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中的养生计划

第2章


    
  (二)成功者的悲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总是将财富的多少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然而,无数戴上成功标签的人们却并没有感受多少成功的乐趣。    
  《经理人》杂志2003年7月发布的《2003中国经理人痛苦指数调查》,该调查对722名经理人进行了深入调查,涉及电信、金融、交通、教育、媒体、娱乐等若干行业。调查结果发现经理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所有被调查者中,30%的人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要分秒必争;21%的人总是睡眠不足,非常疲劳;12%的人上床后思潮起伏,牵挂很多事,难以入睡。    
  前面我们曾提到的Y,是一个智商非常高的人,得知自己患有重度脂肪肝后,他开始静静地反思自己的过错。Y想到,假如他现在仍然是一个业绩一般、收入较低的业务员,恐怕就不会得这个讨厌的脂肪肝。如果还是从前那个样子的话,他每天就会挤公交车去拜访客户,或许还能多增加一点运动量;他会每天都回家吃妻子做的饭,也肯定不会出现脂肪过剩的现象。实际上,自从成为公司的销售冠军后,他就开始了“吃饭有美酒佳肴,出门有轿车代步”成功享受,可恰恰就是这种享受行为使他的身体变得令人担忧了。    
  与Y相比,某公司销售部经理C先生的命运更惨,年仅34岁的C在深圳一家大酒店宴席厅里猝死了。C本来很快就要实现他自己的人生目标:100万元的存款,一栋花园别墅,一辆“本田”小车。然而,“心肌梗死”的死亡证明却比这些目标来得更快。他不像Y那样幸运,可以有机会反思自己的问题。    
  (三)无法维继的团队战斗力    
  北京某大型建筑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柳先生,为了关心职工健康,他实施了一项全员定期体检的计划。但是他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体检结束不久,总会有十几名员工很快死去。原来这些员工本来就身患重症,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时对身体的不适也不以为然,等到体检结果出来后,人的精神立马就崩溃了。所以,每年体检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也是公司员工死亡率最高的时候。    
  令柳先生感到担忧的是,每次体检结束,总有一部分骨干力量提请辞职,还有一部分员工开始变得懒堕了。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体检结果的刺激。很多人看到自己的检测指标有问题,就迁怒于公司的残酷剥削,发誓从此以后不再为公司卖命;有的人看见身边的人突然患了绝症,害怕自己重蹈覆辙,于是也吓得不敢再努力工作了。    
  实施全员体检计划,原来是希望以这种福利措施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谁料到,体检结果却让很多员工改变了勤奋工作的习惯。这实在是柳董事长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在深圳一家大公司工作的辜先生,年薪30多万元。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尿液中红细胞偏高”。医生告诉他,他的肾小球可能有点问题,如果不注意休息,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等。在震惊之余,他开始冷静分析,认为自己的身体疾病是过度劳累造成的,于是,他决定给自己放一年的假,辞掉了30万元年薪的职位。
职场养生与绿色绩效一、绩效管理与职场悲剧(2)
  像辜先生这样为了身体健康而辞职的人并不少见,从理论上讲,当一个人的银行存款达到100万元以后,他就可以找一个低薪但又轻松的工作。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对公司而言,则可能是失去了一位难得的高级人才。    
  (四)绩效管理的误区    
  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公司利润的法宝之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等绩效管理的代表性课程,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员工的必修课。与此相应的是,企业会迅速建立起一整套的绩效管理制度。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从销售人员到打字员,都会按照制度原则去设定自己的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每个季度结束后,公司会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评价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    
  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这是绩效管理最大的特点之一。如果你总是无法完成任务,即使你有天大的理由,也改变不了公司对你的评价,更不用说得到上层的赏识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很有能力的员工也有可能被辞退。    
  前面所提到的Y先生,刚进公司时也曾经遇到过差点被辞退的命运,那时候他负责一个新产品的销售,他上面的销售总监对这个产品寄予厚望,也相信Y有足够的能力把这个产品卖得很火。但是,Y进公司3个月也没有卖出去一件产品,按照公司绩效管理制度,Y应该是属于试用期不合格的人。Y的销售总监爱惜Y是个人才,还是决定正式聘用他。又是3个月过去了,Y还是没有完成销售任务。销售总监终于忍耐不住,他对Y交待说,你还是准备另寻出路吧。就在Y绝望之际,销售总监却因财务问题被迫辞职。于是Y先生又幸运地留在了公司。这次的他和前6个月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他的销售额从原先的每季度的0,一下子上升到了每季度100万元的成绩。之后每个季度的任务完成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再以后,他便成为公司当之无愧的销售明星。    
  回忆刚进公司的前6个月,Y先生感慨万分,他说他也没有料到竟然连续6个月实现零销售额,那时候他连死的心都有了。他说公司的绩效考核还是很有问题的,公司资源都被老员工占有,给新员工的业务拓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公司却很短视地要求新员工在3个月之内必须产生业绩。如果你不能完成任务,即使你很有销售天赋,很理解公司的产品,也免不了被辞退的命运。也就是说,公司宁愿留用那些霸占公司资源的平庸的老员工,却不愿意给没有业绩但却极具销售才能的新人。    
  也许是因为曾经有过差点被辞退的经历,Y先生养生了精神高度紧张的习惯。他对利润数字非常敏感,脑子里总是销售任务和客户名单,连吃饭、做梦都在想着销售额。一直到Y先生成为公司的销售冠军后,他也没有改掉精神高度紧张的问题。他以为必须不断努力,才能不被别人超越,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运。Y先生的脂肪肝不能不说和公司的绩效管理制度有关。    
  有些公司虽然没有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但公司老板绝对是只看绩效而不问过程的人。在中国期货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有很多期货公司都招聘大量的期货经纪人。无数青年男女抱着“不做总统,就做经纪人”的理想,来到了期货公司的阵营中。年轻漂亮的于小姐就是期货经纪人中的一员,她的口才、举止深得公司老板赞赏。但毕竟是初次接触期货,在三个月的试用期内她做得很辛苦,由于每月只拿300元试用期工资,她只能住地下室,吃很便宜的饭,有时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为了保持形象,她还得穿着高跟鞋走很长时间路去拜访客户。三个月的试用期内,她没有发展到一个客户。她告诉老板,她已经拜访了300家客户,积累了1000多张客户名片,相信这些客户一定很快会来公司开户的。老板却认为她这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老板将公司的规定给她看:三个月没有客户,经纪人必须离开。于是,于小姐带着遗憾离开了。    
  失去了300元月薪的工作,于小姐连地下室都住不起了。每天晚上她不得不混进大学宿舍,和认识的女生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久后她应聘到了一家新的期货公司,在她给以前曾经拜访过的客户打电话时,竟然有好几位都愿意让她做经纪人。    
  于小姐说这件事很搞笑,她是拿着第一家的工资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但她的业绩却贡献给了第二家公司。原因是第一家公司太短视了。    
  在中国,短视的企业岂止一家、两家?哪家单位不是“认钱不认人”呢?那位曾经被期货经纪公司绩效考核制度拒之门外的于小姐,后来成了一家期货公司的总经理。在期货行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拥有大客户的经纪人很容易被聘请为期货公司的总经理,于小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即使她永远难忘自己曾有过的不幸经历,她也还是延续了大多数期货公司“认钱不认人”的做法。不论多有才华的经纪人,只要三个月之内不出单量,就必须走人。也许这就是她对社会的报复,是对自己曾经受到过的不公待遇的弥补吧。    
  于小姐已经是35岁了,她说这个时候一定要拼命,否则就容易被淘汰。传统企业把商场比喻成战场,要求员工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进行全力冲刺,战场上打仗的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过了一定的年龄就要解甲归田。企业招聘的年龄限制则是在35岁,员工上了35岁还没有升职的话,他在领导眼中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或者就有可能是恃才傲物的不稳定分子。尽管于小姐是总经理,但来自董事会的压力一直没有得到过缓解,在成为公司总裁后,她一直没少为营业额操心,但经纪人的水平总是让她大为不满。公司最大的业务额竟然要来自于她本人。她说她既是公司的总经理,又是公司公司的期货经纪人。所以她仍然过得很辛苦。经过10多年时间的期市拼杀,但是她的身体也大不如以前,每天都要靠镇静剂才能睡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