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60章


李鸿章与清廷的 
态度之所以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清廷所考虑和争取的是维护王朝的体 面,而统治层中的主要舆论,社会各界高涨的抗战热情,都支持了这种心理 
需要。但李鸿章所着眼的却是敌我力量对比。他深知与法国的坚船利炮相比, 中国兵单饷匮,而北洋海军又处于初创阶段,劣不敌优。而法国方面,在进 
行战争压迫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诱和的尝试。10 月初正当法军对台湾和北越 发动猛烈进攻、中国军民顽强抵抗之际,李鸿章却与法国领事林椿密谋和议, 
德璀琳也积极插手调停活动。当时伺机排斥李鸿章、德璀琳,力图包揽对法 交涉的赫德认为,“李鸿章和德璀琳的声望和信用已受到威胁,他们所企求 
的是使天津条约毫无保留地被接受,这使茹费理和福禄诺很高兴,引导法国 以为李是他们的盟友,但另一方面这使中国不愿意谈判,或提出困难的条件 
来对付”。他看出清廷的心态是:“要和平,但不肯‘丢脸’要和平。不幸 的是这里所认为‘丢脸’的,倒并不是丧失事物的实质,而是丢掉他的虚名。”
①基于这种认识,赫德提出一个既维护法国侵略权益、又照顾清廷“体面”的 折衷方案。清廷表示接受,但法国却于 1885 年 1 月 7 
日予以拒绝。就在这一 天,赫德指令金登干去巴黎,表面上是去同法国政府直接商谈 1884 年 10 月 
在台湾被法军扣留的中国海关供应船“飞虎号”的释放问题,实际上是开辟 与茹费理直接联系的渠道,以包揽中法议和。赫德这次的确成功了,他告诉 
金登干:“我把事情全抓在我手里,并尽量保守秘密,连李鸿章都不知道实 情,而且设法碰到它”,“连总理衙门方面我也不敢把每一件事都告诉他们”
①。尽管李鸿章并不情愿被排斥于局外,企图插手干预,但因没有得到清廷的 支持而落空。在和议基本达成,《中法停战条件》签字的前夕,赫德致函金
②  转引自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第 163—164 页。
③  《陈会办致译署》,《李鸿章全集》(一),电稿一,第 225 页。
①  《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第 176—178 页。
①  《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第 183—184 页。
登干说:“李鸿章在这三个星期内特别不老实,虽然皇帝命令他与伊藤博文 伯爵(日本为朝鲜事件派来的特使)谈判, 并且要他撇开法国问题,但是他 
却多管闲事——他并没有接到叫他这样做的命令。衙门——特别是新王爷—
—在我们直接去找茹费理以后,坚决地支持了我??我盼望我们是接近结束 了。”②清廷所以支持赫德主办与法议和,而排斥李鸿章干预其事,一则是对 
李鸿章在中法交涉中的表现不满和失望;二则中日关于朝鲜问题交涉确需有 人主办;三则似乎是接受以往“厨子太多打翻了汤”的教训,企图专用赫德 
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物,以便借助英国政府调停,促使和议成功。清 廷之所以急于议和,一则因为战局渐渐向有利于法国方面转化,法军在中越 
陆路战场取得明显优势,占领谅山并一度攻陷镇南关,法军又加紧在中国沿 海进行骚扰,而中国财政拮据,军需不支,不得不屡借外债;二则因为日本 
利用朝鲜开化党人发动甲申政变,插手朝鲜问题,与法国的侵华战争遥为呼 应,增加了对中国的压力。法国政府这时也想乘胜讲和,以保证自己在和议 中的有利地位。
但是就在基本达成巴黎和议的时候,1885 年 3 月下旬,中国军队连续取 得镇南关——谅山大捷和临洮大捷,战局大变,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场上的主 
动权。法国由于军事失败引起政治危机,茹费理内阁倒台。可是就在这种有 利形势下,金登干却得到清廷认可,与法方代表于 4 月 4 日在巴黎签订了《中 
法停战条件》,大旨为:双方遵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双方停战,法国 解除对台湾的封锁;双方派代表在天津或北京议订条约细目和撤兵日期。中 
国在军事胜利的形势下仍然作出如此巨大的妥协让步,甚至连法国当局都惊 呼“简直不能想象”。停战协定签字后,清廷立即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 
国。前线爱国将士“拔剑斫地,恨恨连声”①。而清廷却以所谓“乘胜即收” 来替自己对外妥协辩护,压制前线爱国将士的抗敌愿望。
按照《中法停战条件》的规定,双方要议定正式和约。法国新政府任命 巴德诺为全权代表,清廷则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但事实上,有关中法 
正式条约的谈判主要是在巴黎而不是在天津进行的,主要谈判者是金登干(在 赫德指使下)和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副司长戈可当,而不是李鸿章与巴德诺。 
具体的程序是:法国把自己所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金登干,金登干电告赫德, 赫德递交总理衙门;清廷就这个条约草案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其间曾征求 
李鸿章的意见),经赫德交给金登干在巴黎与法国谈判,每当双方就某几款 取得协议后,才由中法政府把这几款分别交给李鸿章和巴德诺,由他们就细 
节和约文加以核对。所以,他们在天津的工作基本上只是“督同中外翻译官, 详确考究,讲解文义”而已。李鸿章自己也明确说过:“款议始终由内主持, 
专倚二赤(指赫德),虽予全权,不过奉文画诺”②。所谓“由内主持”,系 指由慈禧决策。正如赫德所说的:“在这次谈判中,每一项提议都是事先经 
过太后亲自主持考虑和批准,她很勇敢,力排反对之议,主张和平,且在谅 山胜利群议主战之时,仍愿忠实履行谈判已取得的协议。”①条约草案是由法 
国方面拟出的,清廷认为“无甚为难”,基本上可以接受,所争议的主要是
②  《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第 184 页。
①  胡传剑:《盾墨留芳》,《中法战争》,第 3 册,第 602 页。
②  《李中堂来电》,《中法战争》,第 4 册,第 498 页。
①  《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第 130 页。
在关系自己所谓“威望体面”的虚文上,如翁同龢所说,“不过皮毛耳”。 这样,李鸿章在长达一个多月的谈判中,也就囿于清廷既定的框框之中,很 
少接触实质性问题。6 月 9 日李鸿章和巴德诺在正式和约即《中法会订越南 条约》(亦称《中法新约》、《李巴条约》)上签字。该约的主要内容是: 
越南境内听任法国“自行弭乱安抚”,中国“不派兵前赴北圻”,不干预法 越间已定和将定之条约,从而使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界 
地区向法国开放通商,指定保胜以上、谅山以北两处为通商处所,法国在此 享有和其他通商各口相同的权利,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纳税“照现 
在通行税则较减”,从而使法国取得了在我国西南通商的特权;日后中国修 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从而使法国夺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 
而中国所得到的,只不过是“至中越往来”“必不致有碍中国威望体面”的 虚文。这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法战争以“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的局面告终。
六「一生事业扫地无余」
“能柔朝鲜而不能折日本”
清流健将张佩纶对李鸿章说:“能柔朝鲜而不能折日本,非盟主也。”①
李鸿章在朝鲜和日本问题上所扮演的正是这类角色。 朝鲜是一个较小的国家,但战略地位却极重要。朝鲜由于封建制度和李
氏王朝的统治,长期陷于贫困和衰弱的状态中。中朝国境毗连,两国人民自 古以来建立了深厚友谊,但清朝封建统治者却对朝鲜维持着中国和越南那样 
的宗主藩属关系。19 世纪 70 年代后,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列强竟相插足朝鲜,朝鲜成为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的焦点之一。时人指出:
“各国之图中国者,无不图先占朝鲜。彼以为朝鲜得,而中国之左臂断,进 可以制东三省而摇我根本,退可以屯兵积聚观时而动,而中国在其股掌之 
上。”①日本利用同朝鲜地理上的邻接,和其他列强远隔的便利条件,成为侵 犯朝鲜的急先锋。早在谈判和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期间,李鸿章就发现日 
本觊觎朝鲜的野心,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他坚持在条规中列上“所 属邦土不可侵越”条款,“隐为朝鲜等国预留地步”;并多次告诫日本对朝 
鲜应“释衅修好”。1873 年来华换约的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以朝贺同治皇帝
“大婚亲政”为由,进京呈递国书,特派柳原询问总署大臣毛昶熙:“朝鲜 诸凡政令是否由该国自主?中国向不过问?”毛昶熙等答复说:“中国对于 
朝鲜,虽与册封及正朔,然其内治与和战,皆朝鲜自主,与中国无关。”② 狡猾的柳原默不置辩。副岛返国路经天津,李鸿章劝日本接受丰臣秀吉征韩 
失败的教训,对朝鲜应“释衅修好”,“若用武强逼断无能相和好之理”。 副岛假意表示:“君言诚是,鄙意亦只欲如此办理”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