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反对者 批评于丹

第9章


  
  他们并不像于丹教授所说的那样退回内心去进行修养,而是“道”的承担者。  
  他们自身的价值就在于像顾炎武所说的那样“明道救世”。  
  他们深知自己所坚守的“道”代表了超越性的精神世界,还代表了积极入世、干预社会、安顿百姓、为民族谋福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代表社会的良知。  
  请这些"士"们退回内心去进行修养,就是让社会的良知沉默、泯灭。  
  良知让知识分子们成为捍卫文化价值的群体,他们争取的不是政治权力,而是社会的合理与公正。  
  于丹教授可能也受到"退回内心"的旧"士"的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从来在这本书中没有谈到过“合理”与“公正”这两个字眼。  
  她反而对“抱怨社会不公”颇有微词,她写道:“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  
  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  
  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按照于丹教授的引导,我们大众读者不但对不公正不能抱怨,反而要反躬自省。  
  于教授还写道:"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  
  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于是于教授劝大众读者不要不平衡,不要有怨言,而应该"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她埋怨我们:“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我们大众读者就连看外界太多都不行! 并不是因为出现"乍富的阶层",使我们大众"越来越不满"。  
  我们的不满是因为看到有许多人的“乍富”来得不公正,他们不是靠辛勤的劳动正当获利,而是靠腐败,靠权力,靠权钱交易而暴富起来。  
  莫非对于这些丑恶现象也不能抱怨吗?  
  也不能反对吗?  
  也要听之任之吗?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杷趸刈约旱哪谛模尾还南窒箜б饬餍校俏颐堑墓液蜕缁岣寐俾涑墒裁囱! 由于于丹教授的头脑里从来没有"合理"与"公正"的概念,所以即使对分配不合理的质疑也是于丹教授不想听到的。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9)    
  她写道:“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是什么呢?  
  往往是抱怨。  
  抱怨儿女顾不上自己,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你们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社会分配不合理,说我们当年干革命的时候,一个月才拿几十元钱,你们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元钱,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  
  " 社会分配不合理是存在的,而今我们的民主与法制的不断改善与健全,就是为了争取调节的正义和分配的正义。  
  然而于丹教授对待分配不合理的态度是:"如果老是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  
  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小妮子"于丹让大众读者舍弃!舍弃"抱怨不合理"的权利,舍弃争得分配正义的权利。  
  抱怨尚且不能,更不要去斗争了。  
  于丹教授是最反对斗争的,况且她还在《论语》中找到了根据,她写道:过了这个坎儿,就到了中年。  
  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想的最多的是什么呢?  
  是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争斗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所以孔子提醒说,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  
  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  
  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按照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就容易走向平和,像罗素所说,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大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缓和辽阔。  
  在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  
  这里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此时我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  
  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好一个于丹教授!你让我们中年不斗争,老年用减法舍弃所得。  
  我们怎样生活呢?  
  我们退回内心去修养,我们修养时吃什么喝什么?  
  我们喝西北风吗?  
  我们不食人间烟火吗?  
  我们真的修炼成仙成道了! 我们提到物质生活了,对于于丹教授来说是大逆不道的,于丹教授最鄙弃的就是物质生活了。  
  于丹教授该对我们这些大众读者嗤之以鼻了,该不再看我们“不亚于看圣贤”了! 在于丹教授看来:"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于丹教授在这本书中不厌其烦地要求我们大众读者"安贫乐道",她认为坚持清贫的生活是一种美德。  
  她给我指出的最理想的生活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她这样写颜回:让我们回到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看看就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那些圣贤是什么样子.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20)    
  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  
  也许很多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  
  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  
  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  
  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于丹这样写陶渊明: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这是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曾经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  
  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  
  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  
  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系领带,恭敬地去见领导。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  
  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  
  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我的心灵已经成了身体的奴仆,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  
  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