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是大喜过望,在来今雨轩藤萝深处,找到一个茶桌,侍先生观赏紫藤。先生显然兴致极高。我们谈笑风生,尽欢而散。我想,这也许是先生在那样的年头里最愉快的时刻。”
《元白诗笺证稿》是陈寅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他笺诗的最佳之作。它和陈寅恪晚年的巨著《柳如是别传》同是陈寅恪“以诗证史”“文史互证”的重要代表作品。虽然“以诗证史”“文史互证”这种范例并不是陈寅恪的首创,但他却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使得“以诗证史”“文史互证”成为他治学最精华之所在,也是他对传统学术最杰出的贡献之一。“文史互证”将中国传统的训诂学、考据学方法和西方近代的史学、语言学、诠释学等方法融会贯通,它一方面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用史家广博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古诗文中不易理解或易被浅解、误解的字、词、出典等,从历史的角度予以透辟的考订、辨误、解说,尤其要找出或注意诗中所含与当时历史事实有关的“今典”成分;其二即是以诗文为史料,用所谓的“历史的眼光”,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史料成分,分析诗中之古典与今典,并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对古人之思想、情感及其所处之时代社会达到真正同情之了解。①在学术这一严格的领域里,要将文与史相互印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有传统的考据学和史学根基,又要有近代西方史学方法,还要有传统诗学的修养。即使具备了这些条件,真正能够在这一领域做出成绩的就更有限了。就陈寅恪而言,他有很深的家学渊源,文史修养自不待言;又有多年的留学经历,对西方史学、西方汉学、佛学乃至梵学都有相当的研究。因此,陈寅恪敢于并做到了在史学领域里面运用其文学素养,以诗解史,诗史互证。
陈寅恪研究唐诗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他早就注意到唐诗中大量的运用“比兴”手法,而中唐时元稹、白居易二人的运用尤其明显,创作出了一些现实性较强的作品。他认为唐代诗人通过诗歌所反映出的生活层面及思想十分丰富,因此,唐诗可以和唐史互相佐证。从30年代开始,陈寅恪就已开始其唐诗研究。1935年,他作《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一文,以李商隐的诗句“万里风波一叶舟”一句考证出李德裕的归葬日期为唐宣宗大中六年夏季。之后的《韦庄秦妇吟校笺》中,通过对韦庄《秦妇吟》的诠释,证明唐朝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记载的可靠性,并进而说明唐末黄巢起义时东南地区的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苦难。①
《元白诗笺证稿》初稿在陈寅恪还在成都时就已经完成,但直到1950年才由当时的岭南大学刊行。在《元白诗笺注稿》中,陈寅恪将他一直倡导的把诗歌和历史融于一体的研究方法始终贯穿于他的文史互证研究之中。陈寅恪曾经说过:“今之读(白)居易诗,而不读唐诗者,其了解之程度,殊不能无疑。”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已经洞察到白居易诗中的写实特点。他以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卖炭翁》为例来解释他的以诗证史。白居易曾在《卖炭翁》序文中指出其主旨是“苦营市也”,陈寅恪引用韩愈《顺宗实录》记载的“旧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为主。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他首先考证世传的《顺宗实录》是韩愈的原本,因此韩愈对当时的记录是准确的,是能够与白居易诗相印证的。因此,他做出结论:“退之(即韩愈)之史即乐天(即白居易)诗之注脚也。”之后,他又将《旧唐书》等史书的记载和白居易的诗歌相对照,考证出唐代中期关于营市的史实。
他还将元稹与白居易的作品加以比较,元白二人有许多题目相同或者相似的诗作。如元稹有《琵琶歌》,白居易有《琵琶行》,两诗中的描写有类似之处。陈寅恪经过认真的对比做出结论:“今取两诗比较分析,其因袭、变革之词句意旨,固历历可睹也。后来作者能否超越,所不敢知,而乐天当日实已超越微之所作,更为无可疑者。至乐天诗中凝滞之字句,不易解释,或莫知适从者,亦可因比较研究,而取决一是。斯又此种研究方法之副收获品矣。”通过二人作品的比较,不仅能发现二人有因袭和变革之处,更在此基础上证明白诗是见到元诗之后有感而发而作,虽是有感而作,但白诗的水平却远在元诗之上,原因在于白诗表达的主旨远远超过元诗。他在《元白诗笺注稿》第二章中曾专就白居易《琵琶行》一诗加以评论:“而诗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则既专为此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迁谪失路之怀。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所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岂微之泛泛之作,所能企及者乎?”元白二人不同的感情投入导致二人诗的旨趣的显著差异。通过二人诗歌的比较,陈寅恪不仅能看出白诗水平高于元诗,是“唐代诗中之巨制,吾国文学史上之盛业也。”还能看出二人人品的差异,白居易敏于时势忧国忧民显然要强过元稹的安于享乐。诗文成为陈寅恪研究唐朝社会的一个门径。此外,他还将元稹在其《莺莺传》中对自己始乱终弃而并不愧疚之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轻视地位低下的女人的风气加以印证。
《元白诗笺注稿》出版后,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重大的反响。大致说来,持不同态度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唐史学家,他们评价甚高,着眼于新材料中发现的新史识。一类是文史学者,他们一方面批评陈寅恪有“过求甚解之处”,另一方面也有较高评价,但更多着眼于文史沟通的新研究方法。再一类则是文学研究专家,他们则有些怀疑这种研究,担心“史实”对于“诗意”的伤害。但是他们一般都很少说破这一层,那就是这部书标志着以诗证史的诗学研究新范式的成熟。
1946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国家和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质量急剧下降。随着内战的加剧,生活的艰辛程度也日益严重。寒冷和陈氏夫妇的心脏病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蒋天枢先生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略》中曾记:
(1947年)是岁寒甚。清华各院本装有水汀,经费绌,无力供暖气,需住户自理。先生生活窘苦,不能生炉火。斥去所藏巴利文藏经及东方语文各书,如蒙古文蒙古图志、突厥文字典等等,卖与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用以购煤。闻仅一室装火炉而已。
关于陈寅恪卖书买煤度严寒一事,季羡林先生以亲历者的身份曾经专门做过详细的介绍,《回忆陈寅恪先生》中写忆道: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经完全崩溃。从法币改为银圆券,又从银圆券改为金圆券,越改越乱,到了后来,到粮食店买几斤粮食,携带的这币那券的重量有时要超过粮食本身,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也不能例外。到了冬天,他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胡先生最尊重最爱护确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介绍王静庵先生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去任教,一时传为佳话。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有几句诗:“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学院遂闻传绝业,园林差喜适幽居。”讲的就是这一件事。现在却轮到适之先生再一次“独为神州惜大儒”了,而这个“大儒”不是别人,竟是寅恪先生本人。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却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西文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书。陈先生只有收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这一批书实际上带有捐赠的性质。
此时的陈寅恪,是国内第一流学者,学界泰斗,并且已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任院士。第一流的学者尚且窘迫至此,更不消说一般百姓了。时某报曾载一首诗:“铮铮国士名,矻矻寒窗苦。生事困樵薪,珍袭归书贾。燎原战火燃,断续炊烟舞。何异又焚书,风教委尘土。”此诗当时附序为“陈寅恪教授卖书买煤,为之意苦者久之。”①这一年,陈寅恪58岁。是时,内战仍在继续,和平无望。陈寅恪对蒋介石发动内战很不满,他在《南朝》一诗中以“徐妃半面足风流”形容国民党。徐妃虽风流自赏,其实江河已有瓯脱之势,则其“风流”亦不过半面而已。②这暗示他对国民党政权难以持久的预感。当北京学生的反蒋民主运动蓬勃展开时,他毅然在高等院校教授志愿学生运动的呼吁书上签名支持。除此之外,他拒绝接受“美援”面粉,尽管当时他的处境已经十分窘迫。
二、时局变化与陈寅恪的去留(1)
个人身世之沉浮与社会大环境总是密切相关,在陈寅恪尤其如此。我们还是将视角放大一点,先来看看40年代末的中国情势吧。
小说推荐
- 陈寅恪与傅斯年
- 前几天,岳南先生来到我的寓所,携来《陈寅恪与傅斯年》书稿,嘱我看后提些意见。我虽是九十八岁的老人,精力不济,但面对这部撰述陈、傅两位恩师,并插有堂兄何思源青年时代与陈、傅二师一起留学欧洲相交甚笃的图片和文字,百感交集,遂未作推辞,决定先读为快。书稿翻阅一遍,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两位大师的身影又在眼前
- 科幻小说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8章
- 泰山之子(人猿泰山第四部)
- 《泰山之子》内容简介:这个故事我定从别人那儿听来的。他其实不该讲给我,也不该讲给任何别人。这得归功于一瓶陈年佳酿在那位讲故事人身上产生的奇妙的作用,引得他开了头;也得归功于随后那些天,我对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持怀疑态度 等那位爱吃喝交际的东道主发现他已经给我讲了那么多,而我对他的故事仍然将信将疑时,他
- 现代文学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49章
- 唐寅在异界
- 他有一身出类拔萃的功夫,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做个见不得光的杀手 而去到了混乱不堪的异界,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他的实力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这里,他可以肆无忌惮地挥舞手中的武器;在这里,为了生存,他别无选择走[展开 他有一身出类拔萃的功夫,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做个见不得光的
- 玄幻小说六道连载中
- 最新章:终卷 第一百五十章 完结
- 唐寅在花都
- 作者所写的《唐寅在花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都市言情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六十八章:大结局
- 神曲[孙恪轩]
- 公元前两千一百六十四年,舜帝禅位于大禹,至此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正式建立。禹帝在位期间,横征暴敛,独断专行,由此,朝政日非,以至天下人心思乱,群雄四起 朝纲不振,群魔肆虐,加之上古神器九方神鼎意外破碎导致八十一颗魔星降临大地,至此泱泱华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东海少年海孤风就在这样一个乱世中横空出世,
- 都市言情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35章
- 神曲(孙恪轩)
- 神曲(孙恪轩)txt下载由网友上传,作者为:孙恪轩公元前两千一百六十四年,舜帝禅位于大禹,至此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正式建立。禹帝在位期间,横征暴敛,独断专行,由此,朝政日非,以至天下人心思乱,群雄四起!朝纲不振,群魔肆虐,加之上古神器九方神鼎意外破碎导致八十一颗魔星降临大地,至此泱泱华夏面临着前所未
- 玄幻小说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35章
- 昂行的慕丘恪使徒
- 白色的乌鸦告诉我,我是被选中的,会拯救这个世界的人,我千百万次尝试,千百万次失败重启 可是,黑色的乌鸦又告诉我,我是个小人物,没了我,世界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我杀死它并将它埋葬 你能理解,你能理解,我当然知道你能理解!事情又不是发生在你身上 就算再怎么理解.不去感受,无法感同身受的话,你又怎么会知道我
- 都市言情清风潇漫连载中
- 最新章:第一卷 意义 正文·012 圣戗宇
- 驭灵人赵恪
- 天出二日,夜现二月,灵界降临。世界各地灵异事件频发,无数人死于此类事件,有幸存者得灵守护,人们称他们为驭灵人 作者:来不及忧伤所写的《驭灵人赵恪》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武侠小说来不及忧伤连载中
- 最新章:第46章 神奇玉印
- 陈氏家族全传/李西岳 苏学文
- 陈氏家族全传陈氏家族全传txt下载由网友上传,作者为:李西岳苏学文介绍: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及其所代表的整个陈氏家族,当年曾对蒋介石的最初发迹,对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最初建立,以及其后在中国大陆长达22年之久的统治,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当年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陈果夫更被誉“国民党之教父;陈氏家族亦
- 名人自传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3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