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秘本

第146章


吴王殿下乃一世明君,我家丞相也堪称当世俊杰。蜀有剑阁之险,足可固守,吴有三江天堑,可阻魏军。吴蜀发挥彼此的长处,结为紧密的同盟,便有可能实现天下统一。退一步讲,也足以对抗曹魏,图谋天下三分的大计。”邓芝充满诚意地解释道。虽然偶尔有卡壳,有的地方也说得未必准确,但他的话语颇有分量。孙权一直紧盯着邓芝的眼睛听他讲话。只见他脸上毫无惧色,始终正对着孙权的视线侃侃而谈。
“听说魏国要求将吴王殿下的太子作为人质。若是送王太子去作为人质,魏国下一步就会要求吴王殿下入朝。倘若拒绝,魏国就会以此为借口,大举发兵,还会声称吴反叛朝廷……如此之时,我蜀汉也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人马也会顺江而下……这样一来,江南的天地,就不再是殿下的了。”虽是讷讷之言,邓芝却在最后的地方运足了力量。
“不会错过好机会吗……”孙权低声重复了一句。他很喜欢邓芝如此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若真到了那一步,那确实是不可坐视的好机会。假设孙权是蜀地之人,也一定会毫不迟疑地起兵伐吴。
“如何?”邓芝的目光一直紧盯着孙权不放。
“明白了,卿所言极是,句句在理,吴蜀的友好也是我所期望的。与魏的关系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待我选派合适的使者去向孔明丞相解释。”孙权道。
东吴派来的使者是张温。张温去了蜀国之后,完全倾向于蜀,回到东吴后,也常把“蜀地如何如何”挂在嘴边。他如此宣扬蜀地的事情,令孙权心中极为不悦。后来张温失宠,据说这也是一个原因。张温作为特使访问了蜀国。作为答礼,蜀国也向东吴派来使者,这个使者当然还是邓芝。
吴王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与蜀主平分天下,不亦乐乎!”
邓芝摇了摇头,直言不讳地答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果攻取魏国之后,两家主君各行仁德,臣下各尽其忠,最终将拿起武器,战争便又开始了。”
孙权大笑道:“卿之心清澈可见,你心口一致,让人放心。”之后吴蜀多次交换使者。蜀也曾派遣邓芝以外的人,但都没有能够让孙权高兴。孙权给诸葛孔明写信,信中说:“和合二国,唯有邓芝。花开必结果,其他人的花开得大,结的果实却很小,或者完全不结果。”

刘备去世当年,蜀汉改年号为建兴。第二年,即蜀汉的建兴二年(公元224年)、曹魏的黄初五年、东吴的黄武三年,没什么特别的事。曹丕率领水军南下广陵,不久又返回北方。广陵是现在的扬州市,曹丕差不多进兵到长江一线了。因为吴王没有交出人质,曹丕为了示威才出的兵。孙权没有应战,天气也相当不好,魏军几乎是无功而返。这一期间,吴蜀的同盟更加紧密起来。
诸葛孔明治愈了夷陵战败的伤痛,致力于民生,令国家休养生息。经过差不多两年的休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三月,诸葛孔明向蜀军发出南征动员令。前年六月,以雍闿为首领的叛军,也就是“西南诸夷”在蜀的南部掀起叛乱。那一年四月,刘备刚刚去世,蜀国没有余力平定叛乱,只是封锁了灵关,避而不战,如今国力终于恢复了。“蛮夷胆敢乘先主驾崩之时叛乱!”蜀军同仇敌忾的心情高涨。诸葛孔明一直着重培养着这样的感情。作为外来政权,要想与当地人融合,有这种共同的强烈情感是再好不过的了。
“这次南征,是接下来北伐的一个环节。这一点各位都知道。我亲自领兵,指挥这次南征。”诸葛孔明在群臣会议上说道。
一个名叫王连的人表示反对:“南方乃瘴疠之地,丞相身负国运重担,怎能担受此种危险?万一有所不测,蜀汉前景岂非一片黑暗?”他流泪道。
诸葛孔明眼睛不禁发热,强忍住了泪水。王连是当年刘璋的旧部。刘备夺取蜀地之时,王连镇守梓潼,顽强抵抗,刘备在那里几乎无法前进。他本是对外来政权最有敌意的一个人,可是现在却流着眼泪为孔明的安危担心。
“融合差不多成功了。蜀国人心已经合而为一……”对于王连的抵死反对,孔明虽然在心中低头致谢,但在会议之上,却昂然抬头,挺胸笑答:“我已然下定决心。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挥师向北,讨伐暴虐无道的曹魏。虽说如此,此次南征也是其中的一环,首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非亲自指挥不可,决不会打退堂鼓。”要与曹魏开战,北伐的军粮必须依靠四川南部这片肥沃的土地。若是南方的局面不安定,就意味着北伐的军粮难有着落。所以孔明才一直强调这次南征是北伐的一个环节。“还是说,我孔明缺乏作战经验,由我指挥,诸位难以安心?”孔明仿佛在责问一般。因为日后在军事方面的出色表现,世人往往将诸葛孔明奉为军神一般的人物,实际上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不及政治上的才能。刘备在为关羽报仇的时候,也只是命令孔明留守成都。之前孔明也几乎没有指挥野战攻防的经验。
“不,当然不是。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那么,由我亲自领兵,不得再有异议。”孔明决定就任南征军的主帅。此时的蜀汉接连失去了关羽、张飞、黄忠和马超等武将。从今往后,必须依靠新的武将作战。身为主帅,当然应该了解新武将的战绩以及作战的喜好等。孔明之所以亲自领兵,也是为了观察这些有发展前途的新武将。由这一点上说,本次南征确实是北伐的前奏。南征军的参谋长,是战死夷陵的马良的弟弟马谡。李恢、马忠、张仪等新一代武将,也将在这次南征中一试身手。
“此次出战,基本作战方针是什么?”孔明问马谡道。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马谡回答。
“没错。”诸葛孔明得意地点了点头。
蜀军进兵的首要目标,是被称为南中的地方。南中距离成都很远,道路崎岖险恶。大军一到,南中的敌人束手投降,然而大军一走,这些蛮夷便又背叛。南中人知道,成都的人马来南中并不容易。“南征的目的是要保持南中的稳定,长期的稳定。”孔明着重强调“长期”。只有获得长期的稳定,军粮和资源供给才能依赖这一地区。因此不能用一时的武力压制,使其心服才是最重要的。
“这两年他们为所欲为,真是可恨!”马谡咬了咬嘴唇。
“你是说这两年我们什么也没做?”诸葛孔明笑着问道。
“也并非如此。我们尽全力恢复了与东吴的友好关系,无暇顾及南中。”
“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想做的话,时间自然就会有的。”
“是吗?”马谡有些不解。
“攻心之战,可以不必真刀实枪。这一年来,我都在为战斗作准备。”
“丞相此言何意?”
“你没听说那些人之间也起了纷争吗?”
“听说了……那些人本来就是各个部落拼凑在一起的乌合之众,好像是有什么问题……那是……丞相的……”
“不算是我鼓动的。从一开始他们之间就有引发内讧的因素。我只是略微加了一把火,煽动了一下而已……”
“不愧是丞相……”马谡眨着眼睛。
“不过,”孔明摇了摇头,“事情并非事事如愿,一帆风顺。我虽然想要煽风点火,却也有人想要担水灭火。”
“担水灭火?是蛮族之中的人?”
“不,是外来的人。”
“那是什么人?”
“交州人。”
“果然还是那个士燮。”马谡皱眉道。
“不,不是那位老人。我费尽了力气,总算和那位老人打过了招呼……可是还有一个不速之客闯了进来。”骑在马上的孔明也皱起了眉头。
“这个不速之客是……”
“不过,我们不会输的。”
孔明没有说出那个人的名字。他挺起胸膛,一副信心满怀的样子。

南海(现在的广州市)的一隅,有一座朱漆柱子的飞檐建筑,人称“交州王者”的士燮老人来到南海之后,一直住在那里。约二三百步之遥的地方,有一座府宅,庭院宽阔,里面种着许多叫作苹婆的南方树种。据说这里是西汉南越王的旧宅,而现在则是惹怒吴王而被流放的怪人虞翻的住所。无论登上府邸的哪一幢阁楼,都可以透过窗户看到对方的住所。
“来了一个不好对付的对手啊,好在我还没有老糊涂……哎呀呀……”士燮老人手捻雪白的须髯,从阁楼的窗户中张望虞翻的住所。对于住在那里的人,老人与诸葛孔明一样,使用了同一个词来形容。老人曾经接受吴王孙权的命令,煽动南夷对蜀叛乱。受命之时,正值刘备为关羽报仇,沿长江顺流而下之时。吴与蜀是仇敌关系,可以说搅乱敌军后方乃是对付敌人的常用招数。不过,由于孔明和邓芝的努力,促成了吴蜀结盟。于是,老人的煽动活动暂时停了下来。
然而,不久之后孙权又下达了极为苛刻的指示:“像之前支持雍闿那样,制造南中的骚乱。”吴蜀表面上是同盟关系,背后却各有各的算盘。“要是这样的话,我也要暗中留一手……”士燮拿定了主意。
诸葛孔明也曾经来劝诱过他,说他只要能削弱南夷叛乱集团的实力,便赏赐他蜀地的财宝——老人已经悄悄向首领雍闿打过招呼:“暂时休息一阵吧……”当然,交州的老人也送给雍闿一些财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