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

第69章


几经战斗,法国又被挤出意大利。
  1515年1月,富于冒险精神的弗朗西斯一世上台,决定重启战端,意大利战争进入第三阶段。同年9月,法军击败瑞士雇佣兵于马里尼亚诺,重占米兰。1516年,与教皇签订博洛尼亚协定,变法国教会为专制王权的支柱。1519年,西班牙王查理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五世,统治西班牙、德国、尼德兰和那不勒斯等广大地区,形成三面包围法国之势,双方的矛盾益趋激化。1521年5月,皇帝和教皇缔结同盟,共同反对法国。翌年4月,德军攻占米兰。接着,查理五世伙同英王亨利八世和弗朗西斯的对头波旁公爵三路攻打法国,企图予以支解。弗朗西斯率部直扑帕维亚,意在一举拿下米兰。1525年4月,法军防线被突破,弗朗西斯受伤被俘。1526年1月,双方缔结马德里和约:法国被迫放弃对米兰和那不勒斯的领土要求,承认勃艮第、普罗旺斯和多飞内独立,诺曼第、安茹、加斯科涅和歧恩归英国。法国被支解。然而,弗朗西斯获释后宣布和约无效,又与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教皇组成科涅克同盟(1526年5月),反对查理五世。1527年,德军攻陷罗马,恣意烧杀,许多艺术品付之一炬。1529年,双方签订康布累和约,法国又被挤出意大利。为反对查理五世,弗朗西斯支持德国新教诸侯的施马卡尔登同盟,甚至联合不信基督教的土耳其人,鼓动阿拉伯人在西地中海闹事。1544年,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法方被迫签订克雷皮和约,重申康布累和约有效。
  1547年弗朗西斯一世死,其子亨利二世继位(1547—1559年),意大利战争进入最后阶段。1552年1月,亨利与萨克森公爵莫里斯签订尚贝条约,共同反对查理五世。同年3月,法军攻占土尔、梅斯和凡尔登。1558年,两位国舅、洛林的吉斯公爵及其弟率领法军攻占卢森堡。
  连绵达65年之久的意大利战争使交战各方精疲力尽。1559年3月12日,亨利二世与西班牙王菲利浦二世签订卡托—堪布累济和约,正式结束意大利战争。和约规定:法国收复加莱,得到梅斯、土尔和凡尔登三个主教区,退出意大利;西班牙得到意大利大部地区,包括米兰、那不勒斯、西西里等。长期的战乱使意大利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衰落。查理五世的威信急剧下降,他的帝国在战争末期瓦解。法国战败后,国内矛盾加剧,爆发长期内战即雨格诺战争。
  宗教改革的开始
  百年战争末期,法国的王权日益强大。1438年,查理七世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宣布:根据巴塞尔宗教会议的决议①,宗教会议的权力高于教皇,有权任命包括主教在内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修道院长,除特殊情况外不向罗马缴纳上任年贡,任何未经初审的宗教案件不得上诉罗马。诏书虽未完全割断法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廷的人事、财政和司法权,向教会自主、即建立法国民族教会迈出重要的一步。
  1516年,弗朗西斯一世与教皇利奥十世签订博洛尼亚协定,取得任命法国高级神职人员的权力,但须经教皇批准,法国则部分恢复缴纳给罗马的上任年贡。法王往往推举亲信担任教会要职,或者把教职空起来占有其收益,实际控制了法国的教会和教产,使之变成专制王权的支柱。②所以,法国没有广泛开展宗教改革的条件。
  1512年,法国的人文主义者雅克·勒费弗尔·戴塔普尔提出接近后来路德的唯信称义思想。他认为称义完全是上帝白白的恩赐,与善功没有关系。1516年,他与法莱尔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人前往莫城,与他的朋友、莫城主教威廉·布利松涅会合,人称“莫城小组。”莫城小组在弗朗西斯一世之妹昂古莱姆的玛格利特支持下积极活动,他们宣讲福音、撤去圣像,用法语作礼拜,影响很大。戴塔普尔并不否认教皇和教会的作用,本人始终是天主教徒,但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成为新教徒并为宗教改革运动做出贡献。
  1519年,即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点燃宗教改革运动烈火后不久,巴黎街头公开出卖他的著作。弗朗西斯一世赞成路德的政权高于教权思想,同时出于外交考虑,公开支持德国的新教诸侯,对法国的新教徒暂时采取容忍态度。1534年10月,宣传宗教改革的传单贴满巴黎和奥尔良的大街小巷,甚至贴在王宫的大门上,史称“传单事件。”以勇敢著称的“骑士国王”弗朗西斯一世,被群众运动吓破了胆,转而迫害新教徒,以维护封建统治。于是,300多新教徒被捕,几十人被烧死。这时,卡尔文受到迫害,难以立足,改名换姓逃往巴塞尔,继续从事宗教改革活动。
  从40年代起,卡尔文教在法国流传。在南方的普罗旺斯和朗该多克,有分立情绪的贵族和一部分资产阶级分子,皈依卡尔文教。南方并入王室较晚,仍保有中世纪某些特权,再加国王常从北方贵族中选派人员去南方担任官吏,引起他们对中央的不满。1544年,弗朗西斯一世与查理五世签订新的和约后,变本加厉地迫害新教徒。根据1545年的敕令,有3000多人被杀,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亨利二世上台后,设立专门法庭迫害新教徒,人称火焰法庭。进入50年代以后,巴黎、莫城、奥尔良、里昂等地的卡尔文派开始建立独立的组织。卡尔文不断派遣经过培训的牧师从瑞士潜回国内,做了大量宣传和组织工作。1559年5月,在卡尔文的倡议下,法国的卡尔文教徒在巴黎市郊的圣日耳曼举行首次代表大会,成立法国新教会。法国的卡尔文派教徒称“雨格诺”,意思是“同盟者”。
  1559年7月,即卡托—堪布累济和约签订后不久,亨利二世去世,年仅15岁的太子即位,称弗朗西斯二世(1559—1560年)。弗朗西斯体弱多病,由两位外戚(王后的两位叔叔)掌握实权。一个是吉斯公爵、王国军队统帅弗朗西斯,另一个是其弟、负责内政的洛林红衣主教查理。吉斯集团得到东北部和中部贵族的支持,以天主教信仰捍卫者的面目出现。与吉斯集团对立的是那瓦尔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妹夫、波旁家族的安托万及其弟贡德亲王路易,还有海军上将、夏蒂隆家族的加斯帕德·科里尼。他们打着卡尔文教的旗帜,称“雨格诺”集团,主要势力在南方。新旧教两派贵族集团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安托万公开表示要从吉斯集团的横暴中拯救国王。
  1560年12月,弗朗西斯二世死,10岁的查理九世(1560—1574年)继位,太后、美第奇家的凯瑟琳摄政。她想调和两派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或者拉一派打一派,以维护王权和已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他任命主张和解的政治家米歇尔·德·洛斯比塔尔为首相,并在枫丹白露召集两派贵族开会,决定召开三级会议共商国是。1560年12月,三级会议在奥尔良开幕。洛斯比塔尔向会议呼吁:“让我们抛弃诸如党派、乱党、叛乱、路德派、雨格诺派以及教皇派这些恶意的字眼,只保留基督教徒的称呼。”①1561年9月,在太后授意下,新旧教神学家在普瓦西举行会议,卡尔文选派具有和解精神的狄奥多尔·贝扎参加会议。1562年1月,太后颁布敕令允许雨格诺白天有在城外作礼拜的自由。然而,两派贵族集团积重难返,终于爆发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或“雨格诺战争”。实际上,宗教划分只是形式,在战争进程中不同集团的人物根据需要改变宗教信仰的事屡见不鲜。所谓“宗教战争”不过是两派贵族集团争权夺利的一场大内战。
  雨格诺战争
  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西斯率军突然袭击瓦西镇正在谷仓里作礼拜的雨格诺,死23人,伤100多人。土尔、桑斯和图鲁兹等地也发生类似屠杀事件。雨格诺战争(1562—1594年)正式爆发。贡德亲王向英国和德国路德派诸侯求援,并调动军队占领奥尔良、里昂一带。1562年12月德勒(巴黎附近)一仗,吉斯集团损兵折将,损失重大。不久,安托万和吉斯的弗朗西斯先后战死。1563年3月,一直搞平衡的太后凯瑟琳发布安布瓦斯敕令,允许雨格诺有信仰和在城外礼拜的自由,战火暂时中止。
  1565年6月,太后携幼主查理九世巡行到巴荣纳时,与西班牙王菲利普二世密谈。雨格诺怀疑双方密谋镇压新教徒,阴谋劫持,没有成功。1567年11月,贡德亲王在巴拉丁伯爵支援下,起兵包围巴黎,在北郊的圣德尼斯与吉斯集团发生血战。洛斯比塔尔出面斡旋,双方一度达成停战协议,但冲突仍迭有发生。贡德亲王和科里尼在英国支援下,在拉罗舍尔训练军队,准备再战。1569年3月雅尔纳克一仗,贡德亲王战死,科里尼率部退往朗该多克。1570年8月,凯瑟琳签署圣日耳曼和解敕令,允许雨格诺信仰自由,有权控制拉罗舍尔、拉沙里特、科涅克和孟托班四个战略要塞。接着,得到查理九世信任的科里尼进入宫廷,着手执行联合英国、德意志新教诸侯和奥兰治亲王威廉以打击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引起凯瑟琳的不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