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太极

第9章


 
  人们常把青年男女的感情磕碰形容为“杯水风波”,是说年轻的当事人往往会放大了一时感情受到的打击,放大了自己的挫折感。也许再过一些年,当他(她)拥有了真正幸福的婚姻与家庭时,回想起这一刻“痛不欲生的感觉”,会觉得那时“很天真”。 
  祝福这位女孩未来收获真正美好的爱情。 
  (原载柯云路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keyunlu)   
  所谓的“同性恋”倾向并不可怕(1)   
  致单亲女孩的信 
  来信(1) 
  柯老师:您好。 
  我是您的读者。然而今天想和您说的却是书外之事。 
  因为这样的迷惑不知与谁诉。 
  我是一个尚未接触社会的17岁的小女孩。也许如“大人”所言,这社会到处藏匿着黑暗,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我把未来的梦做的美好而不切实际。 
  但是究竟中国环境确如此,亦或是他们钻到钱眼儿里把金钱看得太重。 
  如其言,“现在的所谓的第一名不过都是用金钱换来的”。这样的情况我略知一二。但不相信这个世界竟然到处充斥着铜臭,天才的著作和名气,是拿钱买来的?真正的“智者”不得与金钱抗衡,所以掩埋在铜板的背后?这个世界难道如此的不公平吗?难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真的成了“至理名言”?? 
  我好困惑。 
  我看了您的著作《童话人格》,很喜欢。也是第一次写信给您。 
  我是您笔下具有埃勒格特拉[俄狄浦斯]情结的女孩。 
  我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并且年幼时由于母亲对我的“男孩装扮”,[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吧]您知道,我是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女孩。 
  我热爱绘画,写作,服装设计。希望将来可以当一个服装设计师。[我记得李银河老师说,服装设计大师几乎都是同性恋(双性恋),呵呵,可怜我还没成大师呢?] 
  我真希望能和您交个朋友。 
  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给予我一些解答,为我这只迷途羔羊指点迷津。非常地感激您。 
  您的读者:晓羊 
  回信(1) 
  晓羊:你好! 
  谢谢信任。 
  你看过《童话人格》,就一定知道,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成长和形成的过程及环境。你至今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那么,据我的研究,缺少父爱或根本未享受过父爱的女孩,往往会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极端的仇父,一种是对父爱的依恋(容易亲近年长的男性),而年幼时母亲对你的男孩装扮,一方面显示了母亲的严格教育,期望你将来像男孩那样自立;另一方面,过分的严厉可能造成你性格的某种扭曲。你已认识到,自己是我“笔下具有埃勒格特拉[俄狄浦斯]情结的女孩”。 
  我们刚刚开始通信,无从了解你更多的情况,柯老师能够告诉你的是,首先,不要对自己的所谓“同性恋”倾向看得太可怕。十七岁正值青春期,你从小姑娘长成少女,这个年龄无论男孩女孩,往往拥有更多的同性朋友。这些朋友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分享彼此的秘密,生活上不分你我。直到他们分别找到异性朋友,这样的友谊仍不会被取代,甚至可以维系多年。 
  我认识的许多年轻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不知你的情况是否这样?先不要急着给自己下断语,更不要认为自己是迷途的羔羊。 
  退一步说,即使自己真有“同性恋”倾向也不可怕。当下的中国社会已比过去大为进步,人们逐渐能用比较宽容的眼光看待这类现象。当然,同性恋毕竟属于社会的边缘人群,他们的人生相对于“正常人”可能会遭遇更多的不顺,如世人的歧视、家人的不理解等等。 
  希望你能像柯老师在《童话人格》中做的那样,先条条缕缕梳理一下,认清自己。对于自己的母亲,也要用更成熟的态度看待她。一个女人独自将孩子带大非常不易,她一定经历过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当一个家庭没有男人支撑的时候,母亲将孩子打扮成男孩,似乎这样做就能使家庭更安全,更少受欺侮,是可以理解的。你已渐渐长大,而且将要独立面对社会,柯老师希望你更加体贴母亲,尽自己的力量给她温暖。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你感到幸福。 
  从信中看,你是有天份的女孩,爱好广泛,有生活的理想和目标,这是柯老师要特别夸奖你的。 
  祝你成为一只在草原上快乐奔跑的“小羊”! 
  柯老师 
  keyunlu@vip.sina.com 
  来信(2) 
  柯老师:您好。 
  收到您的信我真感到十分的意外。感激您在百忙之中抽空作答,更感激您对我的关心和引导。 
  我知道人心向善,您把我的家庭环境想得多么美好。 
  我的母亲,该是个非常可怜的人.她本是个天性和谐、聪慧多情、只是渴求爱与安稳的女人。然而生活对她来说确有不公平,她在爱情道路上走的曲折而艰难。我曾经不懂事的嘲笑厌恶她在男人面前搔首弄姿卖弄风情,其实这不过就是在变相的补给自己没有得到的空虚。她还没有尝够爱情的滋味,所以骨子里追求爱情的脚步时刻没有驻足停留的那一日。然而由于生活所迫,让她早早的丧失了获取与享受爱情的自由。所以她比平常女人更渴慕男人给予的爱。她的爱情没有成长,当她面对一个倾慕的男人时,爱情手段竟然如同幼稚的少女。她的爱给了一个一个不忠的男人。她在悲观绝望之下,与不爱的男人结合。然而正值豆蔻年华春心荡漾的年纪,却得不到爱情的滋养,便度日如年。其后的痛苦记忆便在脑海里下意识的藏匿。   
  所谓的“同性恋”倾向并不可怕(2)   
  这就是我对母亲的理解。她给我穿男孩衣服的主张并非源于希望我像男孩一般坚强自立。小时候我很是羡慕同伴被妈妈扎着各种各样的小辫子的可爱,而我,为了给她省事,一副假小子的装扮就像撕不去的咒符标签,从小到大,在我身上整整贴了十七年。她向外界对我的夸奖就是“我这孩子就是爱看书,从来不晓得打扮,跟其他女孩可不一样。” 
  母亲对于男性的渴求与爱慕,让我这个女权主义者对这样的感情非常的鄙夷。所以潜意识的抗拒自己身上女性化的一面。对于男孩的好感会让我有种如坐针毡的乖戾感。 
  母亲曾对我谈起父亲。她自甘承认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的母亲很漂亮,然而却潜藏着一颗无知的头脑。她和父亲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主动提出分手。同年我的父亲便出国留学了,而他亦不知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女儿。 
  我和我的父亲性情相似,嗜书如命,热衷于思考,所以这让我和母亲距离遥远。 
  对于我的同性恋倾向除上所诉,大概更主要的一点还是由于我太自恋、太自我了。我曾经非常的着迷一个女孩,是因为她很像我,让我有种她就是我的一部分的感觉。 
  我也不擅长交际,在我看来,与人交流不过是在锻炼自己的伪装能力。面具戴了很多,会很累。 
  说到家庭教育,我是在完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成长。母亲对我的态度就是放任自流式。倒是比较自由,性格可以随意发展。但是有好处也有坏处。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以及孤僻自恋的性格跟成长环境有莫大关系。 
  若真要说到生命中的引导,那就该是书本了。 
  最初发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难免会迷茫失措,痛苦不已。但是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想了好多。 
  我觉得关键还是不要把自己的性取向局限起来。 
  另外,我能问您一个问题吗?是关于哲学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它的发展最终会落入唯我论的绝境,那么这种绝境是怎样的? 
  哦,我想这真是一封有点沉重有点乏味的长信,想必一定耽误您不少时间。如果感觉困扰,就请您回复我信尾的问题就好。非常地感谢!! 
  晓羊 
  回信(2) 
  晓羊:你好! 
  你信中对母亲的描绘很让我惊讶,这些“老到”的文字竟出自一个十七岁少女之手。你说,“我曾经嘲笑厌恶她在男人面前搔首弄姿卖弄风情。其实这不过就是在变相的补给自己没有得到的空虚。她还没有尝够爱情的滋味,所以骨子里追求爱情的脚步时刻没有驻足停留的那一日。然而由于生活所迫,让她早早的丧失了获取与享受爱情的自由。所以她比平常女人更渴慕男人给予的爱。她的爱情没有成长,当她面对一个倾慕的男人时,爱情手段竟然如同幼稚的少女。她的爱给了一个一个不忠的男人。……” 
  这让我了解了你的成长环境:一个始终没有成熟并自顾不暇因而更不可能给女儿充分关爱的母亲。在这样的家庭中,你孤单寂寞,渐渐成长出对男性的某种“仇视”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你又说,对于男孩的好感会让你有种如坐针毡的乖戾感。根据柯老师的分析,这里起相当大作用的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母亲在与男性的交往与爱情中屡屡受挫,同时因为沉醉于自己的情爱而忽略了女儿,自己呢,“小时候很是羡慕同伴被妈妈扎着各种各样的小辫子的可爱,而我,为了给她省事,一副假小子的装扮就像撕不去的咒符标签,从小到大,在我身上整整贴了十七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