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掌柜陈云

第5章


8月1日,东北局发出《关于公营企业中职员问题的决定》。   
  财经工作仅次于军事(2)   
  显然,陈云致力于解决工薪标准、处理工人与职员的矛盾,最终都落实到立足于生产,建立起正常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秩序上来。 
  8月3日和4日,陈云在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上作《当前中国职工运动的总任务》的报告,提出:要改善国营、公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主要是贯彻企业化原则和实行管理民主化。只有切实改善经营和管理工作,才能达到原料足、成本低、质量好、产量多、销路广的目的。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陈云提出,管理工厂,经营工厂,第一要企业化。工厂不是机关,也不是部队,开工厂就要像开工厂的样子,一定要有经济核算,考核成本,计算原料和机器消耗。成本需要多少?原料需要多少?机器消耗需要多少?卖什么价钱?要会算帐。用人也要有制度,按能力按技术,按称职不称职,既要精干,又要合理。为了把工厂办好,需要大家按章程办事,工厂中要有厂规,要有各种个人负责制度。还要有检查,成品好坏,做工好坏,管理好坏,都要有检查,该赏就赏,该罚就罚。不这样,就是鼓励坏作风,纵容落后,对于我们的事业是不利的。 
  陈云提醒大家,我们解放区的同志只会当政治家、军事家,还不是企业家。我们干革命是内行,但办工厂是外行,这就需要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 
  过去关内的各个根据地都处于落后乡村,财经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东北现代工业经济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为了东北经济的早日恢复,争取企业正常运转固然重要,但宏观管理上的计划性更为重要。 
  随着东北工业恢复的范围日益扩大,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又因为各个国营企业(这里是指解放区省以上政府经营的企业)之间,国营与各省、市、县公营企业之间,公营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虽有各厂的生产计划及部分的加工和订货关系,但就全体说来,在工业中还缺乏计划性,这就使原料、机器、人员、产销等等,缺乏调剂和衔接,产生浪费和损失。 
  陈云在从微观上考虑恢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也在积极考虑宏观上加强计划性的问题。 
  8月,陈云向中共中央书面报告:东北局决定,今年必须制订1949年工业生产计划,如果可能则进一步拟定1949年及1950年两年的生产计划,以便我们学习并走向计划生产。为此,首先必须规定国营企业的生产计划,其次必须规定各省、市、县公营企业的生产方向和计划。在这些国营、公营企业之外,又必须调查合营和私营工厂的情况,以便给以生产方向上的指导,在可能的条件下实行订货加工。 
  在报告中,陈云还向中央表示,东北财经工作到今天仍存在浓厚的盲目状态。其原因,一是财经工作的范围日益扩大,而且复杂,我们无经验;二是两年来我们集中力量于战争和土改,未深摸细摸财经问题。我们已觉悟到,在目前情况下,“需要把财经工作放在不次于军事或仅次于军事的重要位置上”。   
  解放战争中接收沈阳的成功经验   
  战场硝烟未散,陈云率领的接收人员已突入沈阳市内。 
  中共中央把接收大工业城市沈阳的成功经验转发各地 
  就在陈云紧张筹划东北经济蓝图的的时候,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歼灭了几十万敌军。 
  解放军进展神速,胜利来得那么快,也冒出来一大难题:怎么样才能妥善接收新解放的大工商业城市? 
  这时候,陈云交出了一份很好的答案。 
  10月15日锦州解放后,中央就指示东北局作好接管沈阳的准备。10月28日,东北敌军主力10万人在辽西被歼灭,沈阳敌军乱作一团,毫无斗志,东北全境解放指日可待。 
  10月27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以陈云为主任,抽调新老干部4000人,组织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沈阳。 
  时间太紧迫了!28日,在接管工作动员会上,陈云只用半个小时,就把接管沈阳的方针、任务、方式、方法、应注意事项,讲得一清二楚。第二天,接收人员乘火车从哈尔滨出发,昼夜兼程赶往沈阳。在列车上,陈云还抓紧时间开了3次会,紧张地讨论接管工作。 
  11月2日下午3点,沈阳解放。就在这天黄昏时分,军管会主要人员分乘17辆大小汽车,开入刚刚解放的沈阳城内。夜色朦胧中,市内大街上没有灯光,很是寂静,敌军散兵还在三五成群地游荡着。 
  第二天,陈云在沈阳大和旅馆主持召开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大会,动员大家一定要接管好,不能将我们打下来的城市变成死城市。从现在起,沈阳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城市了,一定要比国民党管理得好! 
  由于准备工作做得细、做得及时,接管工作非常顺利,两天时间里,各系统都接上了头。工厂、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房屋、设备器材、仓库物资一般没有遭到破坏。 
  到11月6日,各系统接收工作已经完成,沈阳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大街上,成批的青年高歌行进,墙上的红绿标语与街道上的白雪相映成趣(沈阳5日下了入冬第一场雪)。电车在城市里穿行,新华广播电台发送的电波在城市的空中飘荡,市场重新开始营业,工厂纷纷重新开工,人们又开始上班、购物,报贩又开始在街上叫卖报纸。沈阳与外地的铁路交通也开通了。到12月25日,每天有96列客货车进出沈阳,绝大部分工厂已经恢复生产。 
  接收工作基本完成后,陈云于11月28日写出《关于接管沈阳经验简报》,电告东北局并转报中央。沈阳的经验,解决了接管大城市工作中的两大难点,即怎样做到接收完整和怎样迅速恢复秩序。简报总结了5条具体经验:(1)入城后首先要恢复电力生产与供应。(2)要迅速解决市场及金融物价问题。(3)对警察必须收缴枪支,让其徒手服务。(4)迅速出版报纸,稳定人心,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5)工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他还根据沈阳经验,在简报中建议中央和各战略区野战军,准备专门接收大城市的班子,待工作告一段落,移交给市委、市政府等机关。这样,接收班子可积累经验,其中骨干可转成专职,接收各大城市。 
  由于解放战争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取得胜利,华北、华东捷报频传,做好接管城市工作急需经验。陈云的报告来得特别及时。12月15日,中央复电陈云并告东北局,说接管沈阳的经验简报甚好,已转发各中央局、各前委阅读;简报关于各战略区还要准备专门班子办理接收大城市工作的提议甚对,已告各区;东北局要将接收沈阳、长春两个城市的人员组成两个班子,为南下接管大城市之用,并从沈阳接管人员中抽出二三十个得力骨干调给任天津军管会主任的黄克诚,前往天津参加接管工作。又是“甚好”,又是“甚对”,可见中央对沈阳经验的特别欣赏与重视。     
  第三章 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临危受命   
  1949年2月9日,陈云同罗荣桓等顶风冒雪,从北平坐吉普车来到中共中央驻地――河北平山西柏坡,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战友。 
  当时,三大战役已结束,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被分割的各大解放区联成一片,中国革命胜利在望。毛泽东等已经在筹划成立新中国的人民政权。而革命战争中各解放区财经分散管理的状况,显然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为统一领导全国经济工作,拟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这个机构的首长,实际上是新中国财经统帅,周恩来向毛泽东推荐由陈云担任,得到毛泽东首肯。陈云在中共七大提出不要打烂旧机器,使毛泽东顿生党内需要财经专家的感慨,对陈云留下了深刻印象。 
  毛泽东还亲自找华北局负责人薄一波谈话,让他兼任中财委副主任,当陈云的助手。 
  2月1日,北平和平解放的第二天,陈云从沈阳赶赴北平,与身处前线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方面领导人商议后勤供应等问题。2月6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要他们告诉陈云,“请陈偕罗同来一叙”。 
  到西柏坡后,陈云立即向毛泽东等汇报了东北的情况和东北局的工作,并同他们彻夜长谈。周恩来通知陈云,中央决定由他挂帅领导全国财经工作,要他回东北后,把工作交接一下,尽快来中央。 
  这并不是一副轻松的担子,财经战线上的挑战,其艰险程度并不亚于战场上的枪林弹雨。陈云首先迎来的,就是后来被称作建国初财经工作“三大战役”之一的严重斗争:稳定物价。 
  物价猛涨,人心惶惶。陈云临阵受命:安下地盘试一试 
  国民党留给新中国的,名副其实是一付经济“烂摊子”。 从1937年到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通货发行量增长了1400多亿倍,同期物价上涨85000多亿倍,给全国人民造成约150亿银元的损失。 
  恶性通货膨胀使纸币信用完全破产,老百姓担心货币贬值,抢购商品,或纷纷将手头纸币换成金银、美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