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第7章



  因为此时的释尊,已不是释迦族的太子,乃是一位以救济全体众生为职志的人天导师,
不宜再受王族观念的限制,当以教团的规律为依准了。至于托钵的生活方式,乃是印度当时
所有各种沙门团的共同形态。因为出家舍家,身无长物,亦无定居之处,仅以遮身及御寒之
用的披衣,以及用来托化食物的钵盂随身。目的是摆下了一切的名利物欲,专心于道业的修
持。
  再说,就在那天,释尊为了会见以前的妃子耶输陀罗,由两位弟子的陪伴之下,到了王
宫。耶输陀罗见到披著乞丐衣(袈裟)的释尊,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扑倒在释尊之
前,抱住释尊的双膝,呜呜地哭泣。此时的释尊,扶起了耶输陀罗,给予安慰,用亲切的语
言,向她宣说了佛陀的教法。那一番话,在她心中,深深地留下了佛陀的慈悲,因此,当他
离开佛陀以后,她便替小王子罗侯罗,穿起了华丽的服装,来见释尊。这位少年,受了母亲
的指导,见到佛陀,便问:「父王啊!我于何时能成为国王,承袭释迦族的王位呢?请您给
我继承吧!」佛陀听了此语,便牵了罗侯罗的手,离开王城,把这少年带到了他和他的弟子
们所住的尼拘律园,并且向他说:「你希望继承的东西,那不是永恒的,而且是引发苦恼的
东西;这样的继承,我早已不能给你了。但是,我在菩提树下所得的诸宝,可以成为你的东
西,那是能让你永远继承的。」因此,便把这位少年王子,交给了舍利弗,成了僧团中最早
的沙弥(S"ramaneraka)。
  这次释尊回国,在俗情的观点上说,固是省亲性质,但在佛陀的立场而言,乃是用佛法
度了释迦族的人。他的父王于闻法之后,即得「法眼净」的初果见道,也就是说,虽未立证
阿罗汉果,解脱生死苦患,但已解脱在望,涅盘可期了。宫人也多受了戒法,并且还度了摩
诃婆□波提所生的异母弟难陀(Nanda)等人出家。
  因此,在这一共七天的归省期中,感化的显著成果,是使佛教的僧团,增加了许多位由
释迦王族来出家的弟子们,其中有名的就是阿那律(Aniruddha)、阿难陀(Ananda)、金毗罗
(Kumbhira),以及后来与佛陀争取领导权的提婆达多(Devadatta)等人的追随出家,为王子
们理发的贱民优婆离(Upali),亦于此时赶来出家。
  后世传称的佛陀座下的十大弟子,除了解空第一的须菩提(Subhuti),似乎出家较晚之
外,其他九位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头陀(苦行)
  第一的大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说法第一的富楼那(Purnamaitrayaniputra满慈
子)、论义第一的迦旃延、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密行第一的罗侯罗,均已出现了。
  佛陀的行止
  释尊于成道之后,直到入灭为止,大约有四十五年的岁月,每年除了四个月的雨季,和
常随的弟子们在某信徒的家里,或在某长者所建赠的精舍、林地、庄园之中,安居度过之
外。平均每年有八个月的时间,从事于游化人间的工作。经常由村至村,由城至城,由此国
到彼国,在许多弟子的伴同之下,到处宣化佛的教法,往往是用浅近的比喻和生动的民间故
事,作为宣扬佛法的方便。
  佛陀时代,有名的居所,除了前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尚有舍卫城(Savatthi)附近的只
园精舍,亦名只树给孤独园(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这地方,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极其重要,佛陀的许多经典的说出,与这两处有关,因为场所广大,便于容纳多数的听众和
出家人的住宿,所以在许多佛经的开卷之时,即说明当时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或舍卫城
的只园精舍所说。王舍城是摩竭陀国(Magadha)的首都,舍卫城是□萨罗(Kosala)国的首
都,这两个国家,正是恒河流域印度新文化的中心,比起释迦族的迦毗罗卫,也都是大国和
强国。
  说起只园精舍的因缘,非常富有诗意。据说,当佛陀带著来自释迦王族的新弟子们,回
到王舍城之后,即有一位当地的富豪,恭请佛陀及其弟子们,到他家里应供吃饭,恰巧于前
一天的下午,这位富豪有位亲戚,名叫须达多(Sudatta),特别自舍卫城来访,见到这个富
豪的全家上下,都在忙碌非常,一问之下,始知是为准备迎请佛陀应供。当他听到「佛陀」
的尊号之时,感到惊喜不已,即说:「佛陀的名字都不容易听到,何况能够见到佛陀并且礼
敬佛陀,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因此,等不及第二天天明,须达多便迳自前往佛陀的住处
求见,那晚的佛陀,是在塞林(Sitavana)中静坐,那是林葬的墓地,人死之后,弃尸于此,
任鸟兽□食的林地。虽在极端的恐怖心理之下,须达多还是鼓足了勇气,走进了阴森的寒
林,拜见了佛陀,亲闻了佛法,成了虔诚的在家弟子。因他乃是舍卫城的首富,故请佛陀到
西北方的舍卫城去弘法。他在回国的途中,凡是遇到了熟人,就劝他们共同发心,建一座精
舍,供养佛陀和佛的比丘弟子。由于他的交游广阔,并且受到许多人的尊敬,颇收一言九鼎
之效,一边劝说,一边著手建造精舍的工程。
  再说建造精舍的处所,当他回到舍卫城后,看了很多地方,均不理想,唯有只多(Jeta)
太子的私人游园最合适,所以投金五十四亿,买下了地皮,另由只多太子献出园中的树木,
故名只多林(Jetavana)。须达多乐善好施,周济孤独,号为给孤独长者。由两者的功德所
成,故称只树给孤独园。当在只园精舍的建筑工程进行之际,佛陀首先派了舍利弗前往,负
起监督任务。这所精舍占地达八十顷,长一千六百英尺,宽四百五十英尺。约一万九千一百
七十坪,建有十六大重阁,六十窟屋,六十四院,窟外的别房住屋千二百处,各别集众打犍
锥处百二十所。
  由此看来,这是多么雄伟的大寺院了。住于舍卫城的□萨罗国王波斯匿(Prasenajit)
王,当佛陀到了只园精舍之后,也常喜前往访问听法,成了三宝的拥护者。
  从此之后的释迦世尊,便经常往返于东南的王舍城和西北的舍卫城之间,佛教的教化活
动,也即以此约六百公里直径的范围为中心。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何谓根本教义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
这样的思想,佛教的悟道,便是开发了自有地球的人类历史以来,从未发现过的真理,这个
真理,便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存在及其变迁的原理,明乎其中的道理之后,便可循著此一道理
的轨迹,走向超脱的境界。
  所以,当释迦世尊成道之后,最初说出的教法,即是从其大觉智慧之中流露出来的根本
教义。但是,佛陀在世,一共度过了四十多年的传道生涯,在此漫长的岁月之中,他遇到了
各式各样的个人和群众,也经历了好多文化背景和风俗语言并不相同的环境,为了适应各种
不同的对象,便以种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宣说他的教法。然而,宣说的角度和方式虽有不
同,却是为了同一个原则,站在同一个基础,那便是佛陀的根本教义。
  印度宗教的梵天和人类
  在佛陀以前的印度宗教,认为宇宙万物均系梵天所生,在祭师阶级的婆罗门,优势独占
的情形下,又将人类的产生,分为四个等级:由梵天的头上生出职业的宗教师婆罗门族,由
肩上生出武士及王者阶级的刹帝利族,由腿上生出农工及商业阶级的吠舍族,由足上生出奴
隶贱民阶级的首陀罗族。此系出于四吠陀(Veda)中最早出现的梨俱吠陀(Rg-veda)所收的<
原人歌>,这也就是说,人类,由于神的造作,有始以来就是不平等的;人类唯有畏神和敬
神,并向神献祭之外,不可能自行解决任何问题。尤其对于被征服的奴隶阶级,称为「一生
族」,他们没有信奉宗教的权利,被置于神的眷顾之外,当他们死了之后,再没有转生的机
会。
  至于其他三种阶级,称为「再生族」,同在神的眷顾之下,尚有死后再生的权利;这种
不平等的宗教思想,虽然指出了宇宙的起源和人间的现象,但却无以证明它的真实性和合理
性。
  佛陀的教法──四圣谛
  佛陀的教法如何呢?不用说,佛陀是经过了印度原有宗教思想的薰染,而再予以审察的
结果,开出了新鲜合理而伟大的智慧之花,那便是以「四圣谛」
  (catursatya)──四种转凡夫为圣人的真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