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拐角处

第21章


那往往是错把手段当作目的了,挣钱不足虑,挣了钱做什么才是关键,钱的用途似乎就在嘴边:买房子、买车、旅游、舒适的生活。这时,意愿程度就出现了,那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你会很享受那种状态吗?如果是的话,你会为此做些什么?准备好可以兑换出相应价值的资源与能力了吗?
梦想不见得实现困难,梦想的魅力在于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兑换出追求的价值,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提升,更是一个过程;梦想的魅力在于实现之后的充实感和价值感,还有可以持续拥有的满足感,这有别于欲望。
多数情况,我们都活在缺少自我意识的循规蹈矩中,事事被安排着、驱动着、逼迫着,这没什么不好,但是禁不起一个人独自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慌会让人自我保护地越发陷入无意识的洪流中。
咨询推进得很快,到如何制订下一步的计划了:探索、确定、积累、切换、发展。对于真正识别出梦想的人来说,余下的就是通途了。
周翔突然问道:“我一直都有一个想法,我想环球旅行。现在我辞职了,赵昂老师,你觉得我可以去吗?”
“说说你的想法?”
听了才知道,环球旅行是周翔十年前的梦想,彼时受制于经济条件,受制于时间不自由,如今这些都有了,在梦想的激发下,她特别想“疯”一把。
“那就开始吧!”我鼓励道,“下一次咨询的时候,你列出一份旅游计划,就把这次尝试当作你梦想尝试的第一步吧。”
然而,我没有等到约好的咨询,而是等到了周翔的一封邮件:
赵昂老师:
非常感谢你为我做的咨询。相信上次一个半小时的咨询让我清晰而兴奋地摸到了自己的梦想。我已经做好准备为梦想奋斗了!
这几天,我一直想着你告诉我的:梦想的实现并不困难,只要准备好了,就为自己出发吧。于是,我就办了签证,并且订了机票,我准备从东南亚开始,从走出国门开始,开始我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
附件里,我把自己的旅游计划列了出来,并且希望在旅途中提升自我成长,为未来自己的职业梦想做准备。
我很希望得到您的持续支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后续的咨询。感谢您带我叩响了梦想之门。现在的我,安心而喜悦,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
周翔
看到这封邮件,我笑了,我知道,没有什么比迈出第一步更接近梦想了。在给周翔回复的邮件里,我提出了一些问题供她思考,关于整合资源的。末了,我这样写道:
很幸运地,你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梦想会光顾每一个人,只有勇敢的人才会抓住那稍纵即逝的光芒,只有智慧的人才会叩问自己内心的声音。梦想之路从来都不好走,只有兼具了勇敢和智慧的人才会迈开大步,追求梦想,了无羁绊。
生命,就是在追求一个个梦想中,绽放了。很幸运,我陪你走了这一段。
转弯看见
如何听到内心的声音,找到人生使命?1.先让自己心里有声音,这样的声音或许是噪声,或许是呐喊,或许是哀怨,或许是喜悦;2.只要努力做事、不断尝试,内心就会有声音;3.听到内心的声音,不要放过,写出来,问问自己是否内心在召唤,如果是,继续;如果不是,调整;不确定,多做。
第四章 十字路口——找到人生方向感
被压扁的自我
有这么一类人,在职业发展中总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他们漫无目的地活着,内心似乎被掏空了一样;他们也在努力地寻找兴趣,但是总也提不起兴趣;他们甚至说不清自己的情绪状态,时而焦虑,时而忧伤。
我把这类人叫做:自我被压扁的人。
这样的人就像是钻进了旋转笼子的老鼠,终日疲于奔命,在生活的竞争中也练就了各样本领。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哪个地方不对劲:别人怎么都那么开心,那么充实,我是不是还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我是不是也有某种我不自知的天赋?于是,就找到生涯咨询师了。
被“好”职业追赶的焦虑
我的咨询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甚至是最多的。
刘欣就是这么一位,来做咨询的时候,小伙子刚刚辞职。
被“好孩子”“好学生”一路夸过来,26岁的刘欣从没做过出格的事。毕业后就进入了国企,学的是化工,专业对口,在制造业做业务员,收入还可以。这本是令人十分羡慕的工作,偏偏刘欣就是不喜欢,他说年轻人受不了企业里那种压抑的环境,整天感受不到一点活力,工作没热情,除了不喜欢结果导向的业绩要求外,和上司关系不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疏远。人多事少,工作清闲,但心力交瘁,迷茫痛苦。以至于忍受了两年后,居然有了“上班病”:一说上班,就心情沉重,抓耳挠腮。
确实受不了,就辞职了。
辞职后不知道该做什么,除了自己的专业,还能做什么?除了国企,还有什么适合自己?找到我的时候,还和自己的女友分手了。“她是个好女孩,一直都很支持我,是我不好。最近特别焦虑,老发火,还是分了算了。”刘欣怅然若失道。
一切因焦虑而起!
焦虑什么呢?刘欣自己也说不清,辞职的事甚至都没敢告诉父母,不然会被他们骂死。
我都能想象得出来周围的人会怎么“教育”刘欣:谁的工作总那么开心啊?工作不就是那么回事?刚开始的时候累一点,忙一点,不自由一点,都很正常,慢慢熬,就会好的。等你熬过这几年,攒钱买了房,买了车,在单位里说话也有分量了,好日子就来了!
是好日子就要来了吗?估计听到这些,刘欣的脑子都要炸了。
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浑身被绳索捆绑的孩子,惊恐地跑出一间黑屋子,跑到了院子里,跑到了路口,忽然迷路了,我要去哪儿?这时,耳边响起了一干人追来
的声音:别跑,回来!
不焦虑?才怪!
兴趣向左,生存向右
那么,他的自我在哪里?
在过去的兴趣和未来的愿景里。
我们一起分析了刘欣的兴趣,发现他竟然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会弹钢琴,英语很好,初中时就做过一个网站,还特别喜欢公众讲话。难怪了,这样的人在人多事少的国企,浑身的能量用不出来,不郁闷才怪!
但是,兴趣毕竟是兴趣,那些曾经玩过的兴趣怎么能当作职业呢?都不是“正事”,离专业水平也都相去甚远,现在再开始做,岂不是前途茫茫?毫无悬念的,还没有继续探索,刘欣就停下了,说出了心声。
我静静地看着他说:“是的,你刚才说的也就只是兴趣,不一定要作为职业。”刘欣有点放心了,眼神里也有一点失落。
“有没有想做点什么?方向?目标?都没有吗?”
刘欣说:“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但是我的想法很难实现,我真的觉得太难了,我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很好玩,比如做一个网站,比如做主持人,这真的能作为一个职业吗?和专业也不对口啊,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
我听出了他的纠结:一方面,希望满足社会的期待:专业一致、稳定、靠谱;另一方面,又希望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他就在这二者之间奔跑,忽左忽右,闪烁不定。
就像是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是社会价值观影响下的自我,一个是真实内心的自我。一直以来,社会自我总是占据着舞台,真实自我总被打败。即便有一天,真实自我占了上风,把社会自我踢下了台,他也会站在台上不知所措。
他在问自己:这样,真的好吗?
在故事里学会选择
我说:“讲个故事吧!”
有一对兄弟,因家里条件不好,哥哥就早早开始工作,拿收入供养弟弟读书。兄弟两个都知道:只有读了书,见了世面,才能过上好日子。最好的结果一定是弟弟学习好,最后赚了钱,对哥哥很感恩,家庭和睦。
当然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弟弟在读书的时候,就对哥哥很嫌弃,所以哥哥也没有动力,不想工作了,想去读书,结果两个人谁都没有读上书。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哥哥早早地就把弟弟叫回家一起工作,结果弟弟只能打打杂,结果两个人谁也没过上好日子。
我对刘欣说,“这其实就是你的状况,你的专业,你的职业,能养活自己,那是大哥;你有兴趣,但是不足以谋生,那是小弟。”
“你有三个选项:有足够能养活自己的储备,就找自己喜欢的事情,赶紧折腾,让兴趣成为职业;如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委屈大哥挣钱养活小弟,那就先做一份工作,同时发展兴趣;或者让小弟半工半读,降低自己的生存成本,靠兴趣勉强活着,慢慢发展。”
“你会怎么选呢?”我问道。
刘欣陷入了思考。看得出来,此刻的他内心澎湃。
“我其实有点纠结,不知道选择之后会怎么样?小弟真的会发展起来吗?半工半读行不行?大哥会不会干扰小弟?”刘欣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那我们就来评估一下。”我知道,说到了关键问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