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秘本

第145章


佛教的比丘尼景妹和五斗米道的陈潜也会与虞翻同船到交州来。景妹是月氏族的女性。佛教教义作为客居汉土的月氏族的信仰,在乱世背景下,迅速地在汉人之中传播开来。不过,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佛教,与经由南方传入交州的佛教略有不同。长江一带的佛教则是二者的结合体,甚至有些混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景妹决定前往交州。她年轻时经常生病,但过了四十岁之后,身体却逐渐好了起来,体质改善了许多。当时,交州的淫祠邪教横行于世,佛教刚刚传来,五斗米道的势力也很薄弱,几乎没有真正的信仰。陈潜受少容之命,为传播五斗米道也来到了交州。新思想的火种即将到来。这种传言已经在交州大地上传开。
当时,从长江沿岸到交州最短的路线是从鄱阳湖南下。孙权进驻武昌之前,前线阵地乃是柴桑,柴桑位于庐山脚下,鄱阳湖在其南面。经由今天的南昌市附近的赣江逆流而上,便到了江西和广东的地界,走一段陆路后,再于珠江上流的浈水乘船,顺江而下,经韶关市沿珠江到达今天的广州市。铁路开通以前,这一直都是广东与中原联系的主要路线。虞翻一行人走的也是这条路。
“据从武昌来的人讲,虞翻仅以流放罪就了事了,这有些不可思议。好像是与吴王殿下发生了严重冲突,他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了。”士徽说道。
“那个人可不单单是流放来此的啊。”年迈的父亲捋着花白的胡须说道。
“父上此言何意?”
“我们必须多为吴王努力啊。”士燮突然改变了话题。
“我们本非吴王的家臣,可我们还是为吴王努力做了许多事情。若不是我们从中活动,雍闿也不会叛蜀。蜀地多事,岂不正是帮了东吴。”
“虽然吴蜀之间有过那般激烈的战争,如今两家却又和好了。”
“吴也好,蜀也罢,都不能单独与魏国相抗衡,二者只能联合在一起。”
“并非如此简单。”
“是吗?依我看,天下之势一目了然。”
“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还看不明白吗?哈哈哈……”士燮笑了。笑中带着几分寂寞。

关羽,张飞,接下来是刘备,蜀汉的三位英雄间隔一年相继去世。这三个人不在了,蜀汉不就完了吗?曹魏与东吴之中,如此以为的大有人在。然而熟知蜀汉的人物却摇头道:“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蜀汉不是还有诸葛孔明吗?只要孔明还在,蜀汉的基础就不会动摇。刘备刘玄德之所以三顾茅庐请来孔明,为的正是自己身后之事。”
听说了刘备的死讯,魏文帝曹丕问少容:“诸葛孔明会从什么地方着手?”
蜀地有很多五斗米道的信徒,有关蜀地的消息,少容了解得最多。“应该会从培养人才开始吧。至少一年之中,他做不了别的事情。”
“很有可能。”曹丕点了点头。
在世人看来,蜀汉缺乏人才。不仅关羽和张飞这两大支柱先后离去,就连黄忠、马超这些猛将也相继去世,经验丰富的军事人才只剩下了赵云,然而赵云也已经上了年纪。诸葛孔明首先必须搜罗文武方面的人才。
实际上,蜀地并非没有人才。由外地进驻巴蜀的刘备政权,将当地的人才放在一边,置之不理。哪怕是刘备,在同甘共苦的部下尚在的时候,也不能启用当地的人才。“当地人当不上高官。”“果然还是外来的政权。”因为有这样的评价,当地的人才对蜀汉一直三心二意。
刘备入蜀已经十年有余,旧部纷纷老去,也到了高层更换的时期。诸葛孔明于成都开丞相府,广招贤才,当然对本地出身的人也非常欢迎。以前,任命蜀汉的将领常常偏汉而远蜀,而孔明在丞相府培养的人才多为蜀地人士,强烈的乡土之情充溢其中。在大地上生根的政权,终于开始逐渐稳固了。但直到真正稳固下来为止,根本顾不上其他的事情。这与少容的预测一致。
交州城中,士燮一边望着窗外灼热的阳光,一边捋着花白的胡子。他也知道了这件事。表面看来,他成天痴痴地望着外面的风景,实际上他偶尔也会坐下来,提笔写一些东西,例如短文、书信。他趁着蜀汉什么也做不了的时候,在煽动益州少数民族的将领。从四川南部到云南、贵州、广西地区,这一带的少数民族仍然很多,今天也是如此。他们称长老为耆帅。当时,耆帅是一位叫作雍闿的人。
杀蜀汉太守,起兵反叛。只要决心叛汉,军资不是问题……士燮年轻的时候,曾在洛阳游学,除去这段时间,将近八十年的人生几乎都在交州生活,与少数民族朝夕相处。士家在交州居住的二百年间,一定也混入了少数民族的血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血缘上,他很理解少数民族。煽动耆帅反叛之类的事情,对他来说相当容易。“为了东吴。”现在他臣属于东吴,他想为吴王煽动少数民族作乱,进而陷蜀汉于困境。当然,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士家在交州的地位。“诸葛孔明若稳定了蜀汉的状况,必定举兵南下。”这是士燮的预测。用不着与曹魏相比,就算是跟东吴相比,蜀汉的国力都很虚弱。为了增强国力,只有开发巴蜀的南部。这里资源丰富,与中南半岛、缅甸、印度、南海等地的贸易往来也很频繁。在与曹魏和东吴开战之前,蜀汉必然要先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发资源。“趁着现在,先扰乱他要开发的地方。”老人如此考虑。
耆帅雍闿血祭了蜀汉任命的益州郡太守正昂,掀起了叛乱。蜀汉因为正昂被杀,派了一个名叫张裔的前去继任,雍闿又捉住了张裔,将他送到东吴。因为这一功绩,孙权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雍闿的反叛成了燎原之火。本来,巴蜀南部很早以前就被成都的汉人政权压榨,积怨颇深。只要有了第一次反抗,接下来就不必特意煽动了。民众一齐揭竿而起,就连蜀汉任命的官吏也随着民众揭起反旗。如果他们不这样做的话,连自己的性命也将难保。牂柯太守朱褒和越嶲大帅高定也起兵叛乱,加入了雍闿的阵营。
此时,刘备刚刚在白帝城去世不久,蜀汉还没有讨伐叛军的余力。诸葛孔明封锁了越嶲的灵关这一关口,全力阻止叛军进入蜀汉的中心。在这一时期的叛乱之中,蜀汉方面沿永昌线顽强应战。然而最终周围的民众蜂起暴动,最终攻下了永昌。鼓动民众起义的是以孟获为首的少数民族首领。诸葛孔明想以外交手段化解这一危机。为少数民族叛乱撑腰的交州的实权人物是士燮,他的身后则是吴王孙权。只要改善了蜀汉与东吴的关系,这一叛乱便可迎刃而解。本来,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过节,若没有为关羽报仇的难题,其他的问题都算不得什么。十四年前的赤壁之战,双方还曾经联合抗曹。
眼下不需要武将出场,而是说客活跃的时候。为了推进与东吴的友好关系,该起用谁来担任外交使节?诸葛孔明将蜀汉的人才一个个理了一遍,难以找到一个适合的。找了许久,诸葛孔明终于找出了一位。
“蜀汉并非没有人才,而是一直都没能发现人才啊。”诸葛孔明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其中也有反省。为了能让蜀汉与东吴结成同盟,他在成都府内差不多将世上活着的人物全都研究了一遍。

那是一个名叫邓芝的人物。邓芝字伯苗,先祖是东汉大司徒邓禹,可谓出身名门。话虽如此,不知什么原因,之前他一直怀才不遇。“我是大器晚成。”连他本人也这么说,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据说年轻时算命先生曾这么说过。他的口才也并不是很好。若是口才好,应该早就会被起用了。不过他的言语虽然木讷,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说服力。“此人可用。”孔明心想。
江南人才辈出,能言善辩的说客不在少数,孙权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辩才。要说服孙权,就要有比他周围的谋士还要优秀的唇舌。而且,未必需要滔滔不绝的辩才,需要的或许是更加与众不同的人物。现在孙权坐镇的荆楚地区,自屈原以来,便是一片洋溢着华丽辞藻的土地。不管怎样的辩才,说到底也只能算是班门弄斧。要想说服江东孙权,靠的只能是独特的唇舌。
孔明起用邓芝,还有另一个目的。东吴政权是地方豪族的联合体,因此家世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邓芝的先祖邓禹曾辅佐东汉创立者光武帝,堪称开国功臣。邓禹,字仲华,当时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派邓芝出使东吴,无论结果怎样,至少吴国上下都会怀着敬意去迎接他。孔明并不想让邓芝用花言巧语到处去游说,而是靠他的说服力来与东吴结盟。
邓芝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卜卦的人说他大器晚成,他便深信不疑。孔明抓住了这一点,夸赞道:“蜀地虽然人才济济,但能做到的只有你一人。”
孙权在接见蜀国使者邓芝时,说道:“既要结盟,盟友也要强大才行。假设吴蜀已经结为同盟,如果魏国征发大军,由汉中进攻蜀国,蜀国能坚持多久?蜀主尚且年幼,并且国土狭窄,国势不振。魏国若攻破蜀国,我东吴身为盟友,命运便如风中之烛。因此孤纵然有同盟的决心,也难以迈出这一步。”
“蜀绝非小国。与吴一样,均非小国。”邓芝反驳道。吴的身后有交州这片广阔的土地,蜀也有南方未开发的广大地域,若能有效利用,不会比魏国差。
“我主虽然年幼,但有丞相诸葛孔明尽心辅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