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人物谱

第4章


《碧血剑》
《碧血剑》是金庸创作的第二部武侠小说。
金庸说此书的主角是明末忠臣袁崇焕,但袁崇焕未出场,虽补《袁
祟焕评传》一篇,终归与武侠脱节,这是不成功处之一。
其二,《碧血剑》事实上的主角袁承志,写得与陈家洛一样叫人失
望。这位袁公子东奔西走串戏,不伦不类,又莫名其妙爱上一个撒娇胡闹
的温青青,实在丢男人的脸。
其三,《碧血剑》在结构上不够紧凑,故事焊接上有裂缝,语言表
达上也未必比《书剑恩仇录》娴熟,这可能与金庸初涉武侠世界、驾驭语
言的功力无法做到游刃有余有关。
倪匡兄因此认定《碧血剑》不如《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小说创作
中的一个停顿,甚至是倒退。我却不同意这一论断。
《碧血剑》是金庸新派武侠小说从摸索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转换
点。
它的成功之处,是作者吸取新文艺手法(或者说西洋文学表现手
法),第一次在他的武侠小说中运用倒叙形式来展示故事的起伏曲折。请
注意,书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终没有出场,他的个性特点
以及有关他的故事,全部依靠温仪与何红药
两个女人
的动人回叙,这个手法正是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的重要区别;而
这种手法的运用为以后武侠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开了先河,金庸在以后的
《雪山飞狐》中运用得更加娴熟,古龙在《名剑风流》中也借鉴了这一手
法。
《碧血剑》第二个贡献,是金庸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半正半邪
的艺术典型。金蛇郎君夏雪宜这一形象的诞生,大大增加了武侠世界中人
性的复杂性,也为金庸以后小说中出现各种亦好亦坏的武林高手开了先
例。
仅此两点,已足见《碧血剑》在新派武侠小说史上的重要性。
可惜此书写法上还欠严谨,败笔时有所见,因此,它只能屈居金庸
小说排名之第十一位。
《连城诀》
读金庸小说,《连城诀》读得我最苦。
也许在我读过的武侠小说中,它是一部内容最残酷、基调最沉闷、
回味最苦涩的作品。
父亲活埋青春正好、芳心萌动的女儿。
师父教武功,故意让徒弟误入迷途。
师兄弟为贪欲二字,勾心斗角,相互陷害。
为争夺一个女人,不惜设下种种阴谋圈套。
一个善良的女人为救丈夫而死在丈夫剑下。
把活人埋在墙中活活闷死。
尔虞我诈,借刀杀人,猫哭老鼠,惨绝人寰,凡此种种,透溢在字
里行间。
圈套中的圈套,阴谋中的阴谋,叫人领略人性之恶原来是如此卑鄙、
无耻、阴鸷、刁猾、残忍与虚伪,贪婪丑恶的世态万象,读得教人简直透
不过气来。
在《连城诀》中,尤见金庸冷峻的描述功夫,他不加任何评议,完
全让残酷的真相说话。这种纯客观地描绘出的世界,足以和古今中外的悲
惨世界媲美。其艺术感染力是震撼人心的,令人不忍读第二遍。
《连城诀》之前,金庸在《白马啸西风》中也写过师徒恩怨,但直
到《连城诀》问世,才充分显示了金庸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与细腻,也
为他以后写《倚天屠龙记》中谢逊师徒的仇杀,打下了基础。
《连城诀》在结构上大起大伏,伏笔甚多。它的弱点是写情太苦,
不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心理。尽管添了一条光明的尾巴,但还是超出了审
美主体的接受能力。
因此,《连城诀》只能排名第十位。
《侠客行》
以一对极其相像的双胞胎的活动构成故事线索,并非金庸独创。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写过《错误的喜剧》,日本推理小说作家西
村京太郎写过《双曲线的杀人案》,前一幕写成喜剧,后一部写成悲剧,
但《侠客
行》的双生子故事是一出悲喜剧。
被称为“狗杂种”的石中坚从小失去母爱,在岁月磨练中成为一代
大侠;而深受父母宠爱的石中玉,却成为一个无耻小人。两兄弟的奇遇,
引出一连串奇人奇事,如性格古怪的谢烟客,狂妄自大的白自在,胡闹有
趣的丁氏兄弟,痴情报复的梅芳姑,性情刚烈的史小翠,一直到那个如同
神话世界中的侠客岛中的神秘人物。这些颇为好看的情节看得人眼花缭
乱,但一旦冷静下来,便会发现作者有点故弄玄虚,比如贝大夫将错就错,
就经不起逻辑的推敲。全书中的第一主人公石中坚,还缺乏一种英气逼人
的艺术光彩。在人物的出场上,也有呼之即来的毛病。
我以为《侠客行》排名是第九位。
《鹿鼎记》
《鹿鼎记》是金庸小说的封笔之作,也是武侠小说中的“四不像”
作品。
倪匡称它为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应为武侠小说的极品,又断
言称得上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说。在金庸小说中,理所当然排名第一。
持倪匡兄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不少,但也有不少武侠小说爱好者对此
持截然相反的观点。据我所知,有人(包括武侠小说研究者)至今未读完
《鹿鼎记》,理由是读不下去。
一部小说能引出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至少说
明《鹿鼎记》的长处与欠缺都是明显存在的。
文学是人学。《鹿鼎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大胆的创新与突破。
韦小宝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他的机智、油滑以及无赖的本色都表
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从妓院走向宫廷的无赖(完全不懂武功),居然成为
武侠小说中的第一主角,这是金庸的一大创新。
金庸以韦小宝作突破,其实是要突破武侠小说的传统格局,并深化
武侠小说的主题。《鹿鼎记》超出了江湖恩怨、武林夺宝的旧模式,通过
壮阔的画面与多彩的人物个性,运用调侃的语言,去表现中国“国民性的
悲剧”与“文化的悲剧”。这种立意是相当成功的。
关于《鹿鼎记》的成功,倪匡论述极多,无须重复。
但问题是,不像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是否真的是武侠小说的最高
境界?我以为大可商榷。
《鹿鼎记》至少有三个弱点:
第一,结构松散。故事情节缺少一个整体的框架。
第二,太少武侠味。除了海大富与太后比武一节极为精彩,其他武
打如同儿戏。
第三,全书中缺少一个可爱的正面艺术典型(陈近南犯了陈家洛同
样的毛病)。
从我个人爱好来说,我不喜欢被美化的小人(韦小宝)与被美化的
皇帝(康熙)。
金庸从写好皇帝起笔(《书剑恩仇录》),又以写好皇帝收笔(《鹿
鼎记》),这是他写武侠小说的一大失败。
《鹿鼎记》排名为第八。
《飞狐外传》
如果把金庸十五部小说作“七上八下”排列,“飞狐外传”应为“七
上”之作。
我是从读《飞狐外传》开始迷上金庸武侠小说的。至今重读,仍赞
叹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尤其开幕那场“恶战商家堡”,可称得上金庸武
侠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
《飞狐外传》的成功,不单单是这部书悬念迭起,情节精彩纷呈,
还因为作者第一次完成了一个既有侠义心肠又具有一般人弱点的少年英
雄的塑造。胡斐的天真、调皮、机智、不拘小节,都显示了一个少年人的
特点,读来十分亲切(这些性格后来在令狐冲与韦小宝身上各有体现)。
他不懂武艺,但胆子大,在大是大非上善恶分明。从陈家洛、袁承志到胡
斐,这是金庸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形象的一次大突破。
胡斐形象的唯一缺点是莫名其妙地爱上了袁紫衣,这种败笔后来在
张无忌身上也未能避免。由于袁紫衣这一人物写得不伦不类,致使《飞狐
外传》大伤元气, 故此书只能排在金庸小说“ 七上” 之末位。
《神雕侠侣》
和《飞狐外传》同时创作的《神雕侠侣》,比《飞狐外传》有更明
显的优点。
《神雕侠侣》的主题是一个“情”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
生死相许?”这说明金庸小说除了表现传统武侠小说“忠奸”、“恩仇”
的主题外又有了新的变化。金庸塑造了社会叛逆杨过与任情而为的小龙女
(武侠世界中的两大艺术典型),并通过杨过与郭靖的矛盾冲突,去表现
社会与人的本性的不可调和。就主题而言,此书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
但我以为,在“射雕三部曲”中,它还排在最末。它既没有写出《射
雕英雄传》中气势宏伟的场面,其人物典型也不如《倚天屠龙记》那么丰
富多彩。它的弱点还在于写几次战争都有点松散,其中的主角杨过与小龙
女,也不十分可爱。书中的配角如郭靖、黄蓉,失去了在《射雕英雄传》
中的魅力。令人难忘的郭襄又出场太晚。只有她姐姐郭芙尚不失为成功的
艺术典型,虽然她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女人。
《神雕侠侣》在金庸小说中排名第六。
《射雕英雄传》
金庸小说在大陆掀起狂澜,首先要归功于《射雕英雄传》的魅力。
这部书据说在大陆印了八十万册,至今犹令无数读者争相传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