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拐角处

第18章


看来你是离技术专家越来越远了。”
“这样的风险会不会比较大?”
好了,到了纠结点:想尝试又不愿承担风险,有所追求,却又贪图稳定安全。这是人性的弱点,只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提升自己是最有价值的选项
“我们来尝试设计一条既安全又有价值的可能性吧?”我看出了张明亮的兴趣。
既然目标是希望有成就感,有影响力,既然有好几种实现这样价值的可能性,既然每种选项都没有现成的机会,既然做任何一件事都没有让人厌倦,那么,提升能力就是最稳妥的路径了。
“选项的区分对你没有意义,以你的资源和能力还不足以看懂哪个更好,你看不出来,我看不出来,别人也不一定看得出来。就像是你看不出一个刚出土的嫩芽会长成什么树一样,但是我们又知道,树大了都会遮阴。那么,你就专心提升自己好了,在关键时刻,让兴趣做选择。你会被自然地推向那个给你带来影响力的位置。”
“难道,选项之间就真的没有一点点区分吗?”张明亮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
“我说得再明白一些,你这么来区分:先用兴趣筛选,首先判断是不是自己喜欢做的,完全不喜欢的,就筛选掉,否则即便将来发展好了,也不会有成就感。
其次,用是否能帮你发展出更强、更多的能力做判断。如果还是沿用你之前的能力,只是让你更加熟悉,没有拓展你的能力空间,最好不要选。如果有能力提升的空间,那就继续做下去。”
“难道不是应该尽早选好方向,在一个领域里深耕细作,持续发展,才会有影响力吗?”张明亮又有了新的疑惑。
“是的,没错,需要深耕细作。但注意是一个领域,而不是一件事情,更不是一种技能。所以你转换职位的判断标准是这个职位是否提升了你的能力。深耕细作,指的是即便在同一个职位上,你也要注意创造提升能力的机会,不要让自己只是流水线上的一环。”我看到明亮的眼睛亮了。
“这个怎么做?在一个职位上,创造提升能力的机会。”他问道。
我告诉他,深耕细作要做到两点:
一、充分授权,把自己已经熟悉的工作内容尽量授权给同事,给自己留出空间。人们有时不愿意这么做,是因为越熟悉越有控制感,但自己的职业价值也会在这样的熟悉中逐渐降低。人们有时不会这么做,那是需要提升自己的领导力,让自己的授权更有效,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二、树立更高的工作标准。给自己空出时间,就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更多琢磨工作上的创新和发展,把看似平淡的工作做得更加精彩,甚至有趣。用心做,这些事情都可以成就一个人。
张明亮不停地点头道:“嗯,这样机会就出现了。”深谙职场之道的人都知道,升职、跳槽都会是自然发生的,既有规划,也不用规划。
“原来,我的焦虑看上去是对未来的选项不清晰。”张明亮自己分析道,“实际上,是我目前的工作遇到了瓶颈,找不到突破口。”
我接上他的话:“是的,所以本能地就会寻找一个确定的目标。但客观事实是资源的积累尚未到火候,即便确定了一个具体方向,如果不解决‘深耕细作’的问题,也依然拿不到自己期待的成就感。”
“我不纠结了。踏实,说起来容易,却要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啊。”明亮感慨道。
是的,绕了一个大圈子,这并不是我的设计,我所做的全部就是陪伴。陪他一起在迷茫中探索,一起在纠结中拉扯,不同的是,我还以咨询师的身份,带着抽离的视角,时刻关注着远方。
陪伴,需要力量。
转弯看见
几乎每一个领域都会有技术路线还是管理路线的选择纠结,根据几个标准做判断,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是:感兴趣;有天赋;资源最近。其实,管理也是一种技术,之所以会对立起来看,就是幻想着“不投资,先看收益”,那么,不用纠结了,二者本没有区别。
把选择的纠结逼到死角
生活中,纠结与选择相随,无处不在。选择中,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件事情都有一个决策的窗口期。有时转瞬即逝,来不及做选择,就有了结果;有时却要忍受纠结的痛苦,慢慢熬过无可奈何的时光。而一旦把选择权交给时间,就开始向命运缴械了,说到底,都是心无定见的逃避。
主动选择,确实不那么容易。正视纠结,是解决纠结的最重要一步。
被推出去的纠结
徐莹是优雅的女士,从穿着举止上看得出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人。她是30岁的母亲,儿子一岁多了。
咨询信息表上显示,她在一家外贸公司做财务,目前正处于准备离职的状态。主要的职业困惑在于:离职之后,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这样的困惑,是源于对能力的不自信,还是有更多的期待呢?
咨询的时候,我们先聊了徐莹的职业经历。
徐女士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同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工作内容并不复杂,待遇很好。于是,在职业的幸福度得到很大满足的同时,内心的成就感有些不足,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提升。慢慢地,这样的成就感不足就变成了心虚,总想换个更大的公司尝试一下,但是投出去的简历都是石沉大海,这就加剧了那种对自己能力的不安。
内心虽有不安,但工作毕竟安逸,还能照顾家庭,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加大了她对工作的依赖,越来越逃避那种内心的不安了。直到有一天,老板宣布公司将要被收购,所有的老员工迟早都要离职。虽然她因为工作关系,可以延迟一年,但这一天迟早是要来的。
把自己逼出去以后,机会就出现了。一个机会是原老板推荐的,继续在另外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做跟单。另外一个机会是一个朋友推荐的,是去一家培训公司工作,做组织管理。徐莹的纠结就在于这两个工作怎么选,哪一个工作才能让自己更有发展呢?
看重什么
这是两个看上去并不相关的工作,不相关工作的相关点就是每个人看重的价值。所以,工作选项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事人怎么看这些选项。
在描述两个选项的时候,徐莹明显对继续在外贸公司工作有点“嫌弃”了,她担心自己还会出现之前的工作状态,能力没得到提升,安逸的工作让自己越来越缺乏价值。趁现在还年轻,她希望尽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拥有一份让自己有发展的工作。
咨询进入关键点了,来询者已经展开了她自己的生涯地图,咨询师此时只需保持清醒、觉察、好奇,像一个见过无数迷宫的智者,来到一个院子里,和院子的主人一起探索院子的奥妙。
接下来的咨询,我一共问了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工作算是有发展呢?
这并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关注的是徐莹的看法。
徐莹说:“一个有发展的工作会让我的能力有提升,能够不断获得成长,而且能满足成就感,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也不错,同事之间能够相互支持。”
“你希望提升的能力具体指的是什么?你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成长?”我要帮她更加明确这个诉求。
“就是一种自己的职业价值不断增加的感觉,我的简历会让我升值。”看上去,她对自己的职业诉求蛮清晰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在外贸和培训公司这两个选项之间纠结呢?
纠结之处,必有诉求,有趋有避,想得难舍。
徐莹说,在培训公司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一个高端培训项目的运营,持续稳定。这份工作的最大价值就是平时可以接触到高端人脉,学员都是优秀的职场人、企业家,相信自己会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徐莹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这份工作的薪水不高。而另一份在外贸公司的工作呢,薪水也比现在低了些,但好歹是在同一个行业里做,熟悉些,没有什么切换成本。
在讲理想状态的时候,能力提升、成就感、同事团队是主要要素,可是一谈到纠结,决定因素马上就变化了,经济报酬、社交关系、稳定性都出现了。
我把这些呈现给徐莹看:经济报酬、职业发展空间、同事和团队关系、稳定性、社交关系。然后问她:“哪些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呢?”
要素抽象出来,纠结就显现出来了。徐莹有些犹豫不决。
我挥了一下手说:“先不着急做选择,我们再多说一些。”我知道,不管是抽象讨论,还是就事论事,都会让人左右为难。要么陷入假想的纠结,要么陷入具体的限制。这时候,需要在抽象和具体之间来回穿梭几次。
我们一起对每个词进行了分析:你对这个词的理解?你期待的满意程度?每个选项可以多大程度地满足每一种价值?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
这样来回几次,徐莹越来越清晰,同时也越来越纠结了。
纠结什么
火候到了,我要挥刀。
第三个问题:如果不能尽如人意,你会如何割舍?
我指着刚才罗列的几个价值,问出了这个有点残忍的问题。徐莹有些意外,但并没有任何的不满,只是显得有些纠结和无辜地问:“一定要舍弃吗?”
我又指了指选项:“我们只能看着选项来说话,在出现新的选项之前,如果一定要选择,你会怎么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