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谋略

第40章


再到始皇帝的车前,始皇帝已经开始发凉了。
  始皇帝死之前发出的诏书的确是给扶苏的,但是赵高把诏书扔到了火里,李斯不知道始皇帝的意思,但是能猜到,传位应该是给扶苏。
  李斯在等着赵高的说法。不一会,赵高发令,立即赶往咸阳扶公子胡亥继位,务必秘密前进。同时,发一道诏书到北方蒙恬军营,赐蒙恬和扶苏死。
  李斯倒吸了一口凉气,悄悄地退了出来。
  大秦,到这时候,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第七章
  
  大秦帝国的命运正在走向衰退,尤其是在胡亥继位了之后。胡亥为人与公子扶苏不同,扶苏性情温厚,而胡亥却是典型的昏君之人。赵高耍了些手段,将秦皇之位传给了胡亥之后,自己的地位也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赵高上位之后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干掉李斯,那家伙的脑子里面整天都不知道在想什么,如果不早点把他干掉,早晚会让他干掉自己。赵高的狠表现的不是暴力,而是阴毒。他能够轻松地隐瞒住嬴政的死讯,然后以咸鱼掩盖嬴政尸体散发出来的臭味,再拖到咸阳发丧。
  整个秦帝国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秦始皇的死讯,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悲哀。高兴的应该是书生,暴君死了,那么就没有人再干出焚书坑儒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来。悲哀的是,秦始皇好歹也是一代帝王,也有不少人看中了秦始皇杰出的能力,也没有人再能看见秦始皇的容颜。
  胡亥就是秦二世,这位仁兄没有父亲的觉悟,他不知道百姓的生命比社稷更加重要,父亲虽然焚书坑儒,杀人无数,但是却没有厉害到把百姓当鱼肉的地步。秦二世不明白,身位帝王,当以天下先。秦二世太他妈的暴虐了,已经让百姓忍无可忍的地步。
  举国之内,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话虽这样说,还是有人感到高兴的,除了那些书生之外。
  楚国亡时,项燕曾对天大吼: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一向都喜欢和秦国对着干,嬴政在活着的时候不是拿楚国没有办法,而是拿楚国的书生没有办法。除了楚国,还有人对秦帝国非常不满。
  从大泽乡到咸阳,需要走三个月,这还是在正常行进的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必然会耽误行进的时间。而在夏季,雨水众多,雨水冲刷泥土,形成了一道道小小的小溪,小溪积少成多,逐渐形成了一条条河流,最后,这些河流逐渐汇聚成大河,阻断了大泽乡到咸阳的去路。
  不但如此,大泽乡到渔阳的路也被阻断,也就是说,大泽乡成了“孤岛”,被雨水困在了茫茫大地之上。被困在大泽乡的有农民,地主,还有商人,但是有一群特殊的人,带着揣测不安的心情,看着茫茫大雨,愁容满面。
  屯长陈胜看着大雨,觉得自己的死期就要到了,按着规定,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渔阳,否则必然人头落地。真实的情况是,不管你能不能按时到达,到了渔阳,也还是死。对于农民来说,离开了自己的土地的话,等待自己的只有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沙丘,许多天之后,才到咸阳发丧。赵高假传密旨,令公子扶苏自杀,扶持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即位,这就是秦二世。秦二世是个十足的昏庸而残暴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押送他们的两个军尉似乎察觉到了陈胜的意图,觉得再不动手可就晚了,于是,在酒足饭饱之下,准备拿陈胜开刀。如果军尉不动手,到了渔阳,他们必然受到牵连。
  大雨持续下了好多天,从时间上算,包括陈胜在内的200人,已经耽误了行期。按着规定,这200人到了渔阳之后,迎接他们只能是屠刀。陈胜单独站在雨中,看着苍天,心想死只是早晚的事情,不如反了吧!
  既然反了,那就得干点大的,杀几个人是必然的,不然怎么能算是反了?陈胜和吴广在军尉准备动手的时候,蜂拥而上,把军尉杀掉后接着对大家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即使不杀我们,而戍守边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况壮士不死则已,既然要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俗话说得好,在哪死不是死?!就这样,陈胜吴广二人成功地鼓励了大家开始起义。如果站在秦朝的角度上,陈胜吴广二人算得上是妖言惑众的专家。既然决定反了,那么就得有自己的武装,没有军队怎么跟人家打?秦军的黑色大军可是出了名的杀人不眨眼,如果起义军没有军队,那就等于是拿牙齿去啃石头。因此,大家决定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军队有了,将军也有了,目的也有了,可似乎还差点什么。陈胜想了想,嗯,对了,还差个口号!他觉得“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不错,秦朝无道,我们要诛他!可既然反了,那么结果可不是那么容易想象的,不成功则成仁,人固有一死,不如反了,死得还爽一点,万一成功了呢?
  可陈胜也知道,要成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秦国能灭了六国加百越,北击匈奴修长城,那自然就能轻易地干掉起义军,陈胜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还不敢把已经知道的事实说出来。
  起义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但是如此小的队伍并不能增加他们的影响力,就像是没有宣传的二线明星,再怎么折腾,也就那么大点动静。为了扩大影响,他们夜晚在驻地附近神祠中燃篝火,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呼声,被民间传为神话。自古借着神话起义的人不在少数,起义之前必然把自己说成是天神下凡。故事是故事,却总是那么有效果,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大泽乡、攻下蕲县,很快攻占了五六个县城。起义军所到之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这时候的大秦就应证了一句话:墙倒众人推。
  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攻占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为王。起义军乘胜前进,分三路攻秦。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有兵车千辆。问题是,他们忘了当初反秦的目的了。没有一个完整的政治纲领,就算反得成功了,到最后也必然是灭亡。反反反,反到最后呢?最后成功了干什么?还是继续反?反谁?
  没有政治纲领,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思想,农民军只是一股带着怨气的庞大人群,到处打打杀杀,把秦朝的官员杀得差不多了之后,也该走向灭亡。这时候的陈胜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陈胜,在尝到了当王的滋味之后,他已经忘记了当初的苦。说到苦,陈胜现在的心里是百般滋味,农民军处处战败,处出受制,他的政权现在如那快倒的大楼,摇摇欲坠。
  农民起义,必然有他的局限性,虽然起义的初衷是正确的且勇敢的,但是到了最后,必然会被权利所吸引,从而改变了当初“诛暴秦”的伟大初衷。
  从宏观的角度说,陈胜还没有打到秦谷,就死在了自己的车夫手中。陈胜吴广起义,虎头蛇尾,陈胜死后,起义军与刘邦和项羽的起义军会合,继续反朝廷,但是结果如何呢?
  王休此时就站在秦谷之地,看着茫茫大地,心中感叹万千。王休老了,但是他的心却不老,多少年来,他一直都在想,到底是自己错了呢,还是嬴政错了?天下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即使是灭,也不应该是这样灭。
  君王始终是君王,君王之事,自古就很乱。从遥远的上古时代,到如今的大秦帝国,都在证明君王之位,是充满了杀戮和血腥的。
  陈胜吴广起义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必然的,如果成功了,那么起义就变得更加不好玩。杀戮就是起义的手段,其结果不令人满意,项羽接管了起义军之后,更加相信起义这条路是正确的。
  杀戮杀戮再杀戮,只要杀到咸阳,就能夺取天下。当年祖先项燕不是说了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既然祖先都这样说了,那么陈胜吴广起义那就是真的给自己的起义军增添了一份新鲜的血液。
  还有什么比人更加强大的呢?没有了!项羽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在为自己做准备,他既然能够收纳陈胜吴广的起义军,那玩什么不多多地收纳别的起义军,积少成多,日后夺取咸阳,指日可待!项羽来自楚国,自称西楚霸王。这位楚霸王有着天生的神力,可这和亡秦没多大关系,项羽看着北方的天空,似乎看到了阿房宫那奢靡的生活。
  项羽被当年祖父项燕那句话深深地震撼住了,他不知道从哪听到的那句“亡秦必楚”的神语,把他奉为起义的最终指导思想,带着三千江东子弟兵,浩浩荡荡地向着秦朝都城咸阳进发。和他一起的,还有刘邦。这时候的刘邦,还没有形成多大的气候,倒是下相人项羽,能够给秦带来巨大的伤害。这一点,不是单纯地项羽一个人说的,而是从他的父亲开始就已经形成了定局。
  项羽的祖父项燕,叔父项梁都是楚国名将,但是项梁崛起的时候已经不能称之为楚人,而是楚后人。项梁有着他父亲项燕一样的悲哀人生——楚亡后,他的父亲自杀,后来的项家就再也没有好过过——项梁揭竿而起还是受到了陈胜吴广的影响,如果不是陈胜吴广率先当了出头鸟,恐怕项梁还没有那个胆子和庞大的秦帝国对着干。从这一点来说,项梁和陈胜吴广比起来,还差了那么一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