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谋略

第41章


  陈胜吴广起义,带动了各路英雄纷纷揭竿而起,不管是什么地位和身份,只要加到起义军里面,就是好兄弟,好兄弟都讲义气,于是,陈胜在被自己的车夫暗杀掉之后,他的好兄弟们就纷纷投入到了项羽刘邦的起义军之下。
  人多了,那么就得有一个名号,不然的话必然也会和陈胜吴广一样被自己的人害死。项梁想到了这一点,但还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开始改变,想来想去也没想到一个好点的办法。陈胜吴广死了的消息通过各种途径传到了项梁的耳朵里,起义军的鼻祖被干掉了,项梁突然意识到,如果再嚣张,必然落得和陈胜吴广一样的下场。项梁在第一时间召集部众开会,商量对策。可是这时候大家都没了主心骨,这几十万的起义军如果没有一个人带领着向前方冲锋,最后必然作鸟兽散。
  在项梁没有了主意的时候,一位从居巢来的神神叨叨的谋士前来求见项梁。项梁本来就已经在会议室里面被人问得焦头烂额,听说有个谋士求见,当即撇下了那些部众来到前厅。来人是居巢人范增。
  范增是好人,他知道项梁这时候一定为出师之名焦头烂额,于是他劝项梁说,既然我们要反,那就得有一个名义,出师无名,那还混个什么?天下英雄都有个名义,有的人是反帝王求得一席生存之地,有的人是反官吏,让帝王早点派人杀掉酷吏,而我们呢?我们只是收留了许多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并没有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起义口号,当年陈胜吴广“诛暴秦”的口号已经不太适用了。
  项梁三拜而问对策,反正晃了晃脑袋,说要有一个名义,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楚国后人的名义起义,这样就能号召整个楚地的英雄前来投靠,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很大的靠山。到时候就算兵败,也能退守楚地,楚地的百姓还是能够接纳你的。
  项梁一听,这个办法乃是一举两得,不但有了起义的理由,还有了退守的领地。那么,既然要以楚国后人的名义起义,那就得拥立一位楚国王室的后人,眼下楚国王室最靠得住的就只有流落民间的楚怀王之孙雄心了。
  楚怀王之孙雄心被项梁派人找到之后,仍然被拥立为楚怀王。项梁有了出兵的理由,统军于东阿大破秦军,分别派遣项羽、刘邦攻城阳,大破秦军于濮阳东。曾经嚣张不可一世的秦军被迫退入濮阳城内。项羽、刘邦又率军攻定陶,斩杀秦将李由。项梁连破秦军,起义军气势鼎盛,起义军士卒自信心膨胀,项梁本人也非常骄傲:看,在我的英明领导下,我的将领杀了那么多人,攻破了秦那么多大城池掠夺了那么多的土地,自然有我骄傲的资本!而此时秦派了大量的援军支援章邯,章邯在得到援军后突袭项梁,项梁兵败被杀。项羽和刘邦攻陈留不下,于是商议退军,项羽引军驻扎彭城西,刘邦驻军于砀。
  从此,项羽和刘邦二人的军队分了开来。这时候的刘邦还是个小将,其身上的帝王之气内敛,还真看不出来其人有何大作为。章邯杀败项梁后,骄傲之心像项梁一样开始膨胀,他认为楚兵不足为虑,于是引军北渡黄河,攻打赵地,大破赵国。赵王以陈余为将,张耳为相,败走巨鹿,章邯率领王离、涉间共四十万围攻巨鹿。
  楚怀王雄心听闻项梁战死,心想这下完了,自己一心依靠的依仗没有了,非常害怕,连夜快马加鞭从盱台赶到彭城,收编项羽、吕臣的军队由自己统领,并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为令尹,封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仍旧统领砀郡的军队。
  这时候的起义军变得一盘散沙,没有多少统兵才能的楚怀王正在慢慢地将起义军推向灭亡的边缘,而起义军本属于项梁,现在楚怀王毅然决然地把起义军收编为自己统辖,这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刺激到了项梁的侄子项羽。项羽也不是好惹的,严格来说,楚怀王只是项梁听取范增建议而设立的一位傀儡王,现在傀儡王要翻身当主人,那么真正的少主人项羽自然不同意。
  矛盾激化,项羽不太待见楚怀王,而楚怀王熊心对此不闻不见,仍旧调兵遣将继续攻打秦国。在此时,楚怀王约见六国王室后裔,六国高调商定了一个能够让除了项羽之外的所有人接纳的方案,那就是谁先入主谁先得。
  现在,六国王室都对自己的故土有着特别的感情,如果让别人都得了,那么谁都不爽,于是楚怀王与六国王室后裔约定,只要天下已定,那么你们还是当你们的王,在自己的领土上。秦国就由我楚怀王来管理,加上楚国之地,大家都没意见的话,那就这样定了。六国王室后裔能够拿回先前的土地,那自然没有什么意见,只是项羽这时候不爽了。
  对于项羽来说,承认楚怀王与六国之约,就是直接地承认七国复国、王政复兴的既有的天下秩序,那么,当初父亲项梁起兵和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这等于是让历史倒退到战国时代,这点,项羽还是很清楚的,如果倒退回去,那还起个鸟蛋的兵?不如待在老家老婆孩子热炕头,还能有口热饭吃,现在顶着灭九族当罪名反了天下,就换来一个七国复国的结果?呸!项羽才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
  然而在这个天下秩序下,楚怀王熊心、赵王赵歇、齐王田巿、魏王魏豹、韩王韩成、燕王韩广,再加上新的汉王刘邦,几乎将天下的权益收揽干净。这中间就没有项羽什么事情了,项羽如果顺从这个秩序,自己和各国将领都将回到各自的王廷之下去做将军,讨封求赏,任人宰割,这是根本不可能容忍的事情。项羽清楚地知道,如今的自己,功高不仅震主,早已震动天下,挟如此无赏之功,举世已经没有可以行赏之主了。他的功劳已经大到了没有人能够封赏的地步,那么我还等在这里干什么?项羽从心里知道,楚怀王的行为,已经是将他撇到一边,不再承认这位当初的英雄了。
  至于楚怀王,项羽知道,他从来不信任自己,自己也从来没有将怀王放在眼里,互相警惕戒备,互相鄙视看不起。当楚怀王的决定传达到项羽军中时,项羽决定,废弃怀王之约,否认既定的天下秩序,由自己主宰,按照论功行赏的原则,重新分割天下,建立新的统治秩序。项羽召集各国各路将领说:他妈的楚怀王是我项氏所立,他有什么能耐?他还不是靠我项氏才有今天的辉煌,他楚怀王没有功劳勋阀,怎么能一个人独裁主持天下公约!现在天下纷乱之初,暂时拥立六国后人为王以诛伐暴秦是正确的没有错,然而这不是唯一的办法!亲身被坚执锐野战,风餐露宿三年,终于灭秦定天下,靠的是诸位将领和我项籍的力量。诸位将领跟随我项羽征战,与我项羽同利,大家听我号令,干掉楚怀王,天下不分,我为王,诸位必然为侯!
  在新的利益趋势下,各路将领纷纷投靠项羽,天下局势再一次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汉王刘邦之外,天下诸侯王纷纷以项羽马首是瞻。而现在的楚怀王,却成了一位只有很强的影响力,却没有实际军权的人了。楚怀王没想到事情会发生到这种地步,不过他仍然认为,六国之约并没有错。
  楚怀王在成为历史尘埃之前,曾经和诸将定下约定(这个家伙总是喜欢和别人定约定),谁先进关中,谁为关中王。但是项羽的气势却如日中天,此外,刘邦所部也更加壮大,整个天下,也只有项羽和刘邦二人所拥有的势力最为强大了。现在,天下群雄皆以此二人最为火热,灭秦指日可待,但是项羽和刘邦本来就属于项燕所部,那么这军权到底该由谁来主持?而现在的刘邦将少兵稀,却给他带来了许多便利,首先,兵少行动就快,调动起来异常方便,其次,兵少了,机动性就高了许多。
  于是乎,刘邦所部的速度要比项羽快了许多,在项羽还在攻打函谷关的时候,刘邦已经进驻咸阳。刘邦在这时候,真正地给项羽带来了威胁。
  这一点,项羽想了很久。他不是没有想到刘邦今后给自己带来的威胁,刘邦刘邦,当初如果不给他那么多的兵,也没有今天那么多的事,项羽拍拍桌子,但却无能为力。这时候,曾经项梁的谋士范增向项羽提出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
  首先,要把刘邦叫到这里来,请客吃饭,既然天下初定,那么大家坐在一起吃个饭还是可以的。然后,找机会干掉刘邦,现在的刘邦羽翼已丰,再不出手可就没有机会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王可不能心软!最后,收编刘邦的军队,不服者卸甲归田。项羽听了,说要好好想想,刘邦虽然对自己产生了一定的威胁,但却还没有对自己的生命产生威胁,现在刘邦也没有表现出要干掉自己的什么行为来,那么大家刀兵相见,是不是也不太好?
  范增表示,这是一个机会,如果失去了这个机会,有可能就让刘邦一家独大,到时候再想干掉他,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项羽手中的兵比刘邦得多,四十万对抗十万,随便就能把刘邦捏死,但是刘邦却是早早地进驻咸阳,这让项羽的心情变得极其无比的不愉快。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而此时的项羽驻扎在鸿门,心里思索着范增提出的建议。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好好地收拾一下刘邦。
  刘邦手下张良向刘邦仔细地分析了一下眼下的局势,觉得现在的刘邦还不能和项羽硬拼,必须以中庸之策慢慢与项羽周旋,刘邦想一想,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不了退出咸阳回师霸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