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第18章


有些青年看了电视片后说: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课本不把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呢。
    在法国,在这个电视片连续播映的几个晚上,电影院和咖啡馆的营业顿时清淡许多,电视收看率也达到了空前的纪录。欧洲其他各国也相继播映这个电视片,同时还竞相翻译和出版了《大屠杀》小说和电视剧本。
    《大屠杀》是一部主题严肃、值得一读的好书。它的血泪控诉激发起我们对法西斯敌寇无比的憎恨,使我们对法西斯的反动本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曼氏兄弟》(The  Brothers  Mann,The  Lives  of  Heinrich  and    Tho-mas  Mann,1871—1950,1875—1955),奈杰尔·汉密尔顿著,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422页,16.95美元。
    当代杰出的德国作家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是一对彼此在感情上紧密相连而在政治和艺术上又相迥异的兄弟。哥哥亨利希是一个在文体和政治信仰上的激进现代派,而弟弟托马斯早期则是一个在这两个领域的保守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俩居于相对的营垒。亨利希发表了一篇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政治性的战斗文章《左拉论》,使他俩的关系疏远了,并促使托马斯写出一篇辩护文章《一个不问政治的人的观察》,认为亨利希所表示的对民主的信念是对祖国的背叛。这场在文学和政治上以及兄弟之间的著名论争,持续甚久,直到德意志帝国倾覆、魏玛共和国诞生时才算缓和下来。托马斯后来转变为坚定的共和派,最后离开纳粹德国,移居美国。亨利希所写的众多书籍和报刊文章,成为三十年代德国反法西斯主义的最雄辩的见证;他在1941年也赴美和他弟弟会合,1950年在那里逝世。
    二次世战期间,托马斯·曼渐渐成为名流,是罗斯福总统的朋友,成功地出版了他的篇幅浩瀚的四部曲《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并被赞扬为一位为西方民主呼吁的主要小说家和文学代言人。但是,五十年代初,他对战后美国麦卡锡主义兴起的政治气候产生了反感,从而使他对美国的幻想破灭,又回到欧洲,定居在瑞士,1955年病逝。
    这部第一次用英文写的曼氏兄弟传详尽分析了这两位知名的兄弟作家所处的那一时代的文学、社会和政治背景,书后并附有他们的著作年表。菲利甫·汤因比在《伦敦观察家》上评论此书时说,“写一部情节相互交错而又相互结合的曼氏兄弟传,真是个好主意……这哥俩属于欧洲文学最后的伟大而不朽的作家行列,从早期就开始社会活动,他们每一次在公众场合的发言都是一次政治行动,因此这本传记对于读者了解那一令人惊异而至今仍然谜一般的时期,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作者奈杰尔·汉密尔顿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1966年出版他的第一部作品《皇家格林威治》,现居住在北欧。
     
    《再见吧,非美利坚》(James  Aldr-idge:Goodbye  Un-America),杰姆斯·阿尔德里奇著,英国米契尔·约塞夫出版社1979年版,160页。
    这部小说是当年写《外交家》而出名的澳大利亚作家的新作,其中描绘了两个形成鲜明对照的美国人的生活。匹普·罗威尔是个贵族式的新英格兰人,而莱斯特·泰拉达则是一个出身低微的美国人。两人都强烈追求一个意志坚强而性格古怪的女人。这两个男人喜好辩论,都对政治极感兴趣,起先是新闻记者,后成为罗斯福总统的顾问;两人尽管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有分歧的看法,但友谊看来是相当巩固的。接着,在麦卡锡时代,泰拉达为了掩饰自己过去曾是共产党人这段经历而出卖了罗威尔。罗威尔被列入黑名单,他的妻子抛弃了他而投入泰拉达的怀抱。罗威尔几乎一文不名,流亡到巴黎,但不幸的遭遇却增强了他的个性,在他最后面对他的妻子和泰拉达时却显然占了上峰。《英国书籍新闻》1979年第5期评论此书时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小说,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个人不纯的动机。        
     
    《上海》(William  Marshall  Shang-hai),威廉·马夏尔著,英国哈米希·哈米尔顿出版公司1979年版,241页。
    这部小说的情节发生在1941年前的上海公共租界里。当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包围租界,正等待东京一声令下就开进去。小说中的主人公包括警察局里的一名心胸狭隘的英国助理专员,他的妻子正在追逐他部下的一名英国警官。另外是一个私贩枪枝给国民党官方而谋利的美国流亡分子和一个法国天主教神甫。此外还有一个极端反对欧洲人的日本陆军上尉。《英国书籍新闻》1979年5月号介绍此书时说,“尽管小说的高潮没有摆脱那种追求情节奇异的气氛,但它描绘一个在远东被围困的欧洲人社团和过去殖民主义者的风尚习俗等方面仍是令人信服而颇能吸引人的。小说中对当时的环境所作的详尽观察,只能出自一个具有第一手东方经验的人的手笔。”           
书讯
周福生/陈铮/崔文印/民/梅/玉澄
《美国短篇小说选》编者序
    一个选本总是许多因素凑成的。这个《美国短篇小说选》原是在文化大革命前计划的,等到一九七九年重新编选,却发现已有几个编得很好的同类选本出版在前,因此为了避免重复,有几篇名作不得不放弃;篇幅的限制也使我们不得不把另外几篇割爱。从正面来说,我们要求所选小说以美国为背景,即使写美国人在国外,也要有助于加深读者对美国现实的了解。由于此书的出版者是面向广大青年读者的,我们也设法多选了几篇题材与青少年有关的。所选篇目古今都有,然而以今为主,各种主要流派都略备一格,而每篇本身则或是内容有较大意义,或是艺术上有特点,若干篇目则是两者并具。篇目的排列大致根据作品内容所涉及的时代先后,而不只看作者的生卒年月。译文多数是第一次或重新译出的,这可能也带来一点新鲜气息。每篇前言则是编者个人的读后感,只是供读者参考的。关于作者生平,后面附有一个十分简要的专栏。
    把这个选本的全部篇目重读一过,我们第一个感想是:美国短篇小说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园地。这里有一些物质的原因,例如在美国,登载短篇小说的杂志多,读者多,奖金多,选本多;一般性的杂志如《大西洋月刊》、《纽约人》都以精选短篇小说出名,就连上层知识分子读的季刊如《西旺尼评论》、《党人评论》也登短篇小说。也有历史的、环境的原因,如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大批白人涌向西部去淘金,去拓荒,就在旅途上营火旁或小镇酒店里的互相闲扯中,产生了所谓边境故事,其中既有幽默,又有夸张和恶作剧,勃莱特·哈特和马克·吐温的最初小说就是在那个环境中出世的。不论是什么原因,至今美国写短篇小说的作家特别多,除了许多以写长篇小说出名的大作家也常写短篇小说之外,还有一批专门擅长写短篇小说的作家,包括好几个女作家,如凯瑟林·安·波特,薇拉·凯瑟,尤多拉·威尔蒂——不知怎的,她们虽也各自写了几部长篇,却总不如她们的短篇精彩。成为美国文学里重要力量的黑人作家和犹太作家也都在短篇小说上有建树,单拿我们这个集子里所选的来说,前者如休士、赖特、鲍尔温,后者如马拉默德、辛格,都是写得很出色的。近年来又风行科学幻想小说,这当中也有文学价值较高的,如雷·布雷德伯里等人就是很有文采的。
    大致说来,从十九世纪到现在的欧美文坛上,短篇小说写得出色的主要是三个国家:以莫泊桑传统著称的法国,以契可夫传统为特色的俄国,然后就是美国,而以美国为最有活力。英国作家毛姆曾说:“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象美国那样殷勤地培养短篇小说,也没有任何别的地方象美国那样专心致志地钻研短篇小说的写作方法、技巧和发展可能性。……不止一次,美国短篇小说深刻地影响了别的国家短篇小说的写作实践。”(《说故事的人》序)毛姆本人也是写短篇小说的名手,他这里说的是内行话。值得注意的是:他没有特别提到他自己的国家英国的短篇小说。
    美国作家从头就有题材可写——他们生活在一个与欧洲不同的,有新的政治、社会观念的国家里,而且资本主义经济在大步发展,疆土也在大块大块地扩充,这当中有苦干,有开拓精神,也有理想与现实的重大矛盾,有残酷的剥削,有对印第安人、黑人、墨西哥人的骇人罪行,小说作家是不愁没有材料的。然而建国之初的若干年内,他们在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上却处在英国文学传统的严重影响之下,摆脱不开。欧文、霍桑、坡等人都有新的题材,甚至扩充了短篇小说的领域(如霍桑之运用“寓言”,坡之创建侦探小说),但是写法都如英国作家,语言都有较重的书卷气,叙述部分的句子都显得冗长,没有代表美国精神的独特风格。马克·吐温之可贵,在于他打破了这个局面,用西部地区的群众幽默、充满美国俚语的口语体、特殊的说故事方式闯出一条新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