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人物谱

第2章


面对这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从90 年代起,我们的文学评论
界终于承担起引导读者正确评价、鉴赏这类作品的责任,作出了切实的努
力。我社推出“畅销作品鉴赏丛书”,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这套丛书将对有代表性的畅销作品逐一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雅
俗共赏的艺术分析,并提供有关作家生平和著作的可靠资料。这是一项没
有先例的工作,开创阶段恐怕难免粗糙,不能尽如人意。我们恳切希望对
此有兴趣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不吝赐稿和批评。我们相信,在大家
的热情支持下,“畅销作品鉴赏丛书”一定会对文学百花园地作出有益的
贡献。
曹正文,又名曹晓波,笔名米舒、文中侠。江苏苏州人, 1950 年生
于上海, 1966 年初中毕业,靠刻苦自学进入新闻界与文坛。现为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教委员会委员、《新民晚报》《读书乐》
专版主编。发表小说、文学评论、杂文、通讯计三百五十万字,出版著作
十五种,包括文学评论集《咏鸟诗话》、《群芳诗话》,历史小说集《唐
伯虎落第》、《苏东坡出山》,武侠小说集《三夺芙蓉剑》,系列推理小
说集《灰色的困惑》、《金色的陷阱》、《紫色的诱惑》,知识小品集《米
舒博士谈读书》等。1989 年被列入英国《世界名人录1989~1990》。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为武侠世界人物谱写小传的读书笔记。金庸以其
十五部武侠精品构成一个多姿多彩的武侠世界,其中侠客义士、妖女凶
魔、帝王将相、高手能人超出一千之数。本书作者取其要者百余人,言其
经历,写其心态;评古人可鉴今人,喻侠情能识世情;文笔优美,见解独
特。
绪 论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颇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种。
武侠小说读者之多,影响之大,可谓列各种文学样式之冠。
但多少年来,居然很少有人去研究具有中国气派、显示民族特色的
武侠小说。这是一种怪现象。
某些眼高手低的文学评论家对它不屑一顾,甚至把它贬得一无是
处,将其排斥于文学范畴之外。这更是一种怪现象。
这种奇怪的文学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何谓武侠小说?香港著名作家倪匡下过定义;
武+侠+小说=武侠小说。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但构成武侠小说的三要素,却成了世人轻视它的三个原因。
先谈小说。在封建时代,小说是不入流的。《庄子?外物》篇说: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可见,“小说”原与“大达”相
对立。“小说”专指琐屑的言论。道貌岸然的君子轻视它,附庸风雅的文
人也轻视它。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小说列为九流十家之一,但排
在最末一位。
小说在封建社会的命运就是如此,武侠小说自然更等而下之。
“五四”时期,文艺新思潮汹涌澎湃,借鉴欧美文学手法,强调文
学为现实服务,其功绩不可低估;但因此而排斥武侠小说,否定其内容与
形式,却未必公允。
再谈武与侠。“侠”之名,初见于《韩非子?五蠹》篇。韩非论侠:
“侠以武犯禁”,换句话说,即侠客带剑聚众,好武斗勇,犯上作乱。韩
非列游侠为“五蠹”之一。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厌恶侠客,其他诸家
呢?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孔老夫子为统治者安民谋划,自然不
会喜欢侠客。墨子的某些主张与侠的行为相近,但他又主张“非攻”与“兼
爱”,与侠客的信仰并不一致。老子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庄子飘然
出世;黄老之学与侠义精神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可见,武侠为传统的中国
文化思想所不容。
统治阶级当然不会喜欢侠客。拔刀相助,劫富济贫,聚众起义,替
天行道,都是犯上作乱。一些统治者
在打天下时,曾
重视网罗一批有侠义精神的勇士为其卖命;一旦坐定江山,就不准他们乱
说乱动;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侠客形象,也视为不安定因素。《水浒传》对
侠义精神略作肯定,便被列入“禁毁”的黑名单。
上有统治阶级,下有封建文人,又有诸子百家的学说作为理论依据,
武侠小说不被打入“十八层地狱”,那才怪呢!

但统治阶级的思想并不能为每一个知识分子所接受。
第一个为“侠”正名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太
史公不仅为“侠”立传,而且第一次指出侠者的使命:“救人于厄,振人
不赡,仁者有乎”,“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司马迁通过塑造郭解、朱家、田仲、王公、剧孟这些文学形
象,来歌颂至高无上的侠义精神。
尽管小说不被重视,但有人爱读,有人爱写。从汉代的《吴越春秋》
到六朝的《搜神记》《拾遗记》《世说新语》,这些小说中刻画了越女、
李寄、无名客、戴渊、周处等古代侠客的形象,这可说是中国武侠小说的
雏形。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侠小说的日趋成熟。李公佐的《谢小
娥传》,许尧佐的《柳氏传》,
裴铏的《昆仑奴》《聂
隐娘》,袁郊的《红线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使侠的概念得以
延伸与扩大。女侠、怪侠、义侠、儒侠的个性越来越丰满,不仅显示其行
踪不定、以武除恶的侠义行为,还进一步运用文学手段去表现他们放荡不
羁、光明磊落、视死如归的个性。
明代白话武侠小说的诞生,为清代武侠小说掀起狂澜创造了条件。
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大量出现,又为民国武侠小说高潮的形成提供
了条件。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出现平江不肖生、赵焕亭、顾明道、白羽、还
珠楼主、姚民哀、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等一批杰出的武侠小说家,决
非偶然。
旧派武侠小说发展到民国,终于蔚为大观,使武侠小说成为中国文
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旧派武侠小说盛况空前的可喜局面,以及它拥有如此之多的读者,
都足以证明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尽管有人贬低它,但从事隔半世纪,它
们的重新出版仍能赢得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这一点上,可见武侠小说的功
绩不可一笔抹煞。
不过,旧派武侠小说确实存在其本身的弱点,以文学性而言,旧派
武侠小说的语言不够活泼,结构不够严谨,尤其是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
及人的个性
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
武侠小说至民国,正如诗至汉魏,虽见羽丰而未见其振翅翱翔于云
天。文学需要改革,武侠小说也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关头;于是,武侠世
界呼唤文学巨匠出世。
何人振兴武术?世人为之瞩目。
50 年代中期,武侠小说创作的中心由大陆移至香港。梁大侠一马当
先,金大侠笔掀狂澜。金大侠以其睿智之目光,博大之学问,精妙之构思,
曲折之情节,灿烂之文采,调侃之笔墨,终于使武侠小说以崭新面貌登上
文坛,成为中国文学的骄傲。
金大侠何许人也?乃“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的金庸。

金庸,姓查,名良镛,1924 年2 月生,属牛。原籍浙江海宁。海宁
查家,名人辈出。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系金庸之高祖。查家曾蒙受冤案,
清代雍正年间那起“维民所止”文字狱中的主角查嗣庭,也是金庸的先人。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当过江苏丹阳县知县,但金庸出世时家境破落,他后来
的成就实与“祖荫”无关。
少年时代的金庸在海宁读小学,后考入当时著名的杭州高级中学。
他因爱文学而好舞文弄墨,曾向报社投稿。
抗战爆发,金庸小别江南,入湘西居住,不久考
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后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金庸第一个职业
是在中央图书馆工作。之后,他的兴趣转向新闻,先在《东南日报》任电
讯翻译,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大公报》当记者。《大公报》香港版复
刊,金庸入香港编报,一度赴北京求职,未成,复归香港重操报业。
金庸成为金大侠,纯属偶然。1954 年,香港有一场著名的拳师比武。
因香港禁止打擂,擂台便设在澳门。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为了吸引
读者,便请报人陈文统写一部武侠小说在报上连载。陈文统以“梁羽生”
为笔名写的《龙虎斗京华》一炮打响,成为新派武侠小说开山之作。与陈
文统是同事又素爱武侠小说的查良镛不甘寂寞,跃跃欲试,经罗孚推荐,
于1955 年以笔名“金庸”写出《书剑恩仇录》,连载于《新晚报》;出
手不凡,随后佳作喷涌而出,终于开拓了武侠小说的新天地,成为中国新
派武侠小说的大宗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