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第5章


那棵树的切枝,迄今依旧长在伽耶佛塔的
附近,另一株切枝则于西元前第三世纪时,由印度名王阿育王(As"oka)的女儿,带到锡兰移
植,至今仍然活在锡兰岛的前首都阿奴罗达波罗(Anuradhapura)。不论在伽耶的或锡兰的两
株菩提树的分身,均被朝圣的信徒们,视为圣物,当作参拜佛迹的重要对象。其实这是一种
无花果树,植物学者把它叫做Ficus Religiosa(宗教无花果),大概也是由于佛陀在这树
下成道的原因吧!
  乔达摩在这棵菩提树下,宴坐冥想了四十九日,以其奋勇精进的精神,克服了身心内外
的一切魔障,遂于十二月八日之夜,达到了冥想的最高境域,开了智慧,真正的认识了宇宙
的真理,明白解脱众生轮回之苦的方法。汉译佛典说那天是阴历十二月初八日,依照现代学
者的通说,乃是西元前523年阳历五月的月圆日之夜。
  但是,他在这四十九日之中,接受了各种生理、心理及自然界的冲刺和考验。当他正要
摆下一切人间的欲望之时,欲望的火焰却更旺更盛起来;他对那些迷恋的情爱,生存和悦乐
的渴望与回忆,必须要用坚定的信念来与之战斗。那些东西,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求上进的
根源,但也均系苦难的泉源。因此,人若到了将要和这些东西告别的关头,它们便会猛烈地
在心中浮现出来,荣誉、名声、权力、财富、爱情、家族生活的乐趣,以及来自周遭的宠爱
等等,一切的喜乐和欢悦的诱惑之相,全部涌现在眼前。这种景象,使他感到困惑;可是,
终于在智慧的决断之下,突破了人类的最后弱点,战胜了身心的魔障,也克服了自身的障
害,登上了人类智慧和人格的极峰,完成了究竟无上的佛果。他的心境,从波涛汹涌的状
态,进入了平静如镜的状态;从此之后,永无波浪,也没有涟漪,唯是一片深广无边与澄澈
清凉,容受一切,包举万类,而又丝毫不受他物的骚扰。
  此在佛教的圣典之中,是用优美的文艺笔触,把它描写出来。说是天魔波旬
(Mara,papiyan),恐惧乔答摩即将成佛,当他成佛之后,魔宫的子孙便会减少,所以来到正
在进入深定之中的乔答摩之前,向他提出了诱惑的条件,如果放弃成佛,即可使他成为支配
世界的伟大国王。事实上,当他初出生时,就有一位特来看相的仙人预言,悉达多太子如不
出家成佛,必可成为支配全世界的转轮圣王;此时的乔答摩当然不会为天魔的说辞所动。天
魔接著召集他的军马,用大自然的破坏力,向乔答摩的宴坐之处,施行疯狂的袭击。人类遇
到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变之际,就会感到自身的渺小,生起怯弱之心,祈求神灵的保佑。天魔
波旬了解人性的弱点,所以在震怒之下,发动了咙咙的巨雷大鸣、电光闪耀、摇动大地、山
崩土裂、降下豪雨,泛滥成灾、暴风吹袭、折木拔树、飞砂走石、卷袭而至。可是,无畏的
乔答摩,继续住于三昧之中,平静如常,不动声色。天然灾变所能造成的死亡恐怖,对于乔
答摩而言,丝毫不起作用。天魔见到利诱威胁,都不能使得乔答摩改变企求成佛的初衷。最
后便使出了最恶毒的武器,派遣了他的三个女儿,以美色和情欲来破坏乔答摩的定力,他的
三个女儿,名叫渴爱(Trsna)、憎恶(Aroti)、贪欲(Raga),她们的肤色不同,媚态各异,均
能极其诱惑之能事。当这三个魔女出现之际,周围的森林,也呈现出一片美妙的景色,衬托
著三个姿色动人,音声柔美,能歌善舞的魔女,她们个个甜言蜜语地向乔答摩挑逗。可是,
却被乔答摩的神力,把她们变成了丑妇。在不净观的观照之下,最可爱的美女,也和墓场的
腐尸没有什么不同。毕竟,让他战胜了恶魔的种种武器,震撼了魔宫,使得天魔波旬潜形逃
走了。
  成佛之后的释迦菩萨,即被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了的人),又被尊称为世尊、如
来、释迦牟尼或释尊(释迦族出身的圣者)等。
  佛陀的觉悟,究竟是什么呢?最主要的便是四圣谛和八正道。所谓四圣谛,便是遍及众
生界的苦恼,称为「苦谛」;这些苦恼的原因,称为「集谛」;若想解脱这些苦恼,便当断
绝苦脑的原因,称为「灭谛」;如何断绝苦恼的原因,则当修行正道,称为「道谛」。正道
的内容,共有八项,所以名为八正道。其实,佛陀的证道,即是证实了世间的忧、悲、生、
老、病、死、轮回等苦患,以及苦患的因由,灭除苦因的方法;灭除了苦因,便不再接受苦
果的生死,不生不死,即是永恒的、极乐的、真实的、绝对清净的涅盘(Nirvana)境界。
  鹿野苑初转法轮
  成道之后的佛陀,一切的龙(印度的Naga即是蛇形的神)、鸟等动物,都来向他献上
供物,他在初七日中,也未离开菩提树下,一边受用他在成道之后所得轻妙无可形容的法
乐,一边则在考虑:自己已经证得了难知难解的解脱之真理,这种寂静高深的真理,却唯有
贤者能够理解,应该向人宣说吗?一般的众生,只知耽欲、企欲、乐欲。像这样的世间道德
之构成的因果之连锁法则的缘起法,对于众生而言,最难理解。众生对于舍弃生的意志,征
服烦恼的欲望,走向解脱之道的教法,是不希望聆听的。如若将此教法说了出来,他人不能
理解的话,岂不唯生倦怠和对佛起嗔呢?
  他的这种考虑,确是世间的实际情况,但也正好是天魔之所喜欢的,所以天魔又来劝请
佛陀,既已成佛,应该立即进入无余涅盘,不要化度众生了。可是,佛陀不是逃避世间的
人,他是为了救济众生的轮回之苦而走到了成佛之路的人。
  因此,便开始了他的教化工作。据佛典中的记载,是应梵天之请,才使佛陀下了向人间
宣扬佛法的决心。
  请读者不必要求我来肯定或否定佛典之中类此的记载,是事实或寓意。站在宗教信仰的
立场,必然信为事实,而且在你信为事实的坚定信仰之中,自身也会体验到若干不可思议的
奇迹异象。假如你尚未入信的话,也不妨把它视作形象化或故事化了的寓意,以说明人类的
心绪,是在内外的矛盾之下,也有求取统一的要求。魔王代表了人类的丑恶面和烦恼相,梵
天代表了人类的善良面和清净相,这两幅众生相,均在佛陀的智慧照明之下,赤裸裸地显现
出来。
  佛陀在一念之间,下定了宣扬佛法的决心,而那一念便开出了世界史上的一大宗教的文
明。他最初教化的对象,便是伴他苦行六年,结果背弃而去的五位侍者,他们的名字是:阿
若憍陈如(Ajnata-kaundinya)、跋提(Bhaddiya)、婆波(vappa)、摩诃男(Mahanama)、阿说
示(Assaji)。这时候他们五人是在波罗奈斯(Varanasi)城附近的鹿野苑(Mrgadava)。如今该
地距离波罗奈斯市之北,从车站走去约十公里处,如叫萨尔奈特(Sarnath),自西元十三世
纪之后,经过回教徒及印度教徒的破坏,已面目全非,现在则再受到印度政府把它当作名胜
古迹而加以保护。
  佛陀到了鹿野苑,向这五人宣说了亲自所证的妙法,他们闻法之后,随即也证得了涅盘
境界。当然,他们的福德和智慧,无法和佛陀相比,所以证的是罗汉果(Arhat值得接受供
养恭敬的人)而不是佛果。这五位罗汉,初见佛陀前去,仍以不屑的态度相视,可是一看再
看之下,已发现佛陀的相貌威仪,高贵之中又充满了慈祥的吸引力,便身不由己地一齐跪拜
在佛陀的膝前,接受了佛陀的教法,成了佛陀座下最早的五位比丘(bhiksu破烦恼)弟子。
通常把这次说法,称为初转法轮。
  法轮(dharma-cakra),可以译作正法之轮。「轮」是一种兵器,也是印度传说之转轮圣
王的轮宝。据传说,当转轮圣王出世之时,轮宝自然出现在圣王之前,轮宝引导圣王转向全
世界,诸小国王,无不心悦诚服,故能兵不血刃而统一天下,实施轮王的仁政。这是古代印
度人向往天下和平的一种理想。释尊取作比喻,以亲自实证的佛法为轮宝,他以法中之王的
身分,转动正法之轮,行化天下,益利全世界的一切众生,并且,凡是法轮转动之处,一切
的邪恶思想,无不为其摧破。
  当佛陀以教法化度了五位比丘之时,便为佛教的主体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此所谓佛教的
主体,即是构成佛教的三大要素,总称之为「三宝」:彻悟了宇宙人生之真理的释迦世尊
「佛宝」;佛所亲证的成佛之道,是「法宝」;依佛法修行的出家弟子们,是「僧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