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吕不韦

第33章


没几年的工夫,秦国已经经过了三代君主。从诸侯往日的记事看,如此必然伴随着宫廷的纷争,闹不好还酿成举国大乱。秦国呢,却很是平稳……” 
  吕不韦道:“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太后道:“可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好了,这事留着我们慢慢品味吧!说说今天的事,你来,有什么事吗?” 
  吕不韦道:“也不能说有什么事情……” 
  太后道:“我清楚,为了我,你们朝政已经耽误了。我不忘你那个‘帝业’,我想知道,为实现那个‘帝业’,相国有什么打算呢?” 
  吕不韦道:“正想奏与太后……” 
  太后道:“讲讲看……” 
  吕不韦道:“臣打算从三件事做起。第一件是招天下的贤士编撰一套书卷,集古今大成……” 
  华阳太后道:“就是所谓的著书立说……” 
  吕不韦:“这有三层用意:一是广布天下,让百姓有所遵循。二是拟让太子参与编撰,从中受益。三是从中广聚人才……” 
  太后道:“这条好……”转向嬴政:“可听到了?” 
  嬴政点头。 
  吕不韦道:“第二件事,是开一条渠……” 
  华阳太后道:“开一条渠?在哪里?” 
  吕不韦道:“在泾水、洛水之间……” 
  太后道:“怎么会想到这样一个主意的?” 
  吕不韦道:“臣是韩国人,在家乡早就认识一名水工,名叫郑国,有一次聊起来,他说如果他是秦人,就在泾、洛水之间开一条渠。他说,渠间满是盐碱之地,不利耕种,渠开之后,此间得灌溉之利,可变万顷良田。臣一直想着这件事,前几年,郑国来咸阳,我们又谈了修渠的事,可随后他家人带话说,他的母亲染病,他便回韩国去了。前不久,臣派人去找他,他表示愿意过来。臣将就此事奏请大王……” 
  太后道:“这得用多少人?干多少年?” 
  吕不韦道:“得举全国之力,少说三五年,多说七八年。” 
  太后道:“嗬!了得!人们常说:一年不打仗,秦国就少出一个将军。你好,三年、五年、七年、八年,把全国的壮丁都用在修渠上,那么,那些将军们,王龁呀,蒙骜呀,王翦呀,没事干,手还不痒痒?” 
  吕不韦道:“这臣想到了,可这条渠修起来,将获万年之利。攻打六国,现在可以做到,而灭掉他们,我们却非要强国不成。打仗最需要的是两样:一是兵源。国力强则兵源足。二是需要粮草。国力强则粮草足。往日,我国打仗,都在周边,战争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因此,一不显兵源不足,二不显粮草缺乏。长平一战,兵源、粮草问题都突显了出来,我集全国少壮,才打嬴了那一仗,而仗过之后,我们也已经不支了。今后,我去灭六国,大军一动,将不是几万,而是几十万,上百万,大军长途跋涉,需要粮草源源不断。而且,极有可能是不间断地作战。没有强盛的国力,做到这些那是难以想象的。六国在那里,跑不掉的。等渠修成,秦国越加富强,这样,我们才足以灭掉他们。这是一件关乎我秦国命运的大事……” 
  太后兴奋起来,道:“这事可跟大王讲了?” 
  吕不韦道:“尚未禀奏。臣讲了,这是一件关乎我秦国命运的大事,可要做这件事,首先我们要耐得住一段时间的寂寞。而这大王不容易接受。大王不接受,将军们就会起劲地反对。那就难以成事了。不瞒太后,臣的计划早就想好了,臣没有声张,就是在等太后。现在,太后恢复了,臣便拿了出来。臣需求得太后的支持——只有有了太后的支持,事情才能够办成……” 
  太后听后仰起头来想了片刻,对王后道:“王后,今儿咱们娘儿俩管管这件事……” 
  王后也很兴奋,道:“听命于太后……” 
  太后道:“就这么着了——去请大王……” 
  这时,秦王正与王龁在前殿对弈。秦王在催王龁:“走哇,今天怎么恍恍惚惚,心思不在棋上?” 
  王龁道:“臣在想……” 
  秦王道:“想什么你想?要想走棋!”   
  十六、变化(2)   
  王龁走了一步。 
  秦王:“嘿,这一步还挺厉害……” 
  王龁道:“臣在想,过三个月,黄河南边的麦子就熟了。我当现在就准备,到时候杀过去,到一处,麦子我们收一处,用不着运载粮草,用他们的粮,夺得他们的地……” 
  秦王在用心捉摸王龁那招儿棋,最后想好,走了一步,得意地:“该你了。” 
  王龁问:“臣所讲的,大王以为如何?” 
  秦王反问:“你讲了什么?” 
  王龁道:“臣在想,过三个月,黄河南边的麦子就熟了。我当现在就准备,到时候杀过去,到一处,麦子我们收一处,用不着运载粮草,用他们的粮,夺得他们的地……” 
  秦王道:“好好好,走你的棋……” 
  这时,太后请秦王的太监到了:“启奏大王,太后请大王过去一趟……” 
  秦王:“知道了。”但是并不离开。 
  王龁:“大王当就去……” 
  秦王无奈,站起来,眼睛依然盯着那棋局,道:“你在这里等着,我去去就来,咱们这盘棋得下出个结果来才成……” 
  秦王到华阳宫,给太后请了安,王后、吕不韦与秦王相见了,太后道:“方才我和王后在这里,相国随后也来了,闲聊中,相国谈到了一件事,一时来了兴致,就把你请了过来,想叫你和我们一起听听……” 
  秦王转向吕不韦,问:“相国,什么事能让太后这么有兴致?” 
  吕不韦道:“臣跟太后讲了请人修渠的事……” 
  秦王脑子里还没有放下那盘棋,问:“修渠?修什么渠?” 
  吕不韦道:“从泾水引水到洛水……” 
  秦王道:“修渠自然为了灌溉。那两水中间都是盐碱之地,长不了什么庄稼的,在那里灌溉又有什么益处?” 
  吕不韦道:“正因为是盐碱之地,就最需要修渠——灌溉不但可以使作物得水,还能使土地去盐去碱,变成良田……” 
  秦王听后摇着头表示怀疑:“有这等事?” 
  吕不韦道:“不会错的。” 
  秦王问:“怎见得就‘不会错的’?” 
  吕不韦遂把如何认识郑国,两个人如何谈到修渠的事讲了一遍,然后道:“对能否使那里的土地去盐去碱,臣也曾有过怀疑,因此,三年前,臣曾让人在当地提泾河之水浇灌了三顷地,一年下来,所灌之地碱质全退,变成了良田,田中庄稼一年可收两季,且长得极好……” 
  秦王听后惊道:“相国已经试过的了?” 
  在场的太后、王后也都感到吃惊。秦王道:“从泾水引水到洛水……这可是个大工程,需要多少人?” 
  吕不韦道:“工程浩大,需举国之力……” 
  秦王一惊:“这样?多少时间才能修成?” 
  吕不韦道:“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 
  秦王:“这不得了!” 
  这时太后道:“大王,这可是一项千秋伟业!我们秦国昭王之前曾有霸业,可霸业不顶吃,不顶喝。昭王依商君的主张,立法度,重农耕,这才有了点底子,使我们地盘大了,人口多了,东面的六国,战战兢兢地看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可如此而已矣!我们能够灭得了楚国吗?能够灭得了韩国吗?能够灭得了魏国吗?能够灭得了赵国吗?都不能!什么缘故?兵力还不强,不足以灭它们。要兵力强,就得国力强。要国力强,就得百姓强。百姓怎么能强呢?要发展农耕……” 
  秦王打断太后:“太后的话我明白了,怎么发展农耕呢?就要开渠……” 
  众人笑了起来。 
  太后接着道:“不错,昭王允商君变法,立法度,重农耕,走了一步,现如今,大王要走第二步……” 
  随后,吕不韦把刚才给太后讲的又向秦王讲了一遍。 
  秦王不是一个糊涂人。他看明白了眼下的架势:修渠的事,吕不韦已经想好,已经认定。这是一件大事,他作国王的不同意,那是万万办不成的。为了要说服他,吕不韦首先要说服太后,借助于太后来说服他。眼下,太后已经被说服。修渠已经成为太后的主张。鉴于他本人与太后的微妙关系,特别是老王新丧,太后刚刚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如果加以拒绝,那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听吕不韦和太后的阐述,渠修起来,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现在还没有力量灭掉六国,是因为秦国自身还不够强盛,这也是实情。太后、吕不韦这些想法确是有道理的。 
  这样,秦王答应了,随后他问吕不韦:“这修渠的事由什么人来规划 ?” 
  吕不韦道:“臣已经去请郑国……” 
  秦王道:“就这样了。” 
  吕不韦道:“还有一事,请大王定夺:臣拟招天下的贤士编撰一套书册,集古今大成,一广布天下,让百姓有所遵循,二拟让太子参与编撰,从中受益……” 
  秦王略加思索,道:“好事,就请相国主持吧。” 
  太后高兴起来,道:“想不到,相国这次进宫,引出来、又商定了如此重大的国事。相国,看来,往后你得常来走动走动……” 
  众人听后笑了起来,连秦王都乐了,道:“华阳宫,智慧之宫也……”众人听后又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