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第6章


  这在佛教而言,极其重要,信仰佛教,必须是信仰佛法僧的三宝。信佛而不信法,那是
盲目的迷信,无从得到实际的利益;信佛与法而不信僧,那就没有接触佛法的机会,也没有
示范性的人格可学习模仿。尤其是在佛陀入灭之后,众生的信佛和学法,必须仰赖僧宝的传
授和引导;即使佛陀住世的时代,释尊为了强调僧宝的重要,也说他是佛陀,但他也在僧
中。可见,虽是佛陀,也是以僧中一员的立场,与众生接触教化,亦以平等的观念,参加僧
中生活。因此,信仰佛教,名为「归依三宝」。进入佛门之后的人,每天必修的功课,至少
要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遍。这是要求我们,时时不忘自己是三宝的弟子,应
当照著三宝的教训,作为待人接物的处世方针。
四、佛陀的教化工作
  传道的开始
  佛陀初转法轮,是在鹿野苑向五位苦行者,说了解脱法门,允许他们成为弟子,并称
「善来比丘」,他们便成了自然得戒的比丘弟子。在此五人之中,以阿若乔陈如的悟性最
快,听了佛陀的教法之后,随即证到了阿罗汉果,其他四人,也在不久之间,证了阿罗汉
果。
  度了五位比丘之后,接著又在波罗奈斯的近郊,开始了佛陀的公开教化。那是由于一位
出身高贵的青年,耶舍(yas"a)的从佛入道,他的亲友数十人,也加入了佛教的僧团。满慈
子(Purna-maitrayaniputra)、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等人,也于先后舍离外道,进入
了佛法。他们在鹿野苑中,度过了第一个雨季的安居生活,也就是在五个月之后,包括几位
在家弟子,已达六十人之多。而且,佛教的僧团之中,固然欢迎高等阶级的婆罗门族,同时
也欢迎最下级的贱民出家。在听法之时的位次尊卑,是依出家的先后,不依在俗的种族阶
级,也不依年岁的老幼。
  可是,佛的教法,不限于佛陀来宣说,而是更盼佛的弟子们,将各自所闻所知所见的佛
教法门,向广大的人间社会,作普遍和深入的阐扬。故在第一个雨季的安居生活终了,佛陀
便对弟子们说:「比丘们!我已脱离了人天的一切束缚;你们也是一样。比丘们!为了许多
人们的幸福和利益,去游行吧。不要两个人走在一起。说出你们已闻的胜法,开示清净的生
活。若不闻法,就此死灭;若得闻法,虽为悟者,亦入于世。」
  因为这些比丘,几乎绝大多数,是婆罗门教的教徒出身,多已有了宗教知识和宗教经验
的基础,故在经过佛陀于五个月的时间,予以开导和训示之后,即能负起各别弘扬佛教的使
命。
  佛陀遣发了弟子们,分别到四方去传道之后,他自己则到了优娄频罗村(Uruvela-
senani),化度了拜火的外道优娄频罗迦叶(Uruvela-kassapa),和他的两个弟弟那提迦叶
(Nadi-kassapa)伽耶迦叶(Gaya-Kas"yapa),以及他们三人的弟子,共计一千人。
  根据佛典记载,释尊出家之后,尚未进入苦行林之前,曾去摩揭陀(Magadha)国,见了
频毗娑罗(Bimbisara)王,王愿以一半的国土赠送给释迦太子,劝他不要出家,但被婉拒
了,王即提出请求,希望释尊于成道之后,再来度他。因此,为了实践当时的诺言,佛陀于
化度三位迦叶之后,便率同他们到了摩揭陀国的国都王舍城(Rajagrha),住于城郊竹林里。
由于佛陀化度了当时颇负盛望的三迦叶,没有多久,对于佛陀的赞颂之声,便传遍了整个的
王舍城。国王闻悉释尊已经成道,立即赶到竹林之中,听佛陀说法,大为欢喜,并于第二
天,邀请佛陀以及一千多位比丘,进入王宫应供。城郊的那片竹林,为迦兰陀(Kalanda)长
者所有,也受佛陀的感化,把它奉献出来,王即在此竹林之中,为佛及僧,建造了僧房,这
是佛教史上第一所有名的大道场。
  舍利弗与目犍连和大迦叶
  当时有一位诡辩学派的大修行家删□耶(Sanjaya)外道,也住于摩揭陀国,有一天,他
的大弟子舍利弗(S"ariputra),在王舍城的街上托钵之时,见到了佛教的比丘阿说示,发现
了阿说示的仪态,是那样地明朗和愉快,使他呆住了。因而上前探问:「朋友啊!你的相貌
如此地明朗轻快,你的面色又是如此的澄澈明净。
  朋友啊!你是跟谁出家的呢?谁又是你的老师呢?你是遵奉著谁的教理呢?」
  阿说示的回答是很诚恳的:「我的老师是佛陀,但因我是初学新参,要我说明佛陀的教
理,实在很难。尽其所能,也只能理解到一个精要而已。」
  终于应了舍利弗的要求,阿说示即将使他能够如此明朗轻快的佛陀教义,作了扼要的说
明:「一切事物的发生皆有其原因,最胜者则教我们,如何地次第减除这事物及其发生的原
因。这是伟大的沙门(佛陀)教理。」
  舍利弗听了这种「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佛法之后,立即悟到了佛法的中心思
想,是说一切事物唯从因缘所生,必以因缘而灭。这是他从未听过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
立即感到,他已找到了追求已久的东西,仅此两句,已使他非常受用了。因此他对阿说示
说:「教理仅是如此的简单,你已因此而进入了没有苦恼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多少万世也不
易见到的。」
  当时在删□耶外道座下的优秀学者,除了舍利弗,尚有一位摩诃目犍连
(Mahamaudgalyayana)。此人由于目连救母的故事,一再地被中国民间用各种方式普遍地流
传。因此,在中国民间,已是家谕户晓的传奇的佛教人物。实际上大目犍连是他的姓,名叫
拘律陀(Kolita)。他在投师之后的七日之间,便尽得删□耶的一切学问,虽被提升为教授,
领导二百五十人,但仍未能解脱生死之苦趣,所以和同门的舍利弗相约,不论谁先得到善
师,均当互相启告。故当舍利弗由阿说示处,得到佛陀所示「诸法无我」的缘生思想之后,
便告诉了他。于是和舍利弗各自率领了二百五十人,归投到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佛陀座下。
历经一个月的修行,即证了阿罗汉果。
  后来,舍利弗是佛家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大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乃是初期佛教教团之
中,最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弟子。
  在佛灭之后,继续领导教团,召集长老会议,整理编集佛陀遗教的大功臣,则为佛陀座
下苦行第一的摩诃迦叶(Mahakas"yapa)。此人在未曾遇佛之前,早已出家修行。虽曾结婚
十二年,却与妻子相约,共修净行,不好五欲之乐,一旦父母谢世,便剃发出家了。后来在
王舍城至那荼村之间的多子塔处(Bahuputraka-caitya),遇到了佛陀,听了佛的开示,这位
自负而已受到王舍城的许多人所敬仰的大迦叶,便投入了佛教的僧团,八天之后,即证了阿
罗汉果。他一生不用好的衣著,不受美食,少欲知足,常修苦行。
  我们在佛经中,常见的所谓「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的佛教僧团,到了此
时,大致已经形成了。
  佛陀的还乡
  释尊成道之后第五年,应其父王之召,由王舍城回到了他的祖国迦毗罗卫。
  佛陀将要回国之先,这个令人惊喜的消息,很快地传遍出来,父王、姨母、妃子,以及
佛的儿子罗※罗等,都在等待著释尊返回王宫。可是,此时的释尊,已是佛陀,已是僧团中
的一个成员,所以没有回到王宫,而是和大群的比丘们,一同住在近城的森林里。净饭王便
和他的侍从们,来到林中那特地为佛陀建筑的尼拘律(Nigrodharama)园精舍,见了佛陀,同
时也见到了佛陀座下的许多比丘,披著极为褴褛的袈裟,剃光了须发,所以颇感不忍,到了
第二天朝晨,佛陀依照惯例,外出托钵乞食,向街上的人家,沿门托化。此事又被传到了净
饭王的耳中,于是急忙地来找佛陀,他说:「我的孩子啊,你为何要像乞丐那样,向人乞化
呢?你实在辱没我了!」
  佛陀的回答是:「大王啊!这是我的祖先的遗规呀!」仅是这样的解释,净饭王是不会
理解的,因此佛陀又说:「我们出身的王族和士族,如今当然尚未沦落到要做乞丐的地
步。」佛陀接著作了一个微笑,又说:「您和您的王族,的确应以荣誉为首。可是,我的祖
先,是过去的诸佛,与我的所作是相同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