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人物谱

第3章



读过金庸小说的读者,会把作者想象成一个高高瘦瘦、潇洒倜傥的
男子。其实,金大侠是中等个子,身高一米七五,中年发福,足有一百四
十斤。他的脸庞是典型的国字脸,方方正正,颇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概。
初见他的人会误认为他是不苟言笑、极其严肃的人;相处日久,才知他性
格宽容,不失幽默。他是名
作家,又是名报人,他一
手开创的《明报》事业,分发达,这与他善于识拔人才有关。他对属下从
呵斥,发号施令往往借助于笔墨,让人心服口服。

金庸兴趣广泛。他在年轻时爱好体育运动,曾是学校排球队队员,
后来学过芭蕾舞,晚年对围棋入迷。他一生致力于办报与文学创作,其间
当过几年电影编导。他将棋艺与西方电影艺术运用到小说中去,读者对此
已相当熟悉。
金庸还是藏书家。他早年爱读大仲马、司各特、史蒂文森的小说,
中年以后博览群书,尤其精心研究佛经。他的小说中时有禅宗思想渗透其
间,这也就使他的武侠小说具有更精辟的思想见解与哲学深度。他遍阅中
国史书,最推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此外,他还每天抽时间学习英语。
金庸的才气横溢在于勤奋,因勤奋而显示出他的聪睿与学问。

金庸小说博大精深,研究金庸小说已成为一种专门学问。
香港出版的“金学研究丛书”充分显示了金庸小说的思想成就与文
学成就。其中以倪匡的《我读金庸小说》最为好看。不看金学评论,只读
金庸小说,
是一种遗憾。
笔者读金庸小说,不过五六年时间,但对其中某几本书竟有一读再
读的兴趣,有的甚至读过不少于五遍。读得越多越使我不敢自己写武侠小
说(笔者也写过两部武侠小说),读得越多也越感受到武侠小说原来是真
正的文学。
金庸小说妙在何处?一言难尽。笔者试作金庸小说人物谱,选取典
型,为一百零八将,以人分类,以人写史,以人言情,以人述志,献与金
庸小说爱好者共赏析,增其玩味之趣,聊作好看之证。
至于拙著写得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对武侠小说持成见者
也来对拙著进行品头评足、口诛笔伐,笔者欢迎之极。
金庸小说排名录
在港台武侠小说家中,金庸是宁少勿滥的作家。金庸写了多少武侠
小说?他曾将其作品的第一字作一对联,十四个字正好是十四部武侠小
说: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笑——《笑傲江湖》
书——《书剑恩仇录》
神——《神雕侠侣》
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
碧——《碧血剑》
鸳——《鸳鸯刀》
另有《越女剑》短篇(1970 年),因其容量较小,又受对联字数限
制,金庸不列其内。笔者试以十四部作品作品评。
品评之前,我先列出两张排名录,一为按金庸创作时间顺序的排名:
1.《书剑恩仇录》(1955 年)
2.《碧血剑》(1956 年)
3.《雪山飞狐》(1957 年)
4.《射雕英雄传》(1958 年)
5.《神雕侠侣》(1959 年)
6.《飞狐外传》 (1959 年)
7.《白马啸西风》(1960 年)
8.《鸳鸯刀》(1961 年)
9.《连城诀》(又名《素心剑》)(1963 年)
10.《倚天屠龙记》(1964 年)
11.《天龙八部》(1965 年)
12.《侠客行》(1965 年)
13.《笑傲江湖》(1967 年)
14.《鹿鼎记》(1969-1972 年)
需要说明的是,金庸自1955 年闯入武侠世界,至1972 年9 月封笔,
前后十七年写了十五部作品。70 年代中期,金庸对其作品作了逐字逐句
的修订;有些作品删改较大,某些章节甚至重写,至80 年代中期才完
成全部修订工作,可见金庸创作态度之严谨。
另一种排名录,为金庸的好友倪匡所列。小说家兼评论家倪匡的金
庸小说排名录如下:
1.《鹿鼎记》(倪匡称之为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说)
2.《天龙八部》
3.《笑傲江湖》
4.《神雕侠侣》
5.《雪山飞狐》
6.《倚天屠龙记》
7.《射雕英雄传》
8.《书剑恩仇录》
9.《连城诀》
10.《侠客行》
11.《飞狐外传》
12.《碧血剑》
13.《鸳鸯刀》
14.《白马啸西风》
倪匡是以排名开金学研究之先河,他从《我看金庸小说》写到《五
看金庸小说》,文字活泼、调侃,见解标新立异,可谓精心研究“金学”
之杰出成果。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博大精深的金庸
小说世界,爱好者各有所见,如作家三毛与评论家董千里,就认为金庸作
品最佳者是《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笔者试以自己一得之见,另
作一种新的排名,以期引起金庸小说研究者的争鸣。
《书剑恩仇录》
《书剑恩仇录》(又名《书剑江山》),为金庸武侠小说之处女作。
要认识新派武侠小说的本来面目,此书不可不读。
《书剑恩仇录》写红花会群雄,如同《水浒传》写梁山泊好汉。书
与剑的冲突,江山与江湖的对抗,史实与艺术的结合,武学与奇情的交融,
显出金庸出手不凡。其语言之生动流畅,人物群像之多姿多采,都超出了
一般旧派武侠小说的水准。
但《书剑恩仇录》并未达到倪匡所誉之“光芒万丈”的境界。其不
足有三:
其一,故事结构以平铺直叙为主,写人状物还沿袭旧派武侠小说的
传统手法,缺少悬念与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情节的焊接上也欠紧凑,少
奇特之笔。
其二,塑造人物形象,以群像为主,尽管文泰来、余鱼同、骆冰、
徐天宏都有戏,但全书缺少一个震撼人心的大英雄。写儿女情长之感人,
还欠功力。
其三,书中第一主角陈家洛是个失败的艺术形象。他背后拖着宋江
的辫子。对乾隆一让再让,甚至把深爱自己的女人送给哥哥当玩物,陈家
洛的致命
弱点,给全书蒙上了一层阴影。
因上述三大缺陷,《书剑恩仇录》只能成为新日两派武侠小说的交
接点。它在金庸小说中排名第十四位。
《白马啸西风》
此书为中篇,仅六七万字,创作于金庸写武侠小说的中期。
虽然《白马啸西风》在容量上不及《书剑恩仇录》宏大,故事情节
也不如《书剑恩仇录》好看,但金学研究者将其列为末位,我以为有欠公
允。
《白马啸西风》在新派武侠小说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它是一篇别
具一格的武侠散文诗。
它的特点有三:
其一,在结构上,比《书剑恩仇录》成熟。情节虽不够曲折,但处
处有伏笔。李三之死,李文秀的感情波澜,华辉与马家骏的师徒恩仇,都
有巧妙的铺垫。
其二,人物形象鲜明,不仅书中主角李文秀的遭遇写得极其感人,
而且写苏普与阿曼一家四人皆有个性。假扮计爷爷的马家骏的心理活动也
可见金庸用笔之细腻。能通过武打场面与凶杀氛围来映衬出人物的内心活
动。这些都是《书剑恩仇录》未能达到的。
其三,《白马啸西风》的主题比传统武侠小说
那种快意恩仇的主题深刻。全书自始至终以情孽为主线。白马李三之死,
看来是为了一张地图,其实是死于情敌史仲俊之手;马家骏出手相救李文
秀,也是为情而舍命;华辉临终前想杀死李文秀,只是李文秀无意中问起
他心中恋人阿曼母亲的容貌,心灵颤抖使他下不了毒手。因情而活,为情
而死,情之所在,孽之所存。这便是《白马啸西风》的成功之处。
《白马啸西风》可排名第十三位。
《鸳鸯刀》
《鸳鸯刀》亦为小中篇,也是金庸小说中别具面目的艺术作品。
《白马啸西风》以情感人,《鸳鸯刀》以趣动人。
在这幅“江湖谐趣图”中,武林英雄、江湖好汉,个个妙趣横生。
武功平平的“太岳四侠”大言不惭;信奉“江湖妙诀”的周威信总镖头大
出洋相;林玉龙、任飞燕这对欢喜冤家大打出手;袁冠南与萧中慧的喜结
良缘;萧半和突然露出太监的真面目。真是趣中有噱,笑中有谐。
武侠小说中文字之调侃,非《鸳鸯刀》特有,但通篇皆有喜剧之色
彩,这在武侠小说中实属罕见。
《鸳鸯刀》的缺陷是:表现“武”与“侠”的场面不够淋漓尽致,
情节中巧合太多,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人物感染力稍逊,结尾又落入“大
团圆”的窠臼。
《鸳鸯刀》的排名应在第十二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