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梦想与情感 时间之夜

第2章


是胡玥的回忆使那个小女孩的日子苦起来,苦到辛酸和心痛。其实那过往的生活甚至乡情并不怎么美好,是胡玥的回忆使那些生活隐去了痛苦从而美好起来。胡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再也返不回那童年的世界,再也不可能回到生我们养我们的乡下,我们才开始思念和联想,把真实的形而下的生活之水酿成了形而上的回忆之酒……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作家所描写的那些真实生活并不重要,甚至也没有什么意义,是描写本身是语言本身在放光发热,意义和价值是作家的认识深度和审美高度点石成金起来的。 
  所有的生活的真实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只是作家对于这些生活的重新描写。 
  所有的真实生活甚至坎坷人生只是逝水,只有文学作品才能够进入永恒。 
  我这么绝对化地夸大描写的功能,是想对胡玥说,如果主动去虚构去重新创造往事的世界,或许会达到更通灵的境界? 
  我曾经在十几年前的一个下午,站在七层楼的阳台上,思考过一个问题:假如我这么纵身跳下去,是我死了这个世界还存在呢,还是这个世界不存在了我自己进入了永恒?那一刻我明白了小说的奥妙。写出来与胡玥共勉。 
  2005年春月   
  序叁 悲悯众生说胡(1)   
  文/杨如雪 
  认识胡玥十五年,最近五年电话中,她的温言暖语常常顺着热线传过来,微笑也悬浮在前方空中,好像爱丽丝漫游奇遇记中的仙人,是的,胡玥是我们家不在场的仙人之一。 
  我和胡玥的善缘起于爱诗,佛说世上有三千个大千世界,我觉诗的世界尤为华美。我俩在这个华美的世界中走过,留下很多青春美好的回忆。印象最深的一回是吃她妈妈亲手做的面鱼儿,我离家并不远,但面鱼儿妈妈却心疼我一人在外,不能常见到父母。这样的妈妈肯定是越老越美。 
  还有一回是在法庭上。胡玥有一篇写大案要案的文章发表时,那个报纸的责任编辑在胡玥的署名后面还加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也是常被作者默认的惯例。电影制片厂跟胡玥也要了那一部书稿,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当然只署作者名。就这样,另一个自认"作者"的人恼羞成怒,状告电影制片厂,把胡玥也拉成了"第三人"。记得当时这种奇特的著作权侵权案还是全国首例。 
  我也抢到了胡玥的这部稿子,是草稿,叫我很头痛。难看的手写体,行文风格还有点拖沓琐碎。胡玥做法制栏目的电视主持人很忙,说你看着改吧,好像一个天生丽质的美人粗头乱服,胡玥放心叫我做美容师。 
  我们的杂志周期慢,胡玥的稿子也比给报纸的提前了半月,要不也不会那么潦草。这充分证明胡玥的文章是她一人所为,和别人毫无关系。 
  胡玥对我的唯一要求是:说实话。说实话有什么难的?我说了。我的实话和五个防暴队员的有利证词一样。 
  后来我们开玩笑说,一场官司,把胡玥的工作告到了北京,告到了去公安部上班,命运之手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谁说坏事不是好事呢?后来胡玥连出几本书,改编的电视剧火爆,也是从此劫开始。胡玥说感谢生活,感谢那个人。 
  胡玥心里没有恨,她天生具备爱的能力,天生明白怨恨是懦夫的行为,于人于己无济于事。 
  打开《时间之夜》,这是一本回忆的书,里面沾满了欢笑泪水与亲吻。童年的磨难、心灵的痛苦,对胡玥来说,都是上天的礼物,珍贵的馈赠。 
  在胡玥的前几本书中,故事跌宕起伏,情节紧张,扣人心弦,一气呵成,读者读起来过瘾痛快。这本书,没有给读者那样强烈的心理预期。这是一位40岁的心智成熟的女人在回顾自己的来路,上溯自己心灵长河的源头,分析自己的精神世界,总结自己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我们每个认真生活过并开始独立思考的人,都有此机会手眼相照,记录下自己的一路风景,从而留下一幅活泼的肖像,给未来的生活参照。 
  要想全面彻底地了解胡玥,这本书是钥匙。胡玥的第一本书是诗集,第二本书是美文,第三四五六七本书是小说。诗多梦想,美文重营造,小说构筑一个全新的世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唯有这本书落在实处,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胡玥前生。也可以说,现在的胡玥,之所以是现在的这个样子,缘起要从《时间之夜》的第一页第一个字开始。 
  也不由得让我想到因果,不是三世因果,是现世的朴素的因果,是种下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的那种因果。人生有一万种可能,最重要关键的是选择。玫瑰花和蒺藜,胡玥的心田选择了前者,有合适的阳光雨露,这花儿开得鲜艳芬芳美丽。 
  这并不是说这本书里只有好人好事,我们不是生活在极乐世界,周围不全都是佛菩萨天龙八部护法,也有食人兽变态狂,形形色色,胡玥并不擅长涂抹脂粉,她也无意为之。她只是真实再现过去,并把自己爱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 
  凭你的愿力和心力 
  彻底驱散了 
  那些阴暗角落 
  升起的阴暗念头 
  让我欢喜赞叹的是,胡玥对她遇到的困厄不幸持有的态度。 
  一个人人视为害群之马的坏蛋,胡玥会想到,他何其不幸成为现在的样子,如果一开始他遇到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遇到一群良善的好人,得到充足的爱的滋养,他也许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在胡玥眼里,只有可怜之人,没有可恨之人。 
  这就是悲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美德是一种适宜性,我们的种种激情中,唯有慈爱这种激情可以过度,其他的激情诸如嫉妒、憎恨、报复心、不平等、不宽容一旦过分,就会让人不舒服,客观上会成为灾害。唯有慈爱这种激情,怎样过分,大家也会理解。一个母亲溺爱自己的孩子,旁人看了不会不适,只会报以微笑。胡玥对这世界的态度,就有点溺爱。 
  这种态度,叫一般人实难理解她的警察身份。我觉得胡玥溺爱世界的态度,除了天性的神经、坚强、母爱强烈,主要原因还有二:一、她不是那种和犯罪分子直接打交道的一线警察,没有你死我活的感受。她做主持人记者采访时,见到的罪恶虽然也深重彰显,新闻要求的客观报道,使她不能只顾发泄一己的感受,她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在屏幕上,还是在文字中;二、作为一个直面人生的作家,她的心理习惯是看一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不是简单憎恨那些卑劣的人性。 
  所有这一切决定了,她在悲悯受害人的同时,也对害人者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胡玥认为,在生命意义上,受害者和害人者,经历的都是一场惨变奇祸。 
  这是人间大爱,是我们的社会缺少的,是时时刻刻需要提及的永恒母题,是但丁炼狱中,对于那颗饥渴的心灵永远不够的泉水。 
  我不愿浪费你的时间告诉你,这本书文字多么优美,文体如何创新,故事如何引人入胜,不,尤其后者,作者好像并没有有意编排;但我很愿意告诉你,这本书是童年的记忆甘露,如果你在匆匆行走中真的渴了;是微微火焰,叫冷酷的心头冰雪慢慢融化;是孤独心田上的一根命芽,不会遮荫庇护你,只叫你发现自己心田上也有这样一根命芽。 
  爱,即便是有弱点缺失的爱,并不可耻。我喜欢胡玥这本书超过她别的书。朋友是要用一辈子来认识了解的,写下这样文字的朋友胡玥是我的骄傲。 
  放慢生活的脚步,坐下来慢慢读,回想亲人眼神的柔和,回想那些一饭之恩的人、擦肩而过的人、未曾谋面的人,我们何其有幸同在这个美好的世界。 
  "童年并不是在完成它的周期后在我们身心中死去并干枯的东西。它不是回忆,而是最具活力的宝藏,它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丰富我们不能回忆童年的人。不能在自我身心中重新体会童年的人是痛苦的。童年就像他们身体中的身体,是在陈腐血液中的新鲜血液:童年一旦离开他,他就会死去。" 
  费朗兹海伦斯(比利时作家)     
  第一辑 安平镇   
  故乡的那场大雨(1)   
  胡安用枪把他的对象打死了然后又开枪自杀了。 
  胡安为什么要打死他的对象以及他是怎么打死的又为什么自杀我一概不知。我甚至不能确定发生这件事的那一年我几岁。 
  回忆总是飘离的。好像是在一个深黑的夜里,我在墙的一角,靠着灶火的那一头。我是睡着还是醒着?是睁着眼还是闭着眼?总之我看见一些人影在黑夜里晃动:一些人一会儿出去一会儿进来,一些人站起来坐下坐下又站起来。 
  一个躁动不安的夜晚却又是那么出奇的静默。一个声音就像剪刀一样哗地将静默剪开了一道口子:胡安用枪把他的对象打死了然后又开枪自杀了! 
  这是谁的声音? 
  许多年以后我在自己的暗夜里分辨,这声音好像应该是面人儿发出来的。可是所有的人影就在这一声之后全部消失了。墙柜、墙柜上的玻璃花、好看的玉人儿、鸡毛掸子、青花瓷瓶,还有爷爷心爱的那只老酒壶,它们没发出任何声响也随着那些人影一起消失了。 
  就像你明明看见了一处房子,而你眼瞅着那房子顷刻间却变成了荒冢那般的消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