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失踪始末

第24章


据1960年到1970年这十年间平均统计,罗布泊地区每年风速大于每秒10米(即三至六级)的刮风时间为150天,风速大于每秒14米(七至八级)的刮风时间为80天,而最大的风则可达每秒30米(十级)以上。以那只被彭加木活捉的小骆驼为例,捉住之后,由于没有喂奶,加上大家正忙于寻找彭加木,无心照料它,便于6月23日死去。半个月后,人们发现小骆驼已有五分之四被埋在沙中。不过,小骆驼是死于沙漠之中,而且正好处于一个沙丘的背风面,那里容易积沙。彭加木是找水井去的,他不大可能到沙漠中找水,主要是在流勒河故道中找。在疏勒河故道,是不大有风沙,不会埋人的。正因为这样,在彭加木失踪后的两天内,尽管刮过大风,但是那张塞在芦苇根部的糖纸依旧在那里。
会被坏人暗害吗?当然并不排斥这种可能。不过,那里荒无人烟,飞机在上空搜索,除能看到搜索队员之外,并未看见过还有别的人。那里干旱无水,人要去那里生活,一定要带充足的水,必须从几百里以外运水。那么,彭加木外出之后,命运究竟如何呢?
据搜索队员们估计,他牺牲了。他经过长作跋涉,已很劳累,在失踪前又接连五天没睡过安稳觉,每天只睡三至四个小时。外出时,可能半途中暑或昏倒。
如果他牺牲了,为什么搜索队没有找到他的尸体呢?
据马兰驻军现场指挥周夫有对笔者说,有以下四大原因:
1.范围大,搜索面积达400平方公里左右,只能找点,不能找面;
2.地形复杂,疏勒河故道内沙丘起伏,一个个一至二米高的沙丘星罗棋布。在搜索时,每遇到一个沙丘,搜索队员要沿沙丘转一圈才行。不然的话,站在这边,看不到那边,很容易疏忽;
3.条件艰难,气温高,缺水。现场的人少了不行,多了又无力供应水与粮食;
4.飞机离地近,可以看清地面,但是搜索面积小。飞得高,搜索面积大了,但不易看清地面。动的东西易被发现,不动的东西,特别是倒在红柳之外,不易发现。
在那一带,发生过多起失踪案件,有的被救,有的死去,有的下落不明。例如:
1979年,云南第九地质队28人因汽车故障,在半途遇险,水很快喝光了。幸亏队长镇定,要全队团结,绝不可各自走散。附近驻军在三天后闻讯,立即出动飞机,终于找到。当时队员们濒于死亡,靠喝小便维持生命。空军用直升机把28人全部救回,地质队员含着热泪高呼:“解放军万岁!”
1976年7月3日,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的一辆汽车在罗布泊以北给野外运送物资时失踪。后来查明,当时发现汽车水箱漏水。这三人不知,以为水箱的水不够,便把水壶中的水都倒入水箱。水全部漏光,三人渴死。空军在七天后闻讯赶到现场,找到三人尸体(因为汽车,目标较大),从遗书中获知出事经过。
有一年,一名副班长带着一名战士出外打柴。打满了一挑,他叫战士挑着先回营地,而他还要再打一挑。入夜,副班长没回来,风沙却越刮越紧。副班长失踪的消息报告到团部,团里出动一个营去寻找,一直没有下落。出动直升机来回“耕地”三、四架次,也未找到。几年后,发现了这位副班长背的冲锋枪。
部队除了周夫有处长向我介绍的情况之外,据2006年报道,在罗布泊曾经发生过多次死亡事故: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旧称)的一架飞机,在新疆鄯善县上空失踪。九年以后,人们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一架坠毁的飞机,据推测很可能是那架在鄯善失踪的飞机,机上人员全部死亡。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警卫1骑马走失。32年后的1982年,地质队员在罗布泊南岸发现他的尸体,死因不明。
1990年,新疆哈密市七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失踪,两年后地质队员在一雅丹下发现三具干尸。距死者30公里有一辆汽车,另外四人下落不明。
好几年以前,当地驻军丢失了一名副班长。他出去割芦苇,到夜晚还没有回来。四处寻找,一直没有下落。3年以后,部队执行任务时路过一片沼泽地,沼泽里站着一副人的尸骨,大部陷下去了,尸骨旁平放着一根扁担和一把小镰刀。显然,这就是那位失踪的副班长。
又有一次,部队丢失过一名战士,他受命外出打猎,再也没有回来。隔了很久,战士们出去打柴时发现了他,他已经成了一具木乃伊。
1980年6月,就在彭加木失踪的时候,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也发生一件事故:一天早晨新疆石油管理局在鄯善县的一个野外队,包括驾驶员和考察人员共三人,开了一辆吉普车去沙漠中调查,车行一百多公里,汽车零件损坏无法前进,他们三个人沿着来的路,步行回营地报信。但由于当时天气太热,体力不支,一位年轻的同志先倒下,再往前走十多公里,中年人倒下,最后年老的同志也倒下了。出事后,这位直升机驾驶员奉命参加寻找,很快在一条线上找到了三位同志的遗体……
1995年夏,新疆米兰农场一职工带领两人去罗布泊探宝失踪。出事地点在距楼兰17公里处,两具尸体完好,另一人下落不明。奇怪的是出事的北京吉普车完好,汽车油箱里有汽油,车上也有水,出事的原因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彭加木究竟在哪里?
彭加木失踪之谜,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如今,有人开列彭加木失踪的九种可能:
第一种:彭加木被外星人接走;
第二种:彭加木逃往美国;
第三种:彭加木被直升机接到苏联;
第四种:被与彭加木有分歧的同行人员杀害;
第五种:迷失方向找不到宿营地;
第六种:不幸陷入沼泽被吞没;
第七种:被突然坍塌的雅丹砸死;
第八种:被狼群吃掉;
第九种:芦苇丛中躲避炎热晕倒,被风沙掩埋。
在这九种可能性之中,第一、第二、第三种乃天方夜谭;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种不可信;第五种“迷失方向找不到宿营地”加上第九种“芦苇丛中躲避炎热晕倒,风沙掩埋”,可能性最大。
新疆军区朱参谋长特别着重批判了第二、第三种,即“彭加木逃往美国”、“彭加木被直升机接到苏联”,他严肃地指出:
“姑且不讲彭加木同志政治上一贯表现很好,就拿地理环境来说吧,库木库都克地处新疆腹心地带,离中蒙边境直线距离470公里,离中苏边境直线距离大约700公里,离中印边境直线距离1100多公里,中间隔着戈壁沙漠和大山,怎么走得出去?说彭加木同志可能坐间谍飞机飞走啦,那简直是神话!他没有电台,连地图也没有,怎么联络?直升机续航能力小,从国境线飞不到这个地区。运输机吧,那里一无机场,二无导航设备,怎么降落?再说,我们那么多雷达,6月17日前后都没有发现过这类目标,因此说,彭加木‘外逃’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同志们把‘彭加木外逃’的谣言当作一桩十足的笑料。”
◆反思彭加木的失误
彭加木为了节省国家资金,独自外出找水井,因此失踪于茫茫大漠。他的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永远值得世世代代敬仰。然而,彭加木的失踪,却也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
人无完人。我在采访中,也听到许多朋友为他惋惜:他曾多次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探险,他深知孤身一人独自外出的危险性。尤其是他作为科学考察队队长,明确宣布过纪律:“外出探险时必须两人以上。”为什么他违反了自己制订的科学考察纪律呢?他的失踪,他的牺牲,失误就在于独自外出。另外,他还强调过,在陌生的、容易迷失方向的地方考察,应该沿路插上路标。这一回,他往东去找水井,走的是陌生的路,没有插路标。
我不由得记起,考察队的副队长汪文先对我说的那句话充满感叹的话:
“彭先生向来忘我地工作。他在‘文革’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在‘文革’之后才得以重返边疆。这时的他,年已五旬,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他很想干一番事业。不过,他把‘四人帮’的影响,估计太轻了。他把大家都看成跟自己一样……”
汪文先的话,说得很婉转。
比如,我在采访中,有人向我反映,考察队从乌鲁木齐出发的日子,彭加木定为1980年5月3日。在彭加木看来,到了这一天,考察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那就应该出发,抓紧时间工作是第一位的。可是,5月3日是星期六。考察队很多091队员的家在乌鲁木齐,希望改在5月5日星期一出发,这样可以在乌鲁木齐跟家人一起度过星期天。尤其是这次外出考察,一走就是一两个月,很多人期望在星期天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彭加木的家,不在乌鲁木齐。他没有考虑队员们的合理要求,还是坚持在5月3日早上出发。他是队长,又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队员们也就服从了他的决定。
还有,在完成纵穿罗布泊之后,到达马兰,彭加木提出要东进,这是原科学考察计划中所没有的。彭加木的出发点当然是很好的,可以借归途顺道考察罗布泊东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