和谁吵架似的问道。
    “我们走吧。”浅见引开话题说道,他把车调了个头,下了坡。
    “这地方,真是越看越隐蔽,凶手肯定是相当熟悉这一带的人。然而,如果是目前任
在这儿,或是最近来过这儿的人都会成为警方怀疑的对象,这样去推断的话,凶手或许是
从前在这一带住过的人、或者是与土木工程之类有关系的人吧。”
    浅见一边小心地开车,一边玩味似的自言自语道。
    “呵……会这样吗?”
    高泽像是想找一个破绽来反击,可最后他死了。
    “也许如此,不过,仅凭这些照样难以断定吧,曾经在足尾町住过的人恐怕是成千上
万哟。”
    “可这在一亿两千万人口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哈哈哈,你真有些过分……”
    高泽忍不住笑了,但浅见却是非常地认真。
    下了国道,浅见把高泽送回警署。高泽下了车,倚着车门问浅见:“以后你打算怎么
做?”
    “去町政府,查一直过去人口迁出的情况。”
    “你是当真要去吗?”
    “当然。”
    “喂―――”
    高泽扬起头,沉默了一下,然后又钻进了助手席。
    “那我奉陪到底。”高泽仿佛有些生气,“你一个人去,人家不会给你什么好脸色
的。”
    盯政府在警署的旁边,是一幢木质灰泥结构的两层老朽的建筑。最近各地政府部门赶
潮似的大兴土木,修建办公大楼,这股风似乎没刮到这儿,政府办公楼显得十分破旧。楼
内的气氛也与建筑物一样,毫无半点生气。这理由十分简单,即此地人口的减少一直呈上
升趋势。
    出来接待浅见和高泽的是产业观光科长宫野。
    办公室里有五张办公桌椅,办事员全都不在,只剩下官野科长。
    也许是高泽向他介绍说浅见是东京来的杂志社记者的缘故,兼任观光科长的官野显得
十分热情。
    浅见说首先想查一下人口的流动情况,官野便拿出了町里的情况简介。据记载:这几
年的人口流动虽不如铜矿关闭那阵猛烈,但近几年人口不断地在减少,十年间减少了五分
之一,即一千人左右。
    矿山关闭的前三年,据1980年的国情调查,这儿的人口是一万一千人,而十年后,嗯
和五十五年的调查,人口为六千人,减少了46%,初步推算,从1965年至现在的三十年间,
迁出的人口约在一万人左右。
    “这一万人都到哪去了呢。”浅见感慨地说。
    “这个嘛,其中有已经死了的,如果进行跟踪调查的话,大致的方向,我想能够把
握。”
    宫野科长规规矩矩地回答道。
    “我说浅见,你该不会去调查这个吧。”高泽不安地小声道。
    “如果需要的话,我觉得应该调查。”
    “说是这样说,可事实上不大可能的哟,第一,这并不意味着查这三十年的情况,就
能保证得出你想要的结果,如果查五十年前的话,这数字则会更大,”“要是五十年前的
话,就是二战刚结束那会儿。”
    官野科长认真地翻着资料。
    “当时的情况比较乱,没有准确的数据,可能有两万人左右吧,因为在大正时期这儿
的居民曾达到近四万,人口在板木县是仅次于宁都宫的第二大城市呢。”宫野科长自豪地
说。
    “确实如此呢,不过,在这么狭窄的沟里,挤了这么多的居民,当时的居住条件一定
相当差吧。”
    浅见并不是有意挑毛病,可宫野科长拉长了脸。
    “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在当时对矿工实行的是工棚管理制度(矿山、土木工程的劳动
管理制度之一。工人住集体工棚,白天在工头的监督下劳动),据记载,为了改善劳动条
件,劳资双方也曾发生过多次冲突。”
    说完后从柜子里取出一本《足尾乡土志》的书。
    “这个,送给您。”
    这书虽是B5开的简装本,却非常厚。
    翻开目录一看,里面包括自然、社会、历史等,书中记载了足尾DT的过去和现在,以
及对未来的展望,同时也可以感到是足尾DT的历史也就是一部铜矿山史。
    正在胡乱翻阅的浅见,突然被一段文字吸引住了。
    那是一份町议会对于古河矿业公司的封矿通告所起草的“决议案”。
    浅见所居住的东京北区西之原,有一个旧古河故居遗址,现在属于东京都管理的一个
公园内,也就是从前的古河男爵家的住宅,古河矿业公司的老板应该就是这家的人。
    十一月一日,贵公司单方发表了足尾事业部封矿草案,对此,町民一致表示强烈的愤
慨。
    无可非议,从明治十年足尾铜矿创建以来,带动了足尾叮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不能
抹杀町民为此做出的贡献和牺牲。
    当今社会是以人为本的时代,尽管矿山的生产也带来了公害问题,而矿山的存亡牵涉
到足尾的存亡。叮民们虽有不满,但整体上是希望振兴矿山的。
    足尾叮方面,这或许是迟早要面临的现实,为了吸引贵公司的相关企业及其他企业,
我方是再三让步,而贵公司却视而不见,不予以半点协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